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游走于艺术与生活之间——对话艺术家胡赤骏(下)

  流溪夜鹰 220x170cm 2011年

  艺术锋尚:现在的作品风格往飘逸、灵动这一路走,这是否与您的生活关系有关?

  胡:经过九十年代对语言的探索之后,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的爆发彻底改变了我对艺术的看法。艺术在这样一种政治事件面前显得如此的弱势,有什么能比有尊严地活着重要,我们为什么不能直视自己的生活,直视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精力去做那些抓骚弄姿的作品而忽略自己身边的人。于是我将过去画面的凝重改变成尝试用水彩表现自己关心的话题,从油画媒介转到水彩,再从水彩回到油画,自己似乎并没能够没意识到画种的不同。只要合适,媒介的选择只是个手段而已。我不认为作品会因为使用媒介材料开始变薄而没有分量,相反这种改变更适合表现我对运动中人物的主题,也因为材料变薄而贴近生活的题材。此时绘画和照片成为我记录生活更容易表现的重要手段。

  艺术锋尚:实验的探索,如沙石混合着构成画面,这些都需要相对于您现在创作的作品少了很多的体力劳作。而现在的创作除了在创作之前的运思之外,创作过程只需要在书桌上完成。这是不是说明您坚持艺术家就是文化精英这个观点?

  胡: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其实艺术家就是社会的劳动者一员,他们运用自己的视觉想象,运用自己掌握的特殊技艺,使我们的生活得以生动和有趣。当艺术家们在一起活动,文化就可能得以传承。然而在社会认为他们的创作有价值之前,社会并没有义务去供养他们,他们必须为了理想而劳作。这在哪个国度都是一样的。艺术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生存体验,如何能创作?艺术家是否能成为文化精英是后人对他们的评价,对当事人来说没有意义。艺术家为五斗米折腰,这很正常。我时时觉得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一定能感悟生活。艺术家如果能创造出自己的艺术生活,创作作品就更不容易雷同,也不会为一个点子或者一个符号的生命力而犯愁。

  艺术锋尚:元代文人画家悠游江湖、寄情山水,和您现在的状态有什么区别?

  胡:区别在于他们是到此一游,我是要花十六年时间建造和溶入到这荒郊野外的地方。我要用机械开山劈路,设计和建造自己能独立的供水系统,微型水利发电系统,种植瓜果蔬菜,亲手设计和建造在野外能遮风避雨同时又不破坏环境的房子、码头和铁船,能否劳作是我和元代文人画家最大的区别。艺术在我的生活中仅是一小部分自娱自乐的内容,而不是唯一的内容。我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去面对生活和艺术。

  艺术锋尚:水彩、素描在我们的理解之中只是学院基础教学中的一部分,好像觉得水彩画和油画、水墨有所距离;此外,感觉素描只是艺术家创作之前的草稿。这样的情形您怎么理解?

  胡:其实教学和现实生活是可以互通的,只是我们习惯将教学过于细化。在实际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为改造环境而画的草图,手稿真实都能成为作品。我不认为它与油画,水彩,水墨存在差别,只是存在看问题的角度有别。我们习惯于使用单色笔描绘我们的想法,故习惯将其称之为素描。这些媒材指示承载着我们的创意,但我不认为他们存在价值的区别。

  艺术锋尚:近期马成为您创作中的主体形象,创作的视角转换跨度比较大,对于这个作品系列的创作有什么特别考虑?再者,中国古代画马的名家很多,有没有学习、借鉴一下呢?

  胡:画马的题材得自广州亚运会马术比赛,因为这个比赛而提供了我近距离接触马的机会。我自己认养了一匹叫“阿凡达”的新西兰马,亚运会为我的生活注入了马的元素。骑马、照料马让我对生活又有更深的感触,我因此认识了一批专业的牧马人和骑师。另外,我倒真没来得及研究古代画马的名家,倒是米开朗琪罗对人体运动肌肉的表现让我对理解马的运动有所启发。我喜欢选取马充满动感的瞬间。马作品系列在我生活中的出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在生活中涌现的事物,就一定有其必然的道理。也许是运动中的物体都很吸引我,以至于有时会出现没把马当马画的幻觉。

  艺术锋尚:多年来您的创作与生活一直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整个创作过程而言,在创作过程中所提及与依托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变化?

  胡:面对这种远离都市全新的生活,无数的创作灵感不断涌现,我只能一步步实施这些想法。生活中涌现的事情有时是你始料未及的。比如有次我们与农民租借果地,当谈到果树青苗补偿的时候,对方竟然提出要求,要我为他画张画来换他一亩的青梅树。当我将画了一匹马的水彩画送去他家的时候,才知道他竟然也是属马的。这种对方要求以树换画的感觉比真的卖画要舒服得多。因为东西的交换以外,还保持着一份朴素的情感。

  艺术锋尚:有没有计划在某一个题材里继续探索,以此和艺术史接得上?

  胡:当适当的语言找到适当的题材,必定能够生产出一批有趣的作品。我不反对对有意思的题材做进一步的探索。至于能否接得上艺术史肯定不是我能考虑的问题。

  艺术锋尚:您怎么看艺术与生活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您如何看待当下社会所呈现出的艺术面貌?

  胡:艺术家的作品肯定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尤其与他们的童年成长的经历有关。小时候有多顽皮,以后就有多“捣蛋”。以现在的教育体制,我怀疑将来会有多少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能培养出来。我认为当下的艺术面貌很好,经过这波金融危机,许多东西都沉淀下来。生活要继续,我们还需要执着,要珍惜成功艺术家已经拓展的艺术空间,前赴后继。倒是要警惕金融强力的介入对我们创造力造成的影响。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