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现场 | 中国国家画院“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创新与突破”学术研讨会综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5830d1be6f87f02c3d820aaecbdfd746.jpg

与会嘉宾合影

11月7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承办,《中国美术报》社协办的“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创新与突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何亚文,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先后致辞,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王平,《美术研究》主编张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韬、于洋,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董雷、副处长徐水平,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明,研究员高天民、王治,《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金新,以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鹏,北京画院研究员薛良,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任军伟,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美术》杂志栏目主持杨灿伟参加了研讨会。

近年来,中国国家画院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真正发挥了国家级美术创作研究团队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燕东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对今后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展文化的使命任务,确定好我们的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选题;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做好主题性创作的根本;要深刻把握重大选题背后的时代精神与内在价值,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创作反映时代、反映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美术作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把握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要构建起与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中国画话语权。”

徐涟先就此系列研讨会举办的意义谈道:“在文旅部、中国文联的指导下,配合着国家重大战略与重大事件,以国有画院、艺术院校等国有机构的艺术家为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创作了一大批美术新作。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的直接指导与组织下,中国国家画院也进行了一系列主题性美术创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那么,如何来看待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成果?从艺术创作的数量和体量上、从艺术创作的组织管理与创作机制上、从艺术家创作态度与创作理念上、从艺术作品的题材内容与语言风格上,有没有创新与突破?特别是有哪些能够立得住、叫得响、传得久的优秀作品?当然最主要的,是希望探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存在哪些困难与挑战,如何实现“健全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使得优秀美术作品不断涌现、青年艺术家不断成长?我们聚焦主题性美术创作展开研讨。上半年的论坛题目是‘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人民形象’,本次论坛主题的选择,围绕‘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现状与挑战’‘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语言、风格特征与审美嬗变’三大主题展开,希望以新时代十年以来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为题,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总结与深入研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0df5287153f091b0651b9c229c5dc612.jpg

研讨会现场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现状与挑战

中国美术的亮点之一就是主题性创作逐渐成为新时代美术创作的焦点。2009年文化部推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主题性创作的热度逐渐升温,到了2012年之后,国家级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相继立项,从“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到“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从“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到“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在这些美术创作工程的护航和引领下,新时代正在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生活得以在美术创作之中鲜活生动地展现出来。尤其是近五年来,美术家们积极围绕重大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尺幅巨大、意义深刻、水准极高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何亚文在发言中首先肯定了近年来主题性美术创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中国国家画院在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等方面作出的积极努力。“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这个项目中,中国国家画院承担了创研班组织实施工作,在黄河主题性美术创作中,承担了组织实施、展览展示以及学术研讨等工作,努力发挥了美术创作研究国家队的作用。”其次,还为大家介绍了文化和旅游部自2017年设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至今,已经推出了170余件作品,这些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大型展览中亮相,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再者,更着重表明了在“十四五艺术创作规划”中,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将进一步优化组织实施方式,整合创作资源,从“推进常态化创作机制”“推进系统化组织方式”“推进出精品、出人才”等方面,进一步抓牢抓实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相关工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c6a9544e0c1744d550ca09d999be1dd6.jpg

上左:何亚文 上右:卢禹舜

下左:燕东升 下右:徐涟

卢禹舜强调,只有守正创新,才能开拓新时代美术创作的新境界,“对于美术创研单位来说,中国国家画院承担着引领中国美术繁荣发展的重任,承担着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的重任,承担着解决美术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的重任。因此,必须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明确新发展方向、构建新发展格局、谋划新发展蓝图。要始终牢记创作为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提高美术创作研究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队伍高质量培育的实效,以“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坚持“学术立院、人才立院、精品立院”,坚持“以人民中心”的创作导向,重点加强主题性美术创作,积极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常态化实践,始终围绕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要历史时间节点和文旅部中心工作开展创研工作,切实发挥好美术专业示范、引领和导向性作用。更好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主动自觉地以中国精神建构新时代中国美术之路,向着美术创作的高峰迈进。”

近十几年来,从国家、政府层面组织的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成为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有这种现象,且绵延不断。由此也引发了理论界关于中国当下需不需要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讨论。反对的人主要认为欧美国家在19世纪之后,伴随现代主义的兴起,主题性美术创作基本上就比较少了。张晓凌在发言中首先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回应,“我看过三次威尼斯双年展和一次卡塞尔文献展后发现,在这两个全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展中,仍是主题性创作为主,且每一届都是如此,这就驳斥了我们理论界中反对的声音。需不需要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我们总要关心人类的命运等议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9731399b53bdc860fbffb454de8ab2f1.jpg

研讨会现场

在需不需要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讨论之外,有关绘画的题材和描绘水平谁更重要的讨论也始终存在。张晓凌进一步谈道:“很早之前,大家认为题材不重要,画得好才重要,过了很多年之后才意识到题材也很重要。我们国家发展的每一步,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事件和人物,都值得我们去描绘,艺术家就应该从我们本民族的历史出发,把它们转变为创作的精神源泉和动力。当然主题性创作,它终究是一幅作品,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事实生成一个象征性结构,塑造出人物的精神高度,将事实转化成史诗,这当然也是对艺术家创作能力的考验。除此之外,我也希望未来我们国家组织的重大主题性创作,能够在现实主义之外,实现创作材料、手法和形态上的多元,这样将会给我们的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刘曦林在发言中,首先希望能够明确主题和题材的区别,给主题性美术创作一个相对清晰的概括。再者,他谈道我们如何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守正创新的问题,“从新中国到新时期到新时代,很多都在发生变化,需要把这个东西理解了,但人民的概念发生了变化,我们要继续传统,但也要明确这种变化。”王镛表示,我们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应该朝着更加多元、包容、开放的方向迈进:“近十年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所拓展。首先题材更加开阔、包容,不限于本民族的历史题材,而是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主题性创作不应该是简单直白的图解主题,或者成为当前某一个特定时期的政治任务,而应该把中国立场与世界视野结合进来,密切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这样,我们当前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再就是形式上的拓展,主题性美术创作不能局限于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要有涉猎。最后,我们在艺术手法和形态上也应该强调多元。虽然我主张着力塑造真实感人的形象,但是除了这种写实风格以外,我们还应该发展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我们的写实能力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但是我们的想象力难道就消失了吗?所以我认为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要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这样主题性美术创作才能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审美层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d961a915b1c3c8de4b45ee764a8fa75e.jpg

上左:张晓凌 上右:刘曦林

下左:王镛 下右:王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4183c1d24f3d02d86963adf961c01729.jpg

研讨会现场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以艺术展现时代新风成为美术家们共同的课题,随着树立文化自信、建构国家形象的需求,主题性美术创作逐渐成为新时代以来美术创作与研究领域的显学。新的时代语境,也赋予了美术创作以新的审美要求与题材选择:一方面,从视觉艺术的角度,表现当下的社会主题与时代新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将中国艺术的传统资源与当代社会的建构相结合,将精英艺术与日常审美相结合,进而从视觉语言的本体规律入手,塑造新时代的图像楷范;另一方面,如何将国家、民族意志的维度与艺术家个体图像叙事的能力有机结合,也成为当下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课题。

王平首先强调了历史题材主题美术创作的三方面当代价值:即历史价值、时代价值、艺术价值。“历史题材的主题性美术创作通过画家基于历史真实创作的艺术真实,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历史,进而凝聚历史共识,认识到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价值;历史题材主题性美术创作是以当代人的精神观照为历史,更多的是在挖掘历史事件的时代感,着重其对现代生活的积极影响;近年来的历史题材主题性美术创作体现出极强的艺术价值,不仅与其结伴同行的现实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新的发展,而且传统、当代的艺术语言也都成为表现历史题材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语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93604436956530035f20624620cd2b79.jpg

上左:于洋 上右:张鹏

下左:孙韬 下右:高天民

除了国家创作工程的推动等重大题材的引领外,以主题创作共克时艰,回应时代,尤其面对近年来新冠疫情,艺术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以其对心灵的抚慰和精神的支撑作用而愈发显现出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也是近年来国家工作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于洋在发言中将它们视为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史诗图景与时代现场,“如何以视觉的语言展现脱贫攻坚的磅礴历程,以美术创作的手法展现家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努力创作出既可信、可亲、可感,又具温度、力度、深度,既能触动人心、感人心智,又禁得住推敲的艺术佳作,成为中国美术家们新的课题。在这之外,美术的跨媒介、综合媒体表达,也成为近年来中国美术发展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景观,众多现象级传媒项目,反映了新时代语境下美术在大众接受及社会影响力与贡献力方面的巨大突破,更显现了以美术内容追溯党史、以艺术视角讲述党史的新角度和新趋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ea934af83656973df01ab2828d398b8f.jpg

上左:董雷 上右:陈明

下左:张鹏 下右:薛良

主题性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创作现场,某种程度上它还不是现场创作,所以研究拓宽对创作现场的认知,也有助于主题性美术创作思路的拓宽。张鹏(女)在发言中将其分为三方面的内容,即对于理论家来说,要把文艺评论写在创作现场;对艺术家、对创作主体来说,要拓宽对创作现场的认识和把握;讲好中国故事,要在创作现场来思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能够让世界来共同分享中国的文化艺术。现如今,我们一直提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因此我们在主题性创作中,无论创作主体还是理论主体都应思考充实丰富三大体系的建设,复兴中国文化,同时也让世界来分享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成果。

随后,孙韬、高天民表示,要想厘清主题性美术作品的当代价值,我们就要进一步对主题与题材、主题与主题性、当代性与历史化、主题性美术创作与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等混用概念进行辨析。一方面,艺术家在进行主题性创作的时候,要在一定程度上抛弃小我,或者说约束小我,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但是仍要保持自我,在作品中保证每个人的独特视角;另一方面也强调,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会涉及历史,但相比较历史画而言,它是针对当下的。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繁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诉求。不可否认,主题性美术创作是讴歌时代精神风貌、抒发人民美好向往、弘扬主旋律的重要载体。因为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艺术,时至今日,我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取得重大成就,以及在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的成果,迫切地需要以图像建构的方式进行表现。可以说,时代呼唤能够与之相匹配的史诗级作品,而这也为主题性美术创作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可能。”董雷进一步阐明了主题性美术创作与时代发展之间,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明确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语言、风格特征与审美嬗变

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代表性画种。以其为例,近代以来中国画始终面临如何处理古与今、中与西、传承与创新关系的考验。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年画运动、国画改造运动到上世纪80年代关于中国画的多元实践探索和讨论,包括中国国家画院的老院长李可染以及叶浅予、蔡若虹,张仃、黄胄等先生在内的一代代艺术家以热情、努力、智慧和才情,奋力书写了中国画当代发展的华丽篇章,也奠定了新时代中国画发展的基础。如今,我们面对的时代主题、社会语境和文化氛围都发生着巨大变化。面对新时代人们对文艺产品需求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多元多变与个性化新特征,面对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传播方式的新变化和国际传播的新需求,无论是艺术家,还是中国国家画院等美术创研单位,均面临多重机遇和挑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52840972d005fe3b212b30c0bb367eb5.jpg

研讨会现场

陈明从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宏大叙事与个人化叙事着手,总结出越来越多元化的叙事模式。“因为历史观念和观察角度的变化,两种叙事模式下的图像选择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反映出不同时代下艺术语言、风格形态、题材内容以及观看策略的变迁。从艺术史发展的角度来讲,叙事模式的多元并存体现出当代文化的审美趋向。近十年来,主题性美术创作在语言手法、风格形态、艺术观念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尽管宏大叙事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个体经验式的叙事模式已经相当普遍且越来越有影响。”主题性美术创作,并不是单纯的题材的确定,而是蕴含着非常主流的国家意志、民族意志和审美意志。张鹏则为我们简要回顾了一下新时代以来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重点选题,从最早的军事的、政治的题材,发展到如今更多的关注历史、关注文化。并指出今天题材选择与中国五千年文明、与新时代丰富的社会生活图景相比较,仍显得有点不太匹配,所以我们从题材选择来讲,既要从现实生活中抓问题,还要从历史脉络中找寻一些规律。

谈到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创新与突破,薛良认为要有新的角度、新的手法,呈现新的面貌和新的气象。这种创新既可以指选题的多元化与自主化,也可以寻求与地缘文化的结合,还要充分调动艺术家的真情实感,调整艺术语言的丰富性和多元化。“主题性美术创作还是要以观众的审美为导向,虽然说其目的是促进创作,但是我们的作品最终面向的还是普通观众,普通观众的审美取向需要我们在迎合的同时做好正确引导。”任军伟聚焦新时代的山水画创作,认为新时代的山水画家,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创作者,在化用传统笔墨描绘伟大征程方面,又作出了新的探索。众多佳作不仅把新时代人们的理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也创造性地体现出中国画自身的独特美感。总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新成就、新生活也孕育出新的艺术、新的审美。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艺术形式,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在历史机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新笔墨、新诗境,正铸就着新时代山水画的新高度。

新时代的“新”和“变”,对主题性美术创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和新课题。金新从几个方面总结了当前时代的变,与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美术作品的质量、丰富多样性以及契合人民需求的表现内容、表达形式、服务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其社会作用寄予了更多更高的期望;同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命运共同体奉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新期待,也对主题性美术创作在面向国内和国际不同受众时提出了新课题。”同时,她也提醒我们,面对复杂多样的时代,美术创作队伍参差的实力,新时代美术创作该如何立足实际、着眼于长效发展。主题性美术创作作为一种相对严肃的视觉艺术形式,在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科技突飞猛进、感官被充分调动和“诱惑”的新时代,又该如何将故事讲得深入人心?如何使主流的声音更加具有艺术的感召力、感染力和竞争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f1a06a789b0a8040d62605b2fbf11289.jpg

上左:任军伟 上右:金新

下左:王治 下中:魏祥奇  下右:杨灿伟

王治从东西方相异的思维习惯和视觉经验出发,认为我们当前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更多的还是采用西方的视觉经验和绘画表现来进行创作,而忽视了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眼观与心观。并借鉴敦煌壁画与传统卷轴画,提出我们当代画家在创作大型的主题性绘画时,应当自觉地研究、吸收和借鉴本民族优秀的叙事性绘画的表现形式——在行进中观察事物的游观及其观察方式基础之上形成的画面结构的安排,让“主题性绘画”这种外来的绘画形态,长在中国文化的根脉之上,真正完成有关视觉经验的反思和反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伟大作品。中国美术史的叙事是围绕着国家叙事建构的,历史在发展,历史画就需要更新。魏祥奇将2000年以后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分为几个阶段,为我们大致勾勒出新时代主题性美术作品在作品尺幅、题材选择、画面构成等方面的新变化。杨灿伟则指出,尽管在当前各大美术展览中不乏主题性美术作品,但越来越多的青年美术家回避主题性美术的实践与探索已是不争的事实。艺术家需要自觉肩负起责任与担当,更多地、主动积极地描绘“百年未有大变局”的特征与风貌,如此才能以充沛饱满的情感创作出生动的主题性美术作品。与此同时,艺术家要更多地表现和探索具有“人性”与“温度”的艺术作品,构建出艺术家、主题与时代三者之间的“融洽”。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写意精神以及其运用问题,以融入主题性创作,丰富主题性创作的表现力,破除主题性创作中存在的“僵化”“生硬”“死磨细节”等问题。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题目确定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创新与突破’,也是希望在实践基础上,从理论研讨的角度,看看能不能对新时代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做一个判断,刚刚大家在发言中也都一致赞同了这个观点。为什么讲新时代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有创新和突破,经过今天的研讨,我认为首先是它实现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作品的数量和体量是前所未有的;不断完善了艺术创作体系的建设,采风、写生、创作、展览、收藏成为艺术创作展示的常态;主题性美术创作已经成为艺术家们的主动追求,在创作意识与理念上均有突破;艺术家们在高原上沉静下来了,浮躁少了,真正做到了从小我走向大我;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加入到主题性美术的创作实践中来。除此之外,在艺术本体上也有所创新和突破,艺术语言、风格、样式都有一些新的尝试与探索,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我们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从另外一个方面,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的困难与不足,这也是我们今天的研讨想要着重探讨的,刚刚也有几位老师提出当前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不足,诸如题材雷同、深度不够、多样性不够等等。当然,今天的研讨会有非常多的亮点,以及对未来的理论研讨提供了许多探讨的新角度和挖掘的可能性。我们今天没有说透的地方,也希望在日后能够进一步地研讨,让理论研讨真正推动艺术创作的发展。”徐涟在总结中谈道。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