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陶艺”的主客观释注
“泥巴”的客观存在,是物质的东西,这即是“陶”,而“艺”是主观意识的,精神的东西。只有客观的、物质的“陶”与人的主观的、精神的“艺”完完全全融合一体、结合一块,才称得上道道地地的“陶艺”。当人的主观意识驾驭和掌控了客观存在的物质,使物质的东西变成了精神的东西,创造了有文化价值的艺术品,客观和主观融合化一,这才能说是“真正的陶艺家”。所以说“能玩泥巴”、“能拉坯”的人有可能成为“陶艺家”,但不一定是非此莫属的“陶艺家”。
有人说“陶艺”是“土与火的艺术”。我认为这种观点又只注意了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即是“土”与“火”,而忽视了起支配作用的人的主观精神,只有当人的主观精神起了作用时,“土”与“火”才能有艺术的灵魂,否则“土”与“火”永远成不了艺术。因此我说“陶艺”是“人土火的艺术”。
●外地画家云集瓷都的利弊
景德镇历来是“工匠八方来”,正是这样才有千年瓷都的繁荣。因此当今魅力瓷都吸引了无数的外地画家云集景德镇,这是一个无可非议的文化现象。外地画家中有不少功成名就的国画家、书法家、油画家等,可以说他们从不同的专业技能、崭新的审美视角、活跃的思维方式、创新的艺术形式等多方面,确实给景德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增添了更新的活力。艺术家之间文化艺术交流的加强,大大促进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丰富多彩和繁荣发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得到国内外艺术家如此的关注和热爱,说明了景德镇陶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对于进一步弘扬景德镇陶瓷艺术有着相当重要意义,这都是“利”的一面。
然而也不可忽视负面的“弊”:有部分画家下车伊始,还没弄清楚陶瓷艺术的特性、有别于绘画的陶瓷语言和工具材料的性能,更不用说去了解千百年的传统历史和文化积淀,既不考究造型和工艺的重要性、也不知道装饰与造型的关系及装饰的意义、不去学习一下陶瓷艺术本身的艺术语言就急于求成地将陶瓷当作宣纸画布、陶瓷颜料看成笔墨,呼呼地画将起来,尤其有个别画家瞧不起景德镇的能工巧匠,把陶瓷装饰和彩绘看得太简单、趾高气扬地胡乱涂鸦,他们的名声和气势把一些迷茫的年轻人引入了歧途。更有甚者是景德镇本来就有邯郸学步的病态,大有丢弃陶瓷本身艺术语言的症候,那些外地画家不去“救病治人”反而“落井下石”,岂不是坑害了瓷都,这是最大的“弊”。
辩证地说,这个“弊”是“利”的反面,是不可避免的,但也可化“弊”为“利”只要大家客观地反思和正视,它便可让“利”大于“弊”。
●“设计”与“创作”之差异
“设计”与“创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概念有些差异:相对来说“设计”主要是指那些具备某种工艺流程和工艺技术,需要某种材料构制和生产程序,成品具有某些功能效用和结构形式,通过某些市场渠道和营销手段进入千家万户,对各种制约和构成元素有效的调动掌控和合理的安排策划,从设想计划到成品成果、从预想方案到产品商品的整个工作程序。诸如:工业产品设计而不称“工业产品创作”;建筑设计而不称“建筑创作”;服装设计而不称“服装创作”;包装设计而不称“包装创作”;装潢设计而不称“装潢创作”;装帧设计而不称“装帧创作”等。
而“创作”多指纯艺术,诸如绘画和雕塑的创造性活动,相对于设计来说更具有个体的劳动特征,作品的完成除复制品外无需更多的生产程序、工艺流程和制约条件,作品的对象更多的是“品赏”而不是“使用”。又如:油画创作而不称“油画设计”;国画创作而不称“国画设计”;版画创作而不称“版画设计”;雕塑创作而不称“雕塑设计”等。
“设计”与“创作”的微妙差异,反映了他们不尽相同的工作性质、活动范畴和制约条件。
●“绘画”不等于“设计”
有人说“在景德镇不会画画的人就不是一个好的陶瓷设计师”,或者“不是一个好的陶瓷艺术家”,他们把“绘画”与“设计”等同起来,把“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混为一谈。
“画画”仅仅是“一个好的陶瓷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文化修养,并不能作为衡量陶瓷设计优劣好坏的唯一标准。设计师要攀登的是高楼大厦的屋顶而不是去测量他的地基,高楼大厦既能屹立起来地基岂会不牢?设计师自有他繁多的工作范畴和任务、特殊的工作准则和程序,而不是一个画家能取代的工作。
同样,“画画”仅仅是“一个好的陶瓷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艺术修养,并不能作为衡量优劣好坏的唯一标准。“画画”仅仅是一种二维空间技艺和语言,他不能完全取代陶瓷本身的艺术语言。
中国画犹如“京剧艺术”一样,是我国民族优秀的艺术传统,是我国的“国粹”,我们的陶瓷艺术应该多方面地吸收其营养、承传其精萃、发扬其技艺,但绝不能把“绘画艺术”与“陶瓷艺术”混为一谈。
●自勉之言
我不以为前卫的、具有抽象意义的「现代陶艺」是陶瓷艺术至高无上的艺术,而古典的、具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传统陶艺」就暗淡失色,登不了大雅之堂。应该说它们是「天生的一双孪生兄弟」,是陶瓷艺术百花园中「争奇斗艳的一对鲜花」。传统陶艺一旦与现代的艺术思潮和创作观念相结合,便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瑰丽的光彩,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陶艺」必将屹立在世界的陶艺之林。我们的民族需要它,我们的世界需要它,我们的时代需要它。
四十余年的陶艺艺术生涯和孜孜不倦的艰苦探索,创作实践的经验积累,加之学术理论的研究提升,「博博采众长,独思求新」,使自己的作品不断屏弃「八股」式的长袍和马褂,但又非「假洋鬼子」的礼帽和西装,有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赋予的样式和风味,我将始终不渝地沿着这条融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现代艺术思潮及设计观念于一体的路子走下去,直至摘取「中国特色的现代陶艺」闪亮之珠宝,「不到长城非好汉」。
一般人不易从千百年根深蒂固的传统桎梏中跳出来,而我要跳出来;一般人容易被汹涌而至的外域文化艺术思潮冲击中所淹没,而我要站起来;一般人只注重工艺技巧的娴熟易忽视理论的升华,而我要同时并举;一般人喜欢「老子天下第一」不思进取,而我要以「天下人为师」不断前进。
艺术是自己的,也是他人的;艺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选自《张学文陶瓷艺术》画册台湾五行图书公司2002年4月出版
●“壮美”与“秀美”
巍巍的泰山,滔滔的大海,宏博的紫禁城,澎湃的交响乐,无不崇高、浩瀚、博大、气壮,以它的“壮美”而扣人心弦;而俊秀的桂林,明丽的西湖,玲珑的苏州园林,优雅的轻音乐,清新、雅丽、柔美、温馨,又以它的“秀美”而悦人心怀。“壮美”与“秀美”是两类不同属性的美学特征,都能以丰富的审美内涵满足人们不同的鉴赏需求。
著称于世的“珠山八友”王琦以其抑扬顿挫、苍劲老辣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雄健威严的人物,在咫尺瓷板中画出了“画外之画”的气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人物瓷板画可谓是“壮美”之作,博得世人的赞誉。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舒惠娟女士在其众多的仕女人物瓷板、瓷瓶画中,却以委婉流利、概括提炼、柔中见刚的线条,和谐鲜丽、丰腴柔美的色调,描绘出了一个个倩姿靓丽的仕女。营造出一种种动人心弦的诗情画意。同样在寸方瓷板或瓷瓶中画出了“画外之画”的神情,以其“秀美”的审美特征而获得人们的青睐。
摘自2001年为《舒惠娟陶瓷艺术》一书撰写的“娟秀之美——舒惠娟其人其作
●“加法”与“减法”
有的人总以为陶瓷装饰既然是“装饰”就得“加”工修饰,一味地做“加法”,于是乎把人为的“加工”而掩盖了“玉气”的瓷质,把应该多留给欣赏者回味的空间占据得水泄不通。岂不知加法容易做“减法”难。
所谓“减法”,则是艺术的凝炼概括,“以一当十”使其作品“增之一笔则多,减之一笔则少”。“减”不等于简单贫乏,简陋滥造,而应是言简意赅,外减内丰。
做“减法”需要有胆识和勇气,需要有灵性和悟性,需要有本事能力。
摘自2005年为《青花青——冯少利陶瓷艺术》一书撰写的序
●小议中国绘画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差异
中国绘画艺术与陶瓷装饰艺术毕竟存有一定的差异,其最大之处是前者在平面上经营布局,在二度空间中往返驰聘,而陶瓷装饰是在立体上“随型赋彩”,在三度空间中独运匠心。许多画家、甚至景德镇也有不少人把陶瓷装饰艺术简单视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缩小或放大,一切照搬不误,难于处理画面衔接处,只好任其空白,或题首诗词以补白,聊以慰藉。
差异最大之处其二是两者工具材料之差异,前者是“笔墨与纸砚的艺术”,后者是“火与土的艺术”,更具工艺之局限。
一个画家不一定是一个很出色的陶瓷装饰艺术家,或者一个高超的陶瓷设计艺术家,同样,一个出色的陶瓷装饰艺术家,或者一个高超的陶瓷设计艺术家,并不一定非是一个画家,或者非按画家的标准要求不可。理想的是两者的高度融合。
作为景德镇的陶瓷装饰艺术家和陶瓷设计艺术家,应该像国画家开拓陶瓷艺术领域那样去向中国传统艺术、乃至国内外一切文化艺术去学习和开拓,丰富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发表于《陶瓷研究》杂志2000年第4期
艺品来源于艺德,艺德成就了艺品;尊重他人并赢得他人的尊重,诚信待人当然赢得众人的信任;酒香不怕巷子深,自身的天赋加上勤奋让任何炒作和包装都逊色。
摘自为《简丹陶瓷艺术》一书所写序言
单向的思维、单一的形式、单调的意境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现代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调及多元化的审美情趣。善于将造型、材质、肌理、工艺、釉上釉下装饰等陶瓷艺术语言和多种元素综合应用,以达到每种元素的互补、艺术语言的丰腴、整体效果的完美。
景德镇四大名瓷青花、粉彩、玲珑、色釉早已深入人心,得到传承发展,而古彩艺术却往往被忽视遗忘,市场占有率欠佳,岂不知古彩艺术犹如戏剧中的京剧艺术一样,是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中的瑰宝,特具装饰性和艺术性。将古彩与青花两种不同艺术特色的工艺融为一体,既有古彩的喧闹又有青花的雅静。一荤一素、一静一动、一暖一冷,对比之中取谐和。
坚持以设计理念进行自己的陶瓷艺术创作,诉说陶瓷本身的艺术语言,独步于景德镇主流画派之外,脱俗与景德镇习惯势力,使自己的作品更具独特性、装饰性、艺术性。
摘自为《彭松陶瓷艺术作品集》一书所写序言
作者:张学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