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地域特色是形成艺术个性的重要资源,也是孕育地方画派的重要资源。许多画家曾为海南自然风貌痴迷忘返,然而一旦进入创作过程,又往往因表现难度大而退却。盖因海南独特的人文风貌在以往的美术史上相对缺乏可资借鉴的艺术语言。然而,土生土长于海南岛的周铁利对此却是情有独钟。在他30年的艺术道路上,他先后经过了黎族风情系列、大海系列、热带雨林植物系列几个创作阶段,不断探寻和锤炼着表现海南精神的油画艺术语言。
美术文化周刊:你的艺术题材均取自海南这一独具人文自然风貌的地区,对这一题材的坚持源于什么?从艺术创作的角度上看,这一资源对你既是优势也是难点,你是如何突破的?
周铁利:作为一个海南岛画家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人文资源。我出生在农村,那里的生活给我以深刻清晰的记忆。作为画家,我的内心时时涌动着难以名状的情愫,希望能以现实主义的绘画表现形式记录这一方热土。
我认为光靠“贩卖资源”过活是难以称得上是艺术家的,顶多只能是一个“低端加工者”。作为一个海南艺术家,也意味着一种担当,这种担当,在我理解就是如何让全中国乃至世界都能从我们的画作中感受到海南的美。在创作中,我并不以“猎奇”的方式展示海南岛地域人文风貌,而是着重从精神层面去表现对象的内在灵魂。所以,我试图探索和突破固有的色彩观念和人们司空见惯的色彩模式。比如,海南的色彩和阳光鲜艳、饱和、热烈,我直观地感受强化、有序化、艺术化,将西方印象派的色彩元素、中国工笔画和泼彩画的元素,包括我现在研究的后印象派的色彩表现,都予以吸纳、融会,精心营构每件作品的色彩基调,以强化审美张力。
美术文化周刊:人作为最有深度和发掘可能性的对象,应该是形式技法之外最为关键的要素。对此,你如何理解?
周铁利:的确,人物画创作目的即在于对人和人的生命环境、生存处境和内在精神作真实、深入的揭示。忽视对象的深刻性、丰富性,人物画不可能产生力量。新的时代特征中,自然环境与社会问题对人的思想环境产生的影响,都成为当下人物画家创作的宝贵资源。所以,抛开了形象的深度追求,作品必然流于浅薄。
现代画家需要一份对所描绘物象“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不凡功力。在创作构思阶段,我尽量避免迎合市场需要的“主题先行”。在技术层面的意识上,我对表现对象投入感情,思考也比较深,希望以此来打动观者的心。每当我走进黎苗族村寨、海边的渔港、乡村的闹市,徜徉于现实生活之间,仿佛体验人们在这里发生的故事。优秀的创作一定是要到生活中去,用心去感悟、积淀和提升。当你再次面对画布的时候,现实生活的场景才会从你的手中流淌出来。
美术文化周刊:当下的人物画创作存在着只重视技巧,唯美化、照片化的创作倾向,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周铁利:去年我到杭州看十二届全国美展的油画展,其中一些作品也是照片化的场景再现。诚然,新的图像记录手段确实为艺术家的素材收集提供了过去无法想象的便利,但艺术家在生活场景的一瞬间,究竟想要表现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是照片所无法提供的。我们应该反对技巧为王的追求,反对画面一味的唯美化追求,同时也要反对借助照相机拍的照片来“磨”作品,因为这样的画面思想性是缺失的。
艺术的表达技巧只是升华艺术格调的工具。一个画家的成长历程对艺术家的审美观念、作品格调的构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很珍惜自己曾有过一段知青的经历。我是那个年代的人,对生活艰辛的理解与年轻一代是不一样的。我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进行人物的刻画,每个人的细节,他们的思想、劳作的过程,我都希望能够完整呈现。因为,绘画价值终究不能脱离主体对象的表现而走向纯粹的抽象形式和自我感情的陶醉。
胡立辉
2015年3月
注:此文发表于2015年3月29日《中国文化报》
作者:胡立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