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富春江畔的明珠小城——桐庐,离杭州一小时左右车程,往日因黄宾虹的画让我想念过,不知何时能去看看,感觉中的桐庐应该是山青、水绿、史悠、境幽的地方,是文人的后花园,画家叶浅予晚年安居于此,或许是乡情或许自然……后来诸多山水画家的名作得益于此。可见桐庐,也是不能不去了。巳丑秋日,应画家张伟民老师之约,闲游桐庐。见桐庐,依山傍水的好地方,与我家乡湘西的山水有些类似,小山丘加水道纵横,空气有点甜,看上去很亲切。
那日,按约,伟民老师早上8点来宾馆接我们,一路顺利,9点半到达桐庐。桐庐,虽然我有所期待,但,到了,确还是跟想象有差异,入城处的马路、建筑跟其他城市一样,看不出它有什么特色,钢筋水泥,瓷砖铝合金,犹如往日大姑娘结婚时的老三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一样,四处都一个标准,有人讲这也是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结果。进入富春江边,环境好许多,感觉安静许多,山涧声色,江水激流,有了另一番味道。沿江的风光与水岸的建筑相得益彰,行人不多,与杭州的繁华相比,或许感受到的宁静是不可言状,难怪伟民老师要在此处购置家业,一套宽敞的画室,当年,他与夫人相中此处环境,不会简单而为,这里画画,是可以闲下来的。
当年黄公望有《富春山居图》映景,处处山色空蒙,水波留韵,桐庐之桐君山,正是钱江与富春江汇合之处的龙头山,恰如航行中的船头,水映山峦,苍翠尤龙。是想,伟民老师借前贤之名言中“知止”为堂号得“知止堂”,以印心境。其实,我们的到来,一是为知止堂,二是为桐君山。
入“知止堂”,安坐下来,伟民老师展示宾虹先生《富春江写生稿》二十六帧,据考证,宾虹曾此写稿五十四帧。有幸饱览其中一半手稿,心情不可言状,那一座座山,一波波水,几片闲云,三五岸坡,他神游其间,山当然是山,景印心而出,如笔走盲道,不知首尾,远近无度,不以分别。如果说,在他所处年代,这类写稿也是独一无二,也只有黄宾虹。是想,宾虹先生的画,能有几人看得懂,这关系到对画、对画理、对画境,又是对人、对人生、对生命的理解。我想,在当下,黄宾虹依然是一座山峰,同样是一面镜子。看好这二十六帧手稿,也算是桐庐之行的意外收获了。
出“知止堂”,随当地画家许先生,张伟民、丁文卿一同上桐君山,步行至江边桥头,天空阴迷,不时雨点沾衣,沿途景致好,山与水与雨与风,江南细雨,远观江中帆影蒙胧,蕴润其中。大家置伞而行,桥中好景色,漫步两岸间,左右皆景,可印心田,渐近至山脚,登石阶,一步一韵,一步一境,高处可览胜景,树木叠翠,竹影入画,不远处,有六角亭,供登山人途中休息,我见有亭,名曰:凤凰亭。我及兴说一上联:恰是新罗山人在;伟民老师应答:好比富春山居图。彼此一乐,又念:凤凰客闲游凤凰亭;(丁文卿是湘西土家族,吉首境内有凤凰县)伟民:西湖人探寻西湖源(伟民属正宗杭州人)。也算开心一刻。然后又是边走边说:游人已去;古意犹存。又:不知何日再重游;难得此时在兴意。走遍山顶,顺路往后山寻去,树木茂密许多,石阶比上山时石阶年头长,有明显的痕印,偶尔在路旁有罗汉竹,节距短,叶形宽长,此竹陈老莲、金龙、齐白石喜欢画。
后山有叶浅予先生晚年寓所,院内立有叶先生塑像,种有松柏,门前有竹林和田园,远观可览江水,正可谓世外桃园。随意参观,屋檐内留下叶先生当年家什,墙壁挂有几幅高仿作品和图片资料。我们到时没见有管理员,没人管,是不是叶先生生前性格硬朗,院子里的气场很开,管理员不用担心罗。
其实,玩了桐君山,在后山找了地方叫七里人家饭馆吃午饭,窗外可看江流,可看桐庐半城,如寻阳江头之景象,可笔墨侍候。菜都是本地特色,席间我写诗稿两段,以赞本地风味。花雕鱼、活豆腐,香饽饽。诗:一盍花雕鲜鱼虾,两江桐庐豆腐花;寻探浅予画精神,不如友君伴吾行。又:知止堂前览春江,凤凰岭上觅君山;今日展玩宾虹稿,来年放逐大痴图。供友人饭桌上一乐。
饭后,行车返回杭州。
时隔半载,今晚翻阅昔日记事,感触颇多,是想,桐庐之行确有些回味的东西。
仅以记此。
作者:子游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