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大规模沙尘侵袭敦煌 莫高窟正在经受哪些“非人”摧残

2015-03-31 15:53

  3月31日,敦煌市遭遇沙尘暴袭击,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沙土味。从早上6点开始,刮起了6级大风,大风卷起黄沙遮天蔽日,市区能见度不足50米,早上9点30分,能见度已经下降到不足20米。有媒体报道称,当地交通、设施农业和民众出行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国际旅游名城敦煌出现强沙尘暴天气,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暂时关门谢客。

  在敦煌莫高窟,壁画霉变、腐蚀、脱落的情况十分普遍。例如156窟原有墨书《莫高窟记》,在上世纪60年代仍依稀可见,但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敦煌研究院早前的调查结果称,敦煌莫高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中,有20%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千年彩绘的褪色、剥落,窟墙的腐蚀、风化,正对莫高窟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有考古学者曾感叹说,莫高窟的衰颓与毁坏速度惊人,正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

  昔日美丽的敦煌石窟

  大风卷起黄沙遮天蔽日

  历史文化遗产的珍宝莫高窟

  莫高窟的精美雕塑和壁画

  1987年12月,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多座,其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就是莫高窟的壁画。这些用矿物颜料绘制而成的壁画内容涉及社会生活、音乐舞蹈、佛经故事等,其中最为人们熟悉的是气韵生动、长袖善舞的唐代飞天。

  敦煌石窟开凿于石质疏松的砾岩之上,无法精雕细刻,便采用泥塑彩绘和壁画的艺术形式。彩塑以人工制作的木架为骨,束以苇草、外敷草泥,通过塑造和描绘的结合,表现人体的肌肤,面部的表情,须发的蓬松,服饰的质地。壁画在整治过的石壁上,涂抹二至三层草泥,通过布局定位,起稿、涂色、定型,完成壁画形象的绘画。

  沙尘对莫高窟有毁灭性破坏

  莫高窟周围环境也有崖体结构不稳定(裂隙、地震、自然坍塌)、莫高窟背靠的沙山形成的风沙危害(崖顶积沙,崖体风蚀造成薄顶洞窟,沙尘对洞窟壁画、彩塑的磨蚀)以及大气降水从岩体裂隙下渗,引起岩体内可溶盐向壁画运移等危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莫高窟本体的洞窟建筑、彩塑、壁画的保存。

  研究显示,在导致壁画毁坏的诸多因素中,风沙已成为莫高窟石窟长久保存的最大威胁。苏伯民说,沙尘暴造成的积沙、风蚀、粉尘等极易引起壁画脱落、彩塑受损、崖体坍塌等病害。

  西北地区多风沙,敦煌地处大漠之腹,据介绍,每到风沙肆虐之际,翻飞的粉尘随气流涌入石窟。如果用专业仪器观察,会发现其中80%以上是0.05~0.005mm大小的棱角状、次棱角状的坚硬石英、长石。这些微小颗粒既能对壁画、塑像进行打磨,又能侵入壁画和塑像颜料的空隙。

  研究显示,莫高窟的年降尘量可达365.4吨/平方公里。不断沉积的粉尘,会逐渐向外挤压壁画的颜料层或白粉层,使之脱落。这是莫高窟壁画残破不堪的自然原因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在政府的支持下,保护人员对莫高窟进行了崖体加固,后来又为洞窟安装了门窗和防沙网,但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挡住风沙袭来时无处不在的粉尘。

  参观莫高窟本身就是破坏?

  对莫高窟来说,虽然历史性的人为破坏(如偷抢壁画)已不复存在,但日益增多的游客进入洞窟,对壁画的保护构成了威胁。

  统计显示,莫高窟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放以来,已经接待国内以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600多万人次。参观的游客从每年的2万增加到目前的30多万人次。

  每年7、8、9月是莫高窟旅游的旺季,日接待量在3000人次以上。2009年,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是39万人左右。前几年,参观人数曾高达50多万人。最多的一天,游客量达到6800人次。预计未来5~10年内,到敦煌莫高窟旅游的人数还会大量增加,每年将达到50万人次。

  据研究发现,每40个游客参观半小时,洞内的二氧化碳值就会升高7.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温度升高4℃。由于游人数量过多,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过度暴露于光线中,使许多壁画出现变色剥落现象,人为的损坏远远比自然的侵蚀更可怕。专家们称,莫高窟申遗成功的短短几十年间,遭受的人为损坏超过了过去千余年的自然侵蚀。

  外界人为破坏因素加重

  除了莫高窟小环境恶化这一因素外,敦煌地区近年来大范围的荒漠化、沙漠化也是重要原因。本月11日,新华社的一篇报道称,“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大敦煌’地区的生态正在持续恶化。”

  “大敦煌”是以甘肃敦煌市为中心的一个地域单元,东接嘉峪关,西达罗布泊,南依祁连-阿尔金山,北抵马鬃山,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

  据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中国水科院等机构的调查发现,用水结构不合理、人口增长迅猛和绿化面积减少是加剧“大敦煌”荒漠化、沙漠化的关键性因素。

  月牙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它是“大敦煌”荒漠化、沙漠化最有力的见证者。

  月牙泉作为沙漠中的一湾古泉,虽地处流沙中,但千百年来没有被掩埋,也没有出现泉水干涸。但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古泉水域因生态环境恶化发生改变。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受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以及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因素的影响,敦煌地下水位下降影响,月牙泉水位出现急剧下降。1985年,月牙泉存水量降到历史最低点,平均水深仅为0.7~0.8米,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

  为解决敦煌生态问题,从2000年开始,敦煌市开展解救月牙泉行动。2004年,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禁止打井、禁止开荒、禁止移民”的“三禁”政策。同时,在农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滴灌、管灌等高新节水工程。在城市实行阶梯水价、以水定产、用水定额等节水措施。

  不过,经过多年治理,今年7月,月牙泉水域面积仍只有11亩,水位只提高了0.6米,平均水深只有1.5米。

  随着敦煌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状况还将进一步加剧。敦煌市需要抽取地下水弥补用水缺口,每年超采地下水4925万立方米,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1975年至2001年,敦煌地下水位共计下降10.77米,且目前仍以每年0.24米的速度急剧下降。

  据了解,敦煌市目前农业用水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85.37%,棉花仍是全市主要的经济作物,节水技术推广步伐比较缓慢,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造成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经济效益低下。

  而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使敦煌市原有的1万多亩咸水湖和1000多亩淡水湖中的80%面积已不复存在。目前全市仅存天然林130万亩、草场31万亩、湿地270万亩,分别比解放初期减少了40%、77%和28%。自1994年以来,敦煌绿洲外围沙化面积增加了近20万亩。

  莫高窟壁画实现数字化展示 减轻参观破坏

  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可观看的虚拟漫游洞窟《梦幻佛宫》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由敦煌研究院实施建设,是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的核心项目,总投资3.4亿元,投入运营近6个月之久,被称为“数字莫高窟”。

  球幕影院是第一次体验,半球形屏幕,立体展示莫高窟石窟的内容,完整再现莫高窟壁画,让我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以现代高科技手段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其球幕影院是中国世界遗产地目前最大的球幕影院,通过国际上最先进的无缝拼接技术,为游客提供全新体验方式。

  同时,展示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石窟艺术通过数字技术虚拟实景再现的体验场所,影院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全面采集与保存敦煌莫高窟壁画图像,借助具有最佳视觉艺术效果的8K影院系统,向游客播放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虚拟漫游洞窟的《梦幻佛宫》两部20分钟数字电影,让游客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感观体验。影片以日语、英语、德语等多种语言播放,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随着展示中心投入使用,莫高窟游客合理接待量由每天3000人次提高至6000人次。

  敦煌莫高窟保护大事记

  敦煌莫高窟有政府参与或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保护的活动始于上世纪40年代,相关大事如下:

  1.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任所长,标志着敦煌莫高窟保护与研究工作的正式开始。

  2.1950年,改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国家正式参与敦煌文物的保护、维修与研究。

  3.1951年,文化部委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古代建筑修整所的古建、考古专家,勘察莫高窟保护现状,制定保护规划,并在此后的10年间,抢修了5座唐宋木结构建筑,维修加固了3处崩塌崖面和数百个洞窟。

  4.1961年,敦煌莫高窟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5.1963年~1966年,先后三期完成了敦煌莫高窟576米崖面和354个洞窟的维修加固。

  6.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

  7.1984年,将扩建后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改名为敦煌研究院,段文杰任院长,同年完成莫高窟南区南段26个洞窟和172米崖面的加固工程。

  8.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日本人青山庆示向敦煌研究院捐赠8件敦煌文物,这是流失海外的藏经洞文物首次归还我国。

  9.1988年,国家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美国盖蒂保护所签订保护敦煌莫高窟国际合作项目,同年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也签订合作保护项目。

  10.1993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联合举办了首届“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会议”。

  11.1998年,敦煌研究院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合作,申请并通过了我国第一个敦煌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12.1999年~2002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合作,制定了《敦煌莫高窟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

  13.2000年,“藏经洞文物发现暨敦煌学百年”纪念活动在敦煌举行。

  14.2001年,敦煌研究院与兰州大学地质系联合创办我国第一个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15.2002年,《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被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

  16.2008年12月29日,总投资2.61亿元的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获国家发改委的批复立项开工,这是莫高窟文物保护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综合性保护工程。该工程包括保护利用设施、崖体加固及栈道、风沙防护、安防等,中央预算内投资1.8亿多元,其余的资金由甘肃省来筹措。整个工程将于2011年完工。

  17.2014年10月13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主办,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承办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敦煌市召开。

  18.2015年1月30日,在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效东表示将建立《敦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来源:凤凰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aimilipy

      风沙太大
      01年前 0
    • superfan

      我乐个去,环境治理势在必得啊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