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22 23:44
4月21日,第56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平行展“气韵非师”出品方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外公布策展方案。在艺术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传统艺术如何融入当代语境,如何传播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用怎样的方式来展示才既不辱没先贤,又避免欺世盗名之嫌,是向一个力图“与传统对话”的展览提出的挑战和考验,我们且先来细看一下“气韵非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展览——
展览将在威尼斯大运河圣马可广场边的古老建筑本博宫(Palazzo Bembo)举办,图为展览现场全貌效果图
多媒体影像的形式,八个房间与八个时空
此次展览内容的主要载体和展陈方式是当代多媒体影像。策展方先期拍摄制作了六段影像视频作品,前五段影像作品内容是当代艺术家潘公凯临摹五位中国古代艺术家经典作品的特别记录,分别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元代倪瓒的《容膝斋图》,明代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图卷》,以及清末民国时期吴昌硕的《松石图》;第六部影像作品记录的是潘公凯自己创作的全过程。
每段影像作品的拍摄和制作方式均打破常规——镜头画面中临摹者潘公凯本人并不出镜,多以微距镜头对准画笔与宣纸,突出特写蕴含水墨的毛笔如何在宣纸上“运动舞蹈”,最后在纸上留下变化无穷的水墨氤氲效果,形成最终的作品。
展览之所以选择这五位古人,是因为他们都是中国绘画史上对笔墨问题有卓越建树的重要人物。传统临摹分影临与意临,而潘公凯的临摹过程是各有侧重,例如在临顾恺之经典的“高古游丝描”和倪瓒“折带皴”的侧锋笔法时,采用影临局部,突出了技术的因素。而在临到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图卷》的一个局部与吴昌硕的《松石图》整幅作品的时候,其实是用潘公凯自己的笔法,来突出面面章法的结构组织关系等问题。
这样一个丰富多变的临摹绘画过程,充分显现出不同时代作品在“笔墨”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特征,为了丰富和强化影像的视觉气氛和艺术效果,在记录临摹过程的镜头间隔穿插了数段山川造化的空镜与特写,使影像充满东方情韵。
这六段影像作品将分别放置在展览场地威尼斯本博宫的六个房间内,每个房间的面积大致在20平米至30平米之间,布置上力图复原成为被临摹者的书房,策展方特意查阅了中国古典家具的设计资料,定制了符合每间书房历史情境的家具,同时音乐人刘索拉还为每个房间选配了不同的背景音乐与声音。
参观者进入展厅依次观看六个房间的顺序依照六位艺术家出现的历史时间,也就是说,他们会先进入顾恺之的“书房”,然后是范宽,倪瓒,八大山人,吴昌硕。最后是临摹者潘公凯本人的“书房”。这样一个观看的过程,也突出了 “学习”的过程,由古代进入当代的演进脉落。
第七个和第八个房间的具体布展形式策展方并未公布,仅透露出其内容是对“气韵非师”理念的一个延展,将给观者提供一个观看“反刍”与自主思考的空间。
临顾恺之
临范宽
临倪瓒
临八大山人
临吴昌硕
关于“传统”与“未来”的一次文化传播
整体来看,整个展览呈现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展览的中文题目“气韵非师”出自宋代郭若虚的画论,意指中国画中“气韵生动”的境界非单纯通过学习前辈师长可得,其本质是强调艺术家天赋的重要性以及倡导艺术家的主体独立性。而展览的英文题目“Learn From Masters”(向前辈学习)则与中文题目意思正好相反。
策展方认为:这两句话看上去其实语义上有一定的矛盾性,但是我觉得这种矛盾里有一种张力,在这种张力中,我们想切入讨论的是今天的人究竟应该向古代先贤学什么?讲究气韵的境界和格调无法后天通过学习而获得,但是我们依然要把这种气韵的精神作为一种理想去追求,这是要学的部分。中国传统水墨两千多年以来变的是不断发展、进步和丰富的“笔墨”语言,不变的是对“笔墨”背后“气韵”的追求,那么这种核心价值和评判标准在未来的发展和可能;以及对于未来世界的贡献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是想通过展览的方式跟大家一起来探讨的。
无论是展览房间力图还复历史情境的布展方式,还是影像与多媒体的展示手段,策展方希望展览可以用更直观的代入感来吸引今天的年轻一代,让他们更加感性、直观、便利地认识传统,理解传统,以呼应这一届威尼斯双年展对“未来”主题的关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平行展在威尼斯双年展开幕的同时,还将在北京的今日美术馆“未来馆”以虚拟技术的方式同期展示,360度还原展览现场,所以这并不是一次单纯面向西方观众的展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水墨艺术的文化传播,在国内也需要有更多的关注与探讨。
影像视频截图
影像视频截图
展览海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熊晓翊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