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960年9月至12月,江苏省国画院的傅抱石、钱松岩、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先后到西北、西南、中南、华南等地旅行写生,感受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创作出了大批优秀作品。并且傅抱石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通过新的生活感受,不能不要求在原有的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地赋以新的生活,大胆地寻找新的形式技法,使我们的笔墨能够有力地表达对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歌颂和热爱。”1961年6月傅抱石和关山月前往东北三省进行为期四个月的旅行写生,行程4000多里,创作了《白山林海》、《镜泊湖在建设中》等作品,以其特有的抱石皴表达东北大地的广阔、林木的深邃、长白雪山的豪迈,但是总感觉又回到了江南的判断,因为他没有找到最贴切的表达方式,江南的苍郁、秀润可以按照他原有的艺术表达方式去创作,而东北平原的广阔、林海雪原的厚重、长白天池雪域的质感不能淋漓尽致地抒发。“美在生活”虽然抽象为大美均在其中,但艺术再现又有各自地域、人文的独特表现,只有适合该地区的艺术表达方式才是最好的艺术创造。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说“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台湾著名文化学者蒋勋定义“美是努力地活出生命的极致”,这些都非常恰当地确定了美的概念,但我们在生活却要实实在在去感受美,美的表达方式千种万类:诗词韵律美、音乐旋律美、南方山川的秀美、史诗的悲壮美等等,如果作为美的传播者,一定是在内心深处体验到了这种美,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别人;如果是一个美的感知者,他一定是在心中已经储备了对这种美的界定。“美在心中”这句话无论对传播者还是感知者应该都是一样的,美已存在于心中某处,天下有大美而不言,正在等待合适的机会暴发出来。而要想深刻、准确地传播美,需要深入生活、储备提炼各种美,找出共性的特征体现在艺术作品中,通过笔、墨、纸、砚这些寻常物件传递精神愉悦。
有幸生活、工作于白山黑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妙手神工,抬眼望去雪花一排排、一列列前赴后继地扑向大地的怀抱;仰望天空,雪花盘旋着带着韵律感轻抚自己的脸庞。在这种环境里,好像与嘈杂的世界绝缘了,只能听到风刮树动之声、雪花沙沙的落地之声,大地沉寂了,不用去寻找深山古寺去修行,这里就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如同喝茶仅仅是为了摄取其中的营养吗?是为了在投茶、热水、沏茶、品茶这个过程享受心中的平静,这种养心的过程需要物我相忘的境界,当以澄明之心面对清澈的茶汤之时,对身心压力的缓解远远要胜于物质营养。人们经常谈论书画家长寿的原因,书画家经常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在作品中经营自己独立的精神家园,不受外界影响,经常处于养心状态。有人问我一天连续站立几个小时画画,不感觉到累吗?其实在创作过程中,我已在画境中呼吸,快乐于造景之中,远离了尘世烦恼,只有艺术的思索与实践,并且感受着自己作品的整体、局部、意境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种状态往往使我忘记了疲劳。每年都到雪乡、去长白、游大小兴安岭,虽然不能长期生活在上述这些地方,手执笔可以天天为大自然写照,心路历程也在白山黑水之间一次一次展开、完成。
几十年生活在东北地区,现在虽离开那里,但每年也要数次去感受那里的细微变化,在白山黑水之间去寻找大美所在,以期心手相应地实现着自己艺术追求。距离的远近虽然存在,心却永远眷恋着东北那片生我养我的黑土地。
作者:牟成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