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3-05-25 20:57
本文由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提供资料
雅昌艺术网编辑发布
图片由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中央美术学院提供
2009年开始筹备,2013年正式启动编撰,2023年正式出版面世;
历经14年,倾注了两代人的心血;
收录文字近75万字,2000余幅图片,民国时期作品1231件;
收录吴作人所写文献102种,其他文献135种,非作品图版445个;
缘起于侯一民、钟涵、詹建俊、邵大箴、潘世勋等中国美术界老先生们的倡导,一部集中呈现20世纪中国杰出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吴作人先生的艺术全集,在经历了两代人的心血浇铸,历经14年的筹备与编撰,终于在近日出版发布!
《吴作人全集》
2023年5月25日,《吴作人全集》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出版首发式,同期举行“吴作人及其时代”学术研讨会。
2023年,恰逢吴作人先生诞辰115周年,这给全集的出版更带来一份非凡的意义,此次发布仪式与研讨会活动由中央美术学院、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共同主办。
《吴作人全集》出版首发式暨“吴作人及其时代”学术研讨会现场
嘉宾为《吴作人全集》揭幕,嘉宾分别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右四),中央美术学院范迪安院长(右三),凤凰传媒宋吉述副总经理(左三),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陈敏社长(左二),《吴作人全集》执行主编朱青生教授(右二)、吴宁女士(左一),吴作人先生家属代表商宏先生(右一)
吴作人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杰出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国油画学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中国水墨画新风格的开拓者, 学者型的艺术大家。他一生勤于探索和实践,深入生活,刻意创新;在艺术创作上恪守“师造化夺天工”、“法由我变 艺为人生”等现实主义艺术观,创作出大量经典美术作品。吴先生从1946年开始承担美术界的领导工作,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58-1979)、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85直至去世),对整个中国美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作人全集》
《吴作人全集》由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主编,是以“吴作人档案”为学术基础的一套史料档案性图文总录,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全集采取编年体通史的编辑方法,本次出版民国部分全七卷,记录了从吴作人的生命伊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段的生命历程和艺术经历。全书共75万字、2000余幅图片,收录了吴作人民国时期作品1231件(组),吴作人所写的文献(包括文章、诗词、翻译的文章、采访、日记、信函)102种,其他文献135种,非作品图版445个,是目前收录吴作人民国时期资料相对完整的一个资料汇集。
现场多位专家评价这部全集:《吴作人全集》是一部以全景式视域展现20世纪前半叶吴作人先生的艺术人生和杰出创造,以立体式结构生动还原吴作人先生和他所处的时代情景的著作。整部著作内容丰富,史料详实,以编年体为经,以传记体为纬,编年体与传记体相结合的方式开启了国内编撰艺术名家史料的新体例。
现场
嘉宾合影
出席发布仪式与研讨会的嘉宾包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邵大箴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作人工作室1961级学生、著名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文国璋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吴作人全集》执行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吴作人全集》执行主编、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秘书长吴宁,吴作人先生家属代表商宏先生,凤凰传媒副总经理宋吉述,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社长陈敏,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毛晓剑,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美术部总监毛文宇,参加“吴作人及其时代”研讨会的嘉宾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李超、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沈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庆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于洋,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秦建平、李尧辰,苏州吴作人艺术馆副馆长丁建中,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吕晓,田汉基金会秘书长欧阳维,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高音,吴作人先生当年的同事和学生宋步云、孙宗慰、李斛先生的家属,以及多家媒体单位和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相关研究者。《吴作人全集》首发仪式由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主持;“吴作人及其时代”学术研讨会由《吴作人全集》执行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主持。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主持全集首发仪式
首发仪式上,高洪书记表示,今年正值中央美术学院成立105周年,也是吴作人先生诞辰115周年,在美院举办《吴作人全集》出版首发意义非凡。吴作人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孕育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是中国美术史上的艺术经典。吴作人先生的艺术人生和艺术教育是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也与中国美术发展、美术教育发展历程紧密相连。《吴作人全集》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前辈大师的风采和艺术成就,也仿佛是让作为后辈的我们再次聆听其教诲,传承其精神,培养新时代新征程更多的优秀艺术人才。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吴作人全集》的出版首发式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与学术意义。《吴作人全集》是吴作人研究的最新成果、最大成果,作为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的重大项目,在商玉生先生牵头下,吴宁和朱青生两位学者殚精竭虑,凡十多年,久久为功,终成正果。《吴作人全集》以全景式的视域全面展现了20世纪前半叶吴作人先生的艺术人生和杰出创造,以立体式的结构生动还原了吴作人先生和他所处的时代情景,令人感动和感佩。吴宁和朱青生两位带着青年学者所用的心力之大,所下的功夫之深,正所谓“天道酬勤,功不唐捐”“琢之磨之,玉汝于成”。作为曾任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理事长,范迪安院长对全集的出版表示祝贺,也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向老主席吴作人先生致以崇高敬意,并感谢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为“全集”的出版做出的贡献。
范迪安院长谈到此次出版的三点意义:
第一,《吴作人全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吴作人先生的不凡人生和创造贡献。
吴作人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亲历了近百年的中国历史,见证了从晚清民国到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社会变革,一生致力于艺术创作与美术教育。他以丰富的学养、开阔的眼界、过人的胆识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实践,创作出大量的经典美术作品,对20世纪的中国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吴作人先生早年留学欧洲,回国后将精湛的西画技法与深厚的民族艺术传统相融合,恪守“法由我变,艺为人生”的艺术信条,是中国油画民族化的领路人,是中国水墨新风格的创新者。吴作人先生是中国美术教育的一代宗师,从1935年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开始,毕生心力献给美术教育事业。1946年,他协助徐悲鸿先生主持北平国立艺专的复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发展呕心沥血,形成了具有独特思想观念和育人方式的教育主张,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是一位有学术威望、文化声望的资深院长。全集第一次收入了吴先生20世纪前半叶不同类型的全部作品以及他谈艺术、论教育的文章和讲话,构筑起了吴先生前半生的艺术世界,让人高山仰止。
第二,《吴作人全集》开启了国内编撰艺术名家大师史料的创新体例。
全集的编写,建立在悉心梳理浩繁的文献史料和科学制定编辑体例的基础上,展现出严谨的学风研法,融合了中西研史结集两方面的优长。《吴作人全集》既是编年体,又是传纪体,具体来说是以编年体为经,以传纪体为纬,将大量的文献史料分门别类,形成“本证”、“旁证”与“佐证”,脉络清晰,视觉阅读感强,充分体现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学术的分量感,体现了吴宁、朱青生两位学者在名家个案研究上的创新意识,形成了突破性的、填补空白的成果。
第三,《吴作人全集》的出版有利于推动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和美术史书写,进一步构建“现代以来”的中国美术史,是今天把中国美术现代进程与中国式现代化相联系的重要工作,是建立中国美术自身“现代性”的基础工程,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全集记述了翔实的史事史实,所查所检所选的图像资料、文章评论、手稿影像极为丰富,从朱青生先生在北大立项的“吴作人档案”研究提质升级,实现了全集真正的“全”,从中可以展开更为宽阔、更多专题的研究,为书写20世纪中国美术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线索,堪称以启山林,功莫大焉。
第四,《吴作人全集》的出版为进一步传播吴作人艺术、弘扬吴作人艺术思想提供了条件。多年来,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也在深化吴作人研究的同时策划举办吴作人艺术展,例如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学院与艺术——吴作人百年诞辰纪念展”,与中央美院合作在学校举办的“十张纸斋”的专题展,2009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市政厅举办吴先生个展等。有了这套全集,今后更有条件举办吴先生的艺术展。
最后,范院长也期待着全集的续集。新中国成立后的吴先生有更多的作品和活动,有必要继续收集资料和编辑出版。同时,他也为吴作人全集的编撰提供一份文献。范院长回忆说:“在1997年吴先生去世后,我受学院委托,写了一份悼念吴先生的生平,初稿形成后,分送给靳尚谊、钟涵、邵大箴、詹建俊、李树声、孙美兰等大概有9位老先生,请他们过目、修改,才能够成为定稿。结果一天之后,9位回来的稿子摆在我的面前,每一份稿子都批得密密麻麻,让我不知所措,怎么来把这些先生对吴先生的评价再综合起来。尤其像钟涵先生,那份稿子本身就是一份珍贵的文献。所以,先生们这么尊重吴先生,都有自己对于吴先生自己角度的评价,这说明每个美院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吴先生,更深感吴先生深受美院人和美术界的敬重和爱戴,也充分说明‘吴作人和他的时代’是极为重要的课题,是需要不断续写的长篇。”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在致辞中谈到,吴作人先生为人谦虚,做事认真,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做出了很大贡献。通过《吴作人全集》可以看到吴作人先生扎实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以开阔的胸怀和放眼全国、放眼世界的气度,受到全国美术界的尊重。邵大箴先生表达了对恩师深切的怀念和敬意。
凤凰传媒副总经理宋吉述先生致辞
凤凰传媒副总经理宋吉述在致辞中表示,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很荣幸能够作为《吴作人全集》的出版方,《吴作人全集》从十年前开始筹备,出版社在选题、编辑、装帧设计等多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希望借此能够为吴作人艺术的研究与传播做出贡献,同时也表达了与中央美术学院和现场专家学者合作的愿望,期待更多美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产出研究力作,出版社将作为学术研究与出版的重要后盾,继续制作出精品回馈读者大众。
《吴作人全集》执行主编、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秘书长吴宁讲述《吴作人全集》编纂历程,介绍全集特点
《吴作人全集》执行主编、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秘书长吴宁首先感谢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对《吴作人全集》出版的大力支持,保证了全集内容的完整性和形式上的精美呈现。她回顾了吴作人全集的缘起,是在吴作人先生的学生们,包括侯一民、钟涵、詹建俊、邵大箴、潘世勋等老先生们的倡导下,在吴先生的女儿女婿萧慧、商玉生的全力推动下,于2013年开始启动,历经十年完成。
吴宁介绍了《吴作人全集》在编辑上有几个特点:
第一,《吴作人全集》的编撰方针是“三证俱全”。作为艺术档案研究和出版的原则,在艺术史史料证据的使用中,强调原始证据的复核与查证,对于同一事件和同一现象的证据,利用各种媒介和各种来源的材料对于互相之间有差别甚至相反的证据加以检验,这就对当代史研究以当事人和相关人员口述和回忆为主的学术方法,提出了重要的质疑和初步试探。
第二,《吴作人全集》的体例,不再采取过去以画种分类编全集的方法,而是以年代为序,把每个时段发生的每个事件,以及与这个事件有关的照片、文献资料、实物,和这个时段所创作的作品,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客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全集最后还做了索引,索引的情况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以吴作人为中心的艺术界的历史状态。所以《吴作人全集》不仅有助于各位学者展开对吴作人先生本人的研究,更可以通过这部书来研究中国现代美术史。这次全集发布会和研讨会之后,吴作人基金会还将就民国时期的上海美术、抗战美术、西行、南京及北平美术教育等专题,举办系列研讨会。
吴宁还在致辞中感谢中央美术学院对本次活动的支持。值吴作人先生诞辰115周年之际,在中央美术学院这个他工作时间最长、感情最深的地方,来举行《吴作人全集》的首发式,是对吴作人先生的最好纪念。
感谢雅昌文化集团的工作团队,给吴作人全集的质量提供了最重要的技术保障。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从排版、制版、调图,到印刷,克服了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始终坚持工作!而且发现任何小的瑕疵,都绝不放过,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和我们一起打磨这部书,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效果。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向中央美术学院捐赠图书。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毛晓剑(左)与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教授(右)
学术研讨会:吴作人及其时代
《吴作人全集》执行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主持研讨会
学术研讨会由《吴作人全集》执行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主持。
朱青生教授谈及:《吴作人全集》采用了图像时代艺术史方法的社会学、人类学和图像学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将图像、实物、文献构成三角证据的全新手段进入编辑工作,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吴作人全集》的出版为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以及中国艺术家全集的编撰,提供了重要的样本。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李超发言,主题为《“客海上”国家记忆——吴作人早期“上海时期”文献研究》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李超以《“客海上”国家记忆——吴作人早期“上海时期”文献研究》为主题发言:
首先,他以吴作人居住在上海时期(1927-1930年)的地点、人物关系网、留存物证和历史资料为主要基础,提出了将吴作人作为“客上海”国家记忆课题核心的重要依据。不是所有的“客海上”的经历都能够呈现国家记忆,但是的确有一批推动影响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学术先贤,在上海时期影响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
第二,他在进入吴作人上海时期的微观研究中,关注到了田汉、徐悲鸿、吴作人三位名家之间的师生关系,并深入他们的交往资料,追溯吴作人先生在南国艺术学院学习期间的情况。同时,他指出,以吴作人为代表的20世纪早期的上海艺术家交往圈,可以反映出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不同侧面,有待深入研究。
最后,李超教授介绍了文献研究中的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工作,并将与吴作人有关的词条与文献条目以表格梳理的方式进行展示。他希望通过文献数据库建设将散落在各处的历史文献从“看不见”转为“看见”,服务于全国相关方向的学术研究者,以数字化的成果造福学林。
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黄宗贤发言,主题为《迈向高峰之旅——吴作人与中国艺术现代性建构》
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黄宗贤的发言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以《迈向高峰之旅——吴作人与中国艺术现代性建构》为主题:
首先,他对《吴作人全集》的出版表示祝贺,并认为全集的出版对于推动深化吴作人研究和整个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后,他对吴作人推动中国艺术的现代转换,为建构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总结为三个主要方面,即“吴作人在互鉴之旅中坚守文化使命”、“吴作人在艺术探索中浓郁的家国情怀”、“吴作人是本土现代性建构的重大突破”。
最后,他强调《吴作人全集》“三证倶全”的编撰方针,增强了全集的可信性与学术含量,为吴作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为个案研究提供了一个范本。通过这样的个案的文献的系统收集整理,有益于以点带面,推进中国现代艺术史的研究。通过以吴作人为代表的20世纪中国艺术家,历史性、全方位的审视研究,有助于我们去领悟中国现代艺术独特的精神面向和价值追求。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于洋发言,主题为《寄写真趣——吴作人西北写生的叙事与修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于洋的发言以《寄写真趣——吴作人西北写生的叙事与修辞》为题:
于洋以吴作人先生1943年、1944年两度西行写生中所创作的《高原傍晚》《祭青海》《甘孜雪山》《玉树》等作品为例,分析吴作人艺术中的叙述性和修辞性。
于洋指出,吴作人先生两次写生经历了非常艰苦的过程,通过文字记录和大量的速写,完成了一种记叙性的艺术风格。吴先生曾讲写生也需要通词达理,阐文述意,而不是逐字对译,依样葫芦。这也代表了吴先生从一种文学叙事,上升到绘画表达的特点。吴作人先生写生的修辞最终指向了叙事和诗情,进而完成了对绘画意境和精神表达的呈现。
独立研究者、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沈宁发言,主题为《<吴作人全集·民国>编纂规范功效及史料应用刍议》
独立研究者、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沈宁以《<吴作人全集·民国>编纂规范功效及史料应用刍议》为题,列举出与吴作人先生交往甚密的书画篆刻家吴一峰与戏曲史学家黄芝冈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最新发现,提示了吴作人研究中有待挖掘拓展的新材料。
同时他还通过《吴作人全集》中的资料,进一步拓展出对于徐悲鸿和齐白石艺术创作的新发现。沈宁还提出了两点期待,一是希望《吴作人全集》继续编撰;二是希望把吴作人年谱单独出版。
最后,他总结了《吴作人全集》出版的意义,他认为全集(年谱)的编撰决非简单的史料堆积、按年编排,一部编撰体例严密、表述精当的全集(年谱),不仅能充分反映出编撰者的史见、史识和学术功力,也会对谱主研究和史学研究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曹庆晖发言,主题为《从<吴作人全集>看中国现代美术年谱编研》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曹庆晖做的发言以《从<吴作人全集>看中国现代美术年谱编研》为题:
首先,曹庆晖教授指出《吴作人全集》解决了对各种“物料”的处理。“物料”包括半成品、辅助品、边角料,如果将艺术理解为一种生产,那么目前公共机构对艺术“物料”的收藏和收集是很惨淡的,虽然美术馆有一些藏品,但主要都是最终生产出来的那个“产品”即艺术品,而生产这个“产品”的所有“物料”都不在美术馆,大部分在民间。
随后,他讲到在面对很多“物料”无法被看见的状况时,要想展开学术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年谱。今天中国现代美术年谱中的人物专谱数量仍比较少。年谱才是真正艺术史的生长点。曹庆晖指出《吴作人全集》具有年谱的思路,而在处理一位艺术家时,全集也对其艺术作品做了充分呈现,而不是简单地将画面题跋复制了事。《吴作人全集》将以文字为主的年谱和以作品为主、以画种分类的传统艺术家全集这两种形式很好地整合起来。
他还提到“三证一补”,即在本证、旁证和佐证之外还有“补证”。最后,他指出《吴作人全集》编撰的方式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进一步开展20世纪以来的现代美术研究,为尽可能走上“靠谱”的道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吴作人全集》编撰前言
文|吴宁 朱青生
为推动吴作人先生的艺术及其教育思想的研究,在吴作人基金会理事长侯一民先生、范迪安先生的倡议下,在秘书长商玉生先生和萧慧老师的积极推动下,从2009年开始筹备《吴作人全集》项目。
《吴作人全集》的编撰基础是“吴作人档案”。“吴作人档案”由吴作人基金会于2006年设立,由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执行。“吴作人档案”对吴作人先生的所有作品、照片、信函、日记、文章、诗、随笔及报纸、杂志、请柬、贺卡、画册、影像等全部文字资料、图像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并进行人物访谈,通过个案研究,以揭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重要内容。
《吴作人全集》的编撰方针是“三证俱全”。作为我们艺术档案研究和出版的原则,在艺术史史料证据的使用中,强调原始证据的复核与查证,不仅孤证不信,而且对证据本身要加以检验。
“三证”,即“本证”“旁证”“佐证”。“本证”指的是“描述”“叙事”“自陈”,及“自我提供的材料”。“旁证”指与论证的事实相关联的全部证据,无论是词证、图证还是物证。“佐证”指的是与本事实(需要证明的目的)并无直接关联的其他证据的总和。档案研究中的“佐证”与法庭的“佐证”有所不同。法庭“佐证”证据的目的与判案需要的关联性非常直接,也就是说,要么证明有罪,要么证明无罪,二者必选其一。而档案研究中的“佐证”证据既可以符合本证(自证)和旁证的合目的性,也可以破斥和反对论证目的,佐证与其他证据之间具有辩证的作用,形成悖论关系,使认识深化。
2008年为纪念吴作人先生百年诞辰,编成《吴作人年谱(待定本)》(商宏主编,以下简称《年谱》),这是在吴作人先生本人主诉的资料基础上完成的。主要资料包括:
1. 吴作人先生生前认可的传记,即萧曼、霍大寿所著《吴作人》,先后发表为两版,第一版是1988年10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第二版经过吴先生本人修订后于1991年7月由香港新闻出版社出版;
2. 吴作人先生为写传记曾经接受过萧曼女士的采访,录音原件已丢失,但留下萧曼女士的录音整理资料(不全);
3. 吴作人先生晚年写过的一些回忆片段、文章、接受的访谈、个人画册等;
4. 吴作人先生上交材料中对自己历史的回忆;
5. 20世纪有关吴作人研究的书籍及画册(也是以吴先生本人资料为基础),包括《吴作人文选》(1988年,安徽美术出版社)、《艺为人生——吴作人的一生》(1998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吴作人研究与追念》(1999年,北京出版社)等。
由于《年谱》只有“本证”,而缺乏其他证据——“旁证”和“佐证”的核对,故当时命名《年谱》为“待定本”,并不正式出版,以待日后进一步修订。
《吴作人全集》的文稿原以《年谱》的文本作为底稿,依“三证”原则对每一条目进行核对,先以修订模式修改,很快文本改得面目全非,只好放弃原文本,重开文件新写。改到交付出版社之前,除了对原《年谱》条文进行修订之外,新补充条目的数量已超过原《年谱》的条目数量。
在编撰《吴作人全集》的过程中,对每一条个人回忆信息(通常说的口述史和回忆录)尽量加以核对。凡发现原始材料中有讹错的,在注释中会罗列几种不同信息源,并推导出最终结论。但仍有一些材料,除本证外暂时无法查到其他旁证和佐证。对于这些仅源于本人主诉的信息,在年表中都会加注说明出处,有待进一步考证。
年表条目的建造,也基于很多偶然性。比如有人有日常记录细节的习惯(如常任侠先生的日记),以及珍藏通信(甚至保留信封邮戳等细节)等信息留存下来,而获知具体日期。也有人不喜欢记录日常琐事,甚至有定期销毁信件和文件的习惯,致使很多情况无从知道,终成遗憾。还有些材料虽然留存在世,但编者在编辑过程中尚未获得。还有很多作品和材料因战乱等多种原因未能收录与核查。随着各地对民国报刊加大开展数据化,还会出现新的文献,有待日后补遗。另外一些部分,如朋友间的问候、生活琐事等过分琐碎的细节,以及夫妻之间的通信,并未删除,也许可做情境背景参考。因此,年表的现状并不能完全体现实际情况。
年表中的历史大事部分,邀约历史专业人士编撰。由北京大学历史系倪雯同学编写,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牛大勇老师审核。其资料来源包括:贾新民主编《20世纪中国大事年表(1900-198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张宏儒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大事全书》(北京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吴作人全集》是以“吴作人档案”为学术基础的一套史料性图文总录。在此之前,收录吴作人先生作品最全的画册是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在1996年出版的《吴作人作品集》,共分为油画、中国画、素描速写、书法诗词四卷。而本次《吴作人全集》不再采取过去以画种分类编全集的方法,而是采取国际最先进的全集(Catalogue Raisonné)编辑方法,以年代为序,将吴作人先生创作的所有作品,连同相关的背景材料、通信、文章等顺次编辑,以期充分揭示各个作品的创作时间、地点、原因、动机、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风格的变化和材料使用的细微证据,使得全集可以达到全面总结的意义。
经过4年的筹备,《吴作人全集》的编辑工作于2013年初正式启动。筹备过程中先后得到过荣宝斋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等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最后在杨京岛、毛晓剑等先生的帮助下,全集最终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接手,先行出版民国部分七卷,并获“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2020年初稿交付出版社,在之后的审校过程中,又不断补充新材料。全书共收录吴作人作品1231件(组),吴作人所写的文献(含文章、诗词、译文、采访、日记、信函)102种,其他文献135种(在全集中有些反复使用,且这个数字不包括报刊相关的引证文件),非作品图版445个(在全集中有些反复或合并使用),所以与目录中出现的序列号不完全一致。全集索引分为四种,其中人物索引96个、机构索引21个、报刊索引58个、展览索引42个,索引的数量和情况也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以吴作人为中心的艺术界的历史状态。
《吴作人全集》于2022年10月完成,历时10年。
虽然时隔并不久远,但是作为一种对过去历史时期所进行的如此繁复和精致的研究整理工作,必然留下很多问题和缺陷,敬请方家补遗指正。
吴宁 朱青生
2022年10月19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