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历代移民与西安的兴衰

  

  《大唐西市》 谢振瓯

  前段时间,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的出版和同名电视剧播出之后,受到众多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特别是“秦国卫鞅变法强国”成为不少人热烈讨论的话题。其实,有3100余年建城史的西安,无论周朝的沣、镐,秦时的咸阳,还是汉、隋、唐时的长安,明清以及近现代的西安,城市的兴衰和人才因素息息相关。但凡人才荟萃、精英云集,则城市国家迅速崛起,反之则迅速衰落。

  周秦崛起重人才

  周王朝发祥于今关中平原西部的周原一带,兴起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视外来人才。文王请姜太公,修德振武,助其灭商盛周,以至于时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姜太公贡献之大。更具有开拓意义的是,周文王发布《告四方游旅》的移民招商公告,热烈欢迎外地人才来周,保证提供“津济道宿”的便利条件。周灭商后,武王将殷商的采矿、冶炼、铸造工匠移居丰镐两京,其丰厚的工商业利润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而且形成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后来的周公旦,也非常重视移民,专门颁布了招商移民的优惠政策。

  秦国崛起乃至统一六国,更是和招徕人才密不可分。穆公重用以五张羊皮换来的两位王佐和三位将军,富国强兵,很快冲出旧的封地——雍,从而占有三秦之地,并西征戎狄,再有陇西之地,最终在西部崛起。孝公即位时,耻于国衰,下令广招天下贤士,于是卫鞅入秦,先后两次进行变法,制定优惠的“徕民”政策,吸引与秦一河之隔的三晋人口流徙西秦,为移民提供生产资料和配置荒地,鼓励他们辛勤劳动、丰衣足食,且奖励移民入秦国国籍,参军打仗、建功立业。改革变法十年,秦国出现了家给人足的富强景象;第十五年,秦人富强,周天子来贺,其他诸侯国来朝。第十六年,收回魏国占去的全部河西之地,东向而制诸侯,开始了其东并六国的漫长而壮烈的历史。惠文君立,继续重用天下贤才,魏人犀首、张仪入秦,成功离间齐楚联盟。始皇立,撤销逐客令,并复李斯的官职,选贤任能,逐步统一六国。秦国崛起,咸阳成为各方志士建功立业、成就大事业的向往之地,吸纳人才的作用开始显现。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12万户”。这是秦统一后首批大规模长安移民。

  汉唐鼎盛移民功

  汉朝建立,国都再次成为聚集人才之地,长安江东志士咸集。刘邦于高祖九年(公元前194年)起,“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据研究,仅西汉一朝,从关东迁往关中的人口累计近30万。至西汉末年,关中的关东移民后裔有120余万人,几乎占当时三辅人口的一半。这些外来移民使关中重农之风渐变,工商业重新发达起来,丝绸之路沟通中西,长安出现了九个极其繁华的市场,第一次成为世界性大都市。司马迁指出,关中在秦汉以后重农之风渐变,是因为秦汉建都咸阳、长安,迁来六国贵族和富商大贾,且又为交通要道,长安附近的人民便弃农经商,“亦多大贾”,工商业逐渐发达起来。

  而到了南北朝时,由于战乱,关中人口锐减。地处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游牧民族,由长城内外、陕北高原南下关中。

  据记载,前秦和后秦时期,先后有7万户、20余万人口迁移到关中。这些移民,不仅对于战后关中经济复苏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和关中原住民通婚,很多还改了汉姓,形成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长安再次成为国都,不仅吸纳了全国各地的人才,而且还有世界各地的人才,甚至日本等国一些人还在朝廷为官。西安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人口逾百万。然而遗憾的是,唐末黄巢起义,并于公元881年攻占长安,史载“黄巢力战不胜,焚宫室遁去。”唐政府军收复长安,几乎同时“官军暴掠,无异于‘贼’。长安室屋及民,所存无几。”而使长安城受到毁灭性破坏的则是朱温迫使唐昭宗迁都。不仅皇帝百官和士民百姓迁徒,朱温还拆毁了长安的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拆下的材木都由渭河和黄河顺水而下,运到洛阳,唐长安城沦为废墟。后来,虽然驻守长安的节度使韩建改建长安城,但人口日稀,“巨星”渐渐失去了光彩,其后千年也难以重现汉唐繁华。

  元以降,蒙人入主中原,大量蒙古、色目等少数民族盘踞长安,跑马圈地,抢占关中平原肥沃的耕地,并改为牧场,对地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昔日世界最大的都城,沦为西北边陲的一座重镇。

  明清纳民养生息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其次子朱樉为秦王,镇守长安,并改名为“西安”。经过元末明初长期战争,以及华县大地震,关中十室九空,西安更是破败不堪。明王朝对军队采取了解甲归田、就地安置的政策,把大量的退伍士兵安置在关中。今天西安周边还大量保留着屯田制的历史烙印,不少村名叫“宋村”、“后卫寨”、“何家营”等,就透露出这些村落曾为军事要塞的信息。同时,明王朝数次从山西、河北等中部地区向关中地区大量移民。相传山西洪同县是当时移民的集散地,至今不少关中农村人还说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这种兵屯制和移民制,对长安战后复苏起到很大的作用。

  清朝立国,为了统治汉人,不仅派八旗驻防西安,且迁移相当庞大的满族人口填充这座城市,当时西安满人达五万之多。清廷在西安城东北部修建了满城,将满城用城墙和外界隔开,八旗军兵在满城内举行军事操演——投石、掷棒、骑射,随迁的满人不从事劳作,主要食俸禄。而汉人主要居住在城南半部,尤其是西南城区达官贵人汇聚,富商云集,并建有大量建筑华美的汉式屋宇。西北城区是回族聚居区,北半部为贫民区,人口混杂居住。当时的西安城中,一方面形成奢靡之风,另一方面路有冻死骨,曾经“奋进强健”的市风不再。

  今日振兴聚人才是关键

  近现代,以西安为中心的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且较少战乱,于是吸引了大批山东、河南、安徽、甘肃等省的逃荒的灾民。在关中农村,如今依然有许多以省籍命名的村庄:山东庄、河南窑等等,不过,这些村名在当年都是令人辛酸的名字。上世纪三十年代,陇海铁路修到了陕西,沿陕西境内的铁路线居住的大都是河南籍的人。不少河南人也因此在铁路上供职,河南话,也就是铁路线上的官话。如今的西安解放路一带及北关,依然聚集着很多当年逃荒过来的河南人的后代。

  共和国建立初期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支援大西北,不少上海人随上海交通大学西迁,在西安城东南的一些社区里,又有了上海人的群落;东北的一大批产业工人,也随着工厂在西安的建设而内迁,在西安城的东郊和西郊,乃至秦岭深山里的“三线”工厂,又有了许多东北人。可以说,这些移民,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移民,对于振兴西安,重振汉唐雄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司马迁认为,凡是三代时期的帝王之都或故国旧地,人们受传统文化中“礼仪”道德和“重本”思想的影响就多些,这些地区的本土人一般安土重农,遵守法纪,然而,也较少变革精神。所以,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以宽广的胸怀,吸纳外来人才,并且重用人才,不仅事关西安振兴的光荣与梦想,而且还有很关键的一点,移民文化冲击着、改变着本土原有居民保守的思想观念与风俗习惯,从而促使当地传统的社会风尚和价值观发生变化,最终会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这对今天的西安振兴应该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李满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