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为物问形

  绘画通过形、色来传达,也还有其它材质感等因素。画之造型正如克莱夫贝尔所言,“找寻有意味的形似”,观察与表现不是抄描对象后的转换,之于“意味”挖掘无穷尽,若无意味在先,之后付诸画面的“形”确实不知往哪个方向“似”了,只有从客观对象身上来“抄”。
  我提出“形调”造型观(形调相对色调理论而言),探究中国人物画造型观念。“形调”是在画面上表现物象的一种造型方法,对形状、形体、形态经过处理综合而成的一种具有和谐调性的“形”,将画面中的正形、负形、有机形、无机形等咬合对应,组成一种具有画面表现力的造“形”语言;“形”与“调”可以拆分开来理解,形即学习借鉴西画技法能力,调即饱含中国画艺术格调、东方文明的精神品格。
  “形”先“调”后,我有意排序。研究中国人物画造型面对两种样式:一是西方的图式、一是中国画程式。绘画入门途径既有图示,又有程式;按20世纪实证心理学所言,“对前人图式的改变就是创造”,故我们不可能凭空创造。中国画重“理”而轻“形”,中华文明的艺术形式极具象征意味,与古印度、古埃及相同,与古希腊、古罗马不同。西方的图式是指“形”象,它既包含内部结构,又有外观形象。中国画程式重视对形内在结构的理解而忽略形外在的表象,提倡的“理”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永恒规律,表现为概括简洁。若把内“理”当作骨,外“形”当作肉,则西方图式既有骨,又有肉;中国画程式就指骨,不重肉。
  “形调”造型观可作为一种启发与实践的方法:作为“造型意识”,画者尊重客观物象特征,如画色彩时乍一眼就需罩住整体的“色调”一般;画造型,物象一入眼帘,马上就会有一种视觉触动—整体的“形调”。作为“造型观念”,写生能力不能等同于造型能力,后者需要对形进行自主研究、新意突破的处理,是从状“物”到省“形”的创意思维过程。作为“造型精神”,在画面探究、推敲的同时,在平日里的以文养画、借鉴他人、积累素材、追思文明相结合,画者精神及情感通过画面载体“形”所呈现的“调”,即一种调性、一种倾向,画者是通过自我内在的精神追求画面上的外在形式。
  领悟问形是追求精神,不单画面效果不再重复,更主要的是自己的精神世界愉悦,从审美格调上去考虑造型问题,品质的提高变成品位,品位的提高变成品格。我们对中国人物画的学习既要画内功——造型技能训练,又要画外功——修养品格培养,通过造“形”表达世间万物“众乐”之境界。
  为物问形,能认识形,为物问形,能理解人,才始知“物”为天地造化,“形”为我自心源。此中关系正是中国文人千百年来乐此不疲而为之的游戏,也正是绘画一事的自由乐趣,唐代张藻已一言以蔽之。
 

作者:廖勤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