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会事点滴信笔一记,遂成“杂七杂八”。虽不成文,尚可一瞥。
某日晨起,屋外有微雨敲窗,遂侍于案前,阅古人圣贤风采,心情亦一片宽阔畅然,诲意遁去?
某日,读石涛和尚《画语录》有云“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扑一散,而法立矣。”又悟:“故无法,画之始,有法,画之立,始于立,复融结于自然,忘我于有无之间,画之成,三者一以贯之。”
某日,诸多友人造访,品石砚数件。午,同饮于乡野,时雨细绵绵,微风习习,古贤聚友携徒云游岂不如此?众皆曰快哉、快哉……
入冬以来,一直忙于他事,身心不得闲下。近来有寒流袭入,某日晨起见冰花满窗,寒意阵阵,索性掩书合画且关掉手机,闭门偷闲,侍花弄草罢。
有段时日杂事颇多,皆缘于绘事,便再生得失之感。
书品人品,并不可一概而论。
人者,得天地灵气,复可养天地。游万物之间,可养其性、可养其寿、可养其贤,能抛、能舍、能弃、能守、能行。
读书,观画,得墨、色、气象四言。
近日心近如水,作小品数幅,均为纸头所获。窃喜。
创作大画,过程即煎熬也美好。譬如,作品立意好,而形象上又未必完美。或是大构图有了,每个小的局部又需精心调整,需周而复始的去做。好友建梓兄说要用狼眼来审视作品,即是考验修养又是考验耐力。急功近利难成精品,须明此理。
下午南园与先生论道,更悟作画要通,不可以一技为法。
闲时,用零头碎纸笔细笔勾画,无意插柳,竟有一二好笔墨令人喜不自胜。
寓所的南边有一荷塘,每到夏季,总有过人的莲蓬熙熙攘攘地长满在池中,十分好看。余生性懒惰,往往错过看花开的机会。前些日,一道友造访,才相与看荷写生。
荷我见过多次,每次过后总有些不解的情结,我总想起那个遥远的八大山人,他的怪石、清池笔墨减的实在不能再减,荷藕静得不能再静,而画面传递的却是无穷的丰满。
画稿初定,心情轻松。先拷贝。裱画于案上,等访乡归来再动笔。心情仿佛期待一次相会。
作画万法归一,故要融会贯通。色、墨、气韵居于修养,必静心,驱除杂念。
龚贤可谓神仙,半园卖画,过隐居的生活,“垂五十年而力砚田,朝耕幕获,仅足糊口。”他与人落难而合,尚能被后人所念,作画也是一反常态,别人越画简,他越画多,超出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形式和意境的藩篱。他自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确非虚言。他的山水静到了极至,“笔法老墨气润”等绘画观点颇耐品悟。画中山峦、水村、陡坡、湖雨又有芦苇、浅滩、渔舟、房舍,境界开阔而闲静,可见一斑。
友人盛邀,与师友游乡宁朴源山庄。作方寸小品,食绿色野味,观清山静水。
闲来拈管施墨,摹石涛笔意,以静心气。
欲达到笔墨洗练,务必要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洗练不是简单,继承并非守旧,不学古人就会没有根基。世人颇有溢加创新,破四旧似得要扔掉传统。我以为不得要领。
下午与老许、老苏、洋子等前往古镇人家观画。落座,主人沏茶待客,并拿出几件瓷器供大家把玩,最终得一研砖,乃端砚,为清早期之物,包浆一流,较罕见,甚喜。
约友人美术馆观画,多为宋、元、明、清之精品。叹之,汗颜之。
作者:高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