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穿越大洋的艺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藏19-20世纪风景画”展览,向我们展示了早期美国艺术家通过旅行、留学、移居和参加新的艺术社团活动来学习和拓展自己的艺术;展示了美国艺术如何通过与大西洋彼岸的交流,将欧洲主流艺术的观念和手段融合入新的对象表达上,发展出具有民族特征的艺术的过程。同时,这些艺术家也将自己有特色的风景意象带到旅行写生和创作中。
此次来展作品50件,分为四部分:风景画与国家认同;游客,留学生与侨民;美国画家与法国印象主义;尾声:现代派风景画。作品时间跨度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左右,显示了美国受英国、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风景画的影响,结合对北美新大陆地貌的特殊性的感受,发展了一种既具有宏伟叙事风格,又不乏亲切自然具有地域风情片段的风景画。而这两种风格一直在美国艺术中演变和发展,最终在现代主义抽象表现和当代艺术中成为基本特征。
从来展作品中能看到欧洲不同阶段的艺术潮流对美国艺术的影响,如倾向于浪漫主义将自然景色神圣化的艾尔弗雷德·汤普森·布里彻(Alfred Thompson Bricher,Americm,1837-1908)的《大马南岛》、托马斯·钱伯斯(Thomas Chambers, American, born English,1808-1689)的《从美国这一边看到的尼亚加拉瀑布》等作品,可以感到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对美国早期绘画的影响,它可能唤起了美国人面对新大陆雄壮而荒凉的地貌时的激动情怀,这种情怀既能感到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和孤独,又激起人的豪情,开阔人的心智。
《大马南岛》 艾尔弗雷德·汤普森·布里彻(美国) 约 1882
《从美国这一边看到的尼亚加拉瀑布》 托马斯·钱伯斯(美国) 约 1843-1845
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American,born Germany,1830-1902)的《西海岸》和贾斯铂·弗朗西斯·克鲁普西(Jasper Francis Cropsey, American,1823-1900)的《美国的丰收》,这两位艺术家描绘自然景象的作品已经成为一种美国形象而镶嵌在美国人的心里。
《西海岸》 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美国) 约 1863-1873
《美国的丰收》 贾斯珀·弗朗西斯·克鲁普西(美国) 1851
又如“风景如画”(the Picturesque)这一18世纪英国风行的观念,可以从英国画家小本杰明·巴克(Benjamin Barker, the Younger,English,1776-1838)的《劳工收获巴斯浴石》中得到体现。古典完美的场景,穿过水面、山坡、树林,直到远处田野的地平线……“风景如画”是在表现自然景色时力图符合经典性绘画习规,也就是构图、气氛、色彩与视觉效果要“优美与崇高”的平衡。当时的画家认为只有掌握精湛的古典表现方式,才有可能形成“如画的风景”。
《劳工们收获巴斯浴石》 小本杰明·巴克(英国) 约1800
当然风景画的意义从来不仅仅是风景,更是通过风景去表现历史情境、社会演变以及人们对这种变化的内心反应。乔治·温特(George Winter, American, born England,1810-1876,印第安纳当地画家)的《鳗鱼河上的印第安人》,指向北美殖民地的扩展给原始印第安文化带来的灾难。画面就像大洪水的场景,几个印第安人在四面环水的孤岛上等待着,岛上唯一的树木正在枯萎。
《鳗鱼河上的印第安人》 乔治·温特(美国) 约 1850
欧洲艺术对美国的影响,特别表现在风格和形式上,如温思洛·霍默(Winslow Homer, American,1836-1910)的《翻晒干草的人》,风格明显有巴比松画家米勒的影子,画中农妇们侧面的造型具有雕塑感,她们在暖色的光亮中庄严走着,就像交响乐辉煌的篇章。
《翻晒干草的人》 温思洛·霍默(美国) 1867
同时,巴比松画派艺术家泰奥多尔·卢梭(Heodore Rousseau,French,1812-1867)的《橡树》、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Charles-Francois Daubigny,French,1817-1878)的《早晨》等作品表明,欧洲绘画带给美国绘画的技巧和观察方法,就是用敏感和细致的感受去发掘和描绘眼前所见到的事物,如阳光、河流、薄雾、大气和浮动的云,以及透明的空气和水蒸气等,而不只是生硬地描画高山大川原野。
《橡树》 泰奥多尔·卢梭(法国) 约1858
《早晨》 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法国) 1863
法国印象派画家古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French, 1848-1894)的《伊埃尔勒河,雨之印象》、法国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 French, 1840-1926)的《阿让特伊的港口》在展览中能起到一份特殊的说明。
《伊埃尔勒河,雨之印象》 古斯塔夫·卡耶博特(法国) 1875
19世纪后期法国绘画持续对美国艺术发生影响,卡耶博特的作品构成有日本美学的平面成分,河岸对角线的运用和雨滴在水中的大大小小的圆形,产生了一种程式化的效果,加上河对岸的垂直树木的线条,预示了20世纪绘画的一种方向。
《阿让特伊的港口》 克劳德·莫奈(法国) 1874
而莫奈的这件作品,以他特有的短笔触和厚涂的颜料,离开绘画幻觉的传统,向追求本体的方向发展……莫奈的作品确实到了现代主义的边界。而同时代的一些美国画家的作品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在主题上越来越把瞬间一瞥作为绘画的对象,多视线多视点的场景成为画面目的,绘画逐渐越来越追求色形和笔触,强调本身的韵律和色调演变……同时美国艺术也时刻不忘关心现实,关心人的终极命运。
美国绘画的大厦,是由那些携带着英国以及欧洲大陆艺术传统与理想的移民艺术家一步步建成的。其中包括在不同年代、由于不同原因而往返大洋两岸的艺术家们。他们传播欧洲绘画精粹,以多样艺术手段和艺术理想“发现”并“创造”了北美大地的独特艺术境界,最终形成堪与欧陆英伦相抗衡的美国绘画。
本文节选自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览系列丛书
《穿越大洋的艺术 |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藏19-20世纪风景画展》
徐虹《穿越大洋 融合创造:中美现代绘画演变的思考》一文
-- 穿越大洋的艺术 --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藏
19-20世纪风景画展
展览时间
2018年9月21日-2019年3月17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7号厅、14号厅
展览总策划
冯 远 大卫·布兰门
展览统筹
苏 丹 杨冬江
策展人
詹妮·麦科马斯 徐 虹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印第安纳大学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
开馆时间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春节期间,除夕至初十闭馆)
地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近邻东南校门。
校外游客参观请走清华大学东三门。
地铁路线
13号线 五道口站,A(西北)出口出站。
15号线 清华东路西口,C(西南)出口出站。
公交路线
五道口站 508、307、331、375、429、549、562、630、86、运通126。
清华东路西口 333、355、438、466、594、913、 运通110、快速直达专线82。
艺博官网
http://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
◆
图文编辑/垚梦
图片摄影/肖非
视觉统筹/王鹏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带您走进艺术殿堂
作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