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3年10月26日,法国国家文化资产总监,前法国国立集美博物馆馆长,虚苑国际策展人戴浩石先生主讲“徐匡阿鸽艺术作品”学术报告会在济南美术馆举办。报告会上戴浩石先生梳理了徐匡阿鸽两位艺术家作品风格发展脉络,使观众能够更好的欣赏和理解作品的艺术性和时代性。
徐匡的作品,同样以及他的夫人阿鸽的,充分地铭记于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航迹中,这一运动在作家鲁迅(1881-1936)的庇护下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上海和广州。
最初在上海实现的版画呈现了非常阴暗的社会状况的一个视觉。来自于这个地方的一些艺术家后来去了延安,这样这一运动与革命的动机相结合,如何解释这一运动的创作演变历程,要从1950年至1960年间算起,在观看胡一川在1932年的木刻作品和33年以后徐匡的作品之时,我们就明白了,同样阴暗的背景,同样紧绷的身躯,同样的凹刻工作方法,这些都提升了整个画面氛围,而不仅仅是浅色背景下的线条。
七幅一组的版画“我的阿妈”是阿鸽于1964年创作的,这位四川美院民族班毕业的新女毕业生拥有相同的创作原则并且表现出当时只有16岁的年轻女艺术家惊人的成熟。
接下来的15年里版画和版画艺术家们坚定地投入到了雄心勃勃的政治运动中。例如1975年阿鸽创作的两幅版画,一幅表现的是工业发展的光荣,另一幅表现的是有关农村的题材。
政治任务第一,生产工具摆在面前,政治口号,僵硬的英雄肖像就像京剧里演员的角色……牵强的背景,寒冷严峻的气氛表现在石油工业的典范大庆的场面里。春天般的微笑的气氛表现在大寨,农业的典范场面里。
从审慎的现实主义观点考虑,在这最后的场景里所表现的人物不是一些群众模特,而是当时描写的真实存在的真人真事,大家都在同时遵循着某些约定俗成,就像坚定的乐观主义,随时随地明眸永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