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个偶尔的机会,遇上最近应邀赴日技术表演归来的陶瓷职工大学美术专业副教授张学文。从交谈中,尤其是看了他的作品和翻阅了他自编的几部教材之后,使我深深感到他不愧为陶瓷美术教育战线上的后起之秀。
他家悬挂着自题的“博采独思”四个大字的匾额,不用解释,凡熟悉他的人,大都了解其中的内涵。
他,人到中年,兴趣广泛。除了对陶瓷这一行的历史和现状作过系统深入研究外,还对美学、心理学、市场学、商业设计学、人体工程学等多学科进行了综合探讨。其主要成果是融多种学科为一体的《陶瓷现代设计法》,这可称是他在理论上的“博采独思”的结晶。
他不仅擅长陶瓷造型设计,而且对陶瓷装饰设计造诣非浅。这次应邀赴日的釉上薄胎彩绘作品颇受欢迎。他的釉下青花更有独到之处。他的作品,曾多次在香港、日本参加“名人名作展”和“中国陶瓷名家佳作联展”。他的获奖作品“珍珠釉刻花圆球瓶”却又是另一番风格。近几年来,他有近20件作品荣获全国、省、市三个层次奖。
他在创作中,“有法”而又“无法”,不受框框约束,常把“以新取胜”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认为“传统”对过去意味着“创造”,对未来意味着“遗产”,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取其精华,才是真正的创造。他常常教导学生,要把自己培养成为综合交叉型的“四有”人才,不要使自己成为单向思维型,或全封闭型之“庸才”。依我看来,这也许就是他的“博采独思”的真谛所在。
如果说,“博采独思”是他的“前台词”的话,那么,“拼搏、进取”便成了他的“潜台词”。他从小便养成勤学苦练的品格,6岁就酷爱写字画画,12岁能临摹,又能搞点漫画之类的创作,并能以语文课本为脚本画些连环画,还能翻制石膏塑像……。
1964年,他毕业于陶瓷学院美术专业,被国家分配到轻工业部陶研所艺术室工作,后来一直在陶瓷职工大学任教,早在第一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他被评为“优秀教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暗下誓言:“要以五倍于他人的努力,夺回失去的时光。一月要有一月的成果,一年要有一年的起色。”为了培养陶瓷美术设计人才,他呕心沥血,花了半年时间,自编16万多字的第一部陶瓷设计专业教材。以后几乎每隔三、五年又新编或重修一次教材,至今已自编11部(本)约计40余万字的教材和辅助材料,克服了全国至今尚无陶瓷设计正式教材的困难。
他一直担任美术班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经他指导的毕业生达180余名,仅在一次瓷都“青春杯”大奖赛中,选送参赛的20件毕业设计作品就有70%的作品获奖。他经常应聘到校外,到省内外陶瓷院校、厂家授课讲学,他治学严谨,教德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他的吃苦精神是远近闻名的。他在陶瓷美术教育事业上不讲条件,不怕困难。有时创制一件作品,要跑四五个单位,连续干七八个小时,连饭都顾不上吃;教学任务繁重时,要同时上几个班的课,甚至连续几周上、下午讲课,几乎每个学期都是“超负荷”地完成教学任务。他从来不向校领导叫一声苦。他身兼数职,惜时如金,在抓好教学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搞创作。我相信,他在陶瓷美术这块园地里将会获得更大的丰收!
选自1990年吴海云编著的《瓷都纵横》一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