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陈显栋:让传统在抽象里重生

  出生于海南,近年常回乡生活与创作的台湾画家陈显栋,进入晚年后,他的作品与创作备受艺术界关注,是一个大器晚成的艺术家。有评论说,陈显栋的作品除了有相对统一的主色调之外,没有具体的物象,呈现在画布上的只有几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色彩组合,可就是这么看似随意的色彩堆积,竟然使原本浓墨重彩的画面散发出空灵的东方气息,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艺术家档案:

  陈显栋,1930年生于海南省澄迈县,1949年到台湾。

  1958年与孙瑛、胡奇中、曲本乐、冯钟睿、杨志芳成立“四海画会”,1961年参加巴西圣保罗双年展,1963年隐退画坛,开始从事媒材、色彩、形式的研究。

  1985年重返画坛;1999年应邀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港、澳、台)获颁优等奖;2003年获特邀代表台湾艺术家参加首届北京国际双年展;2004年应邀参加中国北京第十届全国美展;2005年应邀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2008年分别于北京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举行个展,以作品《秋韵》获邀参加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2009年以作品《诗与象》获邀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入选优秀作品展;2010年作品《诗与象》被中国美术馆典藏;近年常回海南创作和展览,被聘为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海南师范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

  陈显栋是台湾画坛著名的抽象油画家,但在国内人们对他的绘画艺术了解不多。陈显栋于1930年生于海南省澄迈县,12岁开始绘画。经过40多年的努力,直到60岁才形成自己的画风。他的油画作品以西方现代文化艺术的方法和理念,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当代中国画坛融合中西方文化艺术成功的范例。

  少年立志创新

  投身抽象画热潮

  少年时代,陈显栋热衷于中国山水画,喜爱八大山人简练夸张的构图和冷寂的意境以及石涛恣意纵横的笔墨。这对他日后的构图、笔触、意境都有相当大程度的影响。从他保留至今的一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艺术意境上对抒情、和谐、完美的追求。

  陈显栋19岁来到台湾,考上复兴岗学院艺术系,遭遇的是西方抽象艺术在台湾的兴起。在这段时期,他对印象派画家塞尚、高更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作为当代画家,创新极其必要。他开始苦心从事艺术素材的研究,不愿遵循传统的媒介来阐述内心的感动。他早期的作品偏重具象的表现形式,因常随手丢弃,故难得一见。

  1954年,大学毕业后,陈显栋立即投身于当时那股方兴未艾的抽象画潮流,1958年和胡奇中、孙瑛、冯钟睿、曲本乐、杨志芳等同行创立“四海画会”,决定“走现代抽象,让传统在现实里重生,创新。”这段时期到1960年间,他一方面顺应艺术创新的趋势,观察与研究抽象艺术的特征;一方面努力探索自己艺术的逻辑发展。他逐渐远离了绘画中的表现性因素,对形象进行了高度凝练的概括,开始走向抽象的意态。他热情、大胆的使用各类综合材料来入画,代表作如《梵》、《独去间》,可以看出他想走出传统的勇气和决心。

  四海画会是台湾现代美术运动史上早期的画会之一,每年举办展览一次。在1960年四海画会联展的作品中,他是用蔗板、酒精、砂粒等以烧灼、喷洒、挤压等方式制造出凹凸块面的肌理效果的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他如塑胶、化工颜料、纤维等,都曾被他用来入画。1961年他代表台湾参加了“巴西圣保罗双年展”,迅速跻身于台湾一流油画家的行列。

  潜心研究新技法

  画坛消失二十载

  因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陈显栋一直探求在抽象的油画作品中表现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当时的油画材质和创作手法都无法实现他的理想。在几年的抽象实验后,因感于难于突破现状,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内涵、深度,并于1963年毅然退出画坛,潜心研究油画新的材质和技法,消失画坛近二十年。

  “绘画是视觉艺术,只有在媒材、创作技巧上不断创新,作品才有独特的生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大胆尝试各种媒材,时时奔波于化工厂、塑料厂、染脂坊之间,狭窄而简朴的工作室是他冥想与凝聚画思的角落。同时,他也从事教学,对各种木制、陶塑、雕刻等手工艺制作过程了若指掌。这段历程,对他日后掌握各种物质材料及运用技巧助益极大。除了技巧的琢磨,媒材不断的创新之外,陈显栋更深刻地体会了“文胜于质”的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能用心捕捉,外在的形式和技巧若过于浮泛,缺乏内涵的精神性,作品势必流于低俗和浮夸。从80年代初开始,他向抽象画领域进一步迈进,创造出了诗意更足的画面意境。

  画布上自由挥洒

  形成独创画风

  1983年,陈显栋复出画坛,他大量的使用画纸来实验各种物质产生的效果。他开始运用树脂调和油画颜料,产生各种粗细线条的薄膜来搭配画面,这已成为他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章法。

  “画画和拍电影一样,首先要有一个好剧本,然后要好的演员、道具、音乐等。画画首先要有好的造型。这些经特殊处理、精心制作的网状薄膜媒材,只是画作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油墨的点、线、面、色,激荡组合,最后能面世的称为作品。”他始终坚持着运用新技巧、新方式、新思想、新观念以求新表现。也就在这一时期,他最终确立了自己的风格。他秉持中国画与抽象画相通的理念,将西方技巧与中国传统精神、人文思想相融合,使他的画呈现属于中国文人式的抽象画风。

  近十年来,陈显栋开始在画布上恣肆倾诉自己的感觉,语言世界也完全自由起来,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独创的介于具象与抽象的绘画风格,在色彩上的表现力极具震撼。代表作有《冥想》《晨风》《乡愁》等。作品往往在孤寂的蓝色调中透出几块强而有力的补色,或是使用粗犷的对比色。相对那些重理性结构的具象绘画样式,他的作品具有自由抒情的特点。相对那些自由泼洒的抽象绘画样式,他的作品又极具深刻的精神内涵。他所描述的不是自然景观的具象,也不是随意拨弄的信笔涂鸦,所营造的是一种洋溢着东方精神的眩妙意境,他对大自然生命奥秘的独特感悟。

  中西融合

  司空见惯中发现“新美”

  陈显栋说:“在所有的画派之外,定还有新的画风可以选择,抽象与具象之间还有别的形象。将具象与抽象灵动结合的画法,出新的形象,一直为此探索。”陈显栋在台湾“中央图书馆”等地举办三次个展,并代表台湾艺术家应邀参加中国油画大展、北京国际双年展、全国美展等,其作品独创风格让国内外画坛同行震惊。

  在欣赏陈显栋的作品时,我们会感到,面对着一个生机蓬勃的世界,浮现于脑际的印象更近于中国山水画。陈显栋认为他的画是形态无羁,充满生机的自然。就其画作中所具有的浪漫色彩而言,中国特有的山水形象,显然对他具有一股特殊且强烈的吸引力。他的作品除了有相对统一的主色调之外,没有具体的物象,呈现在画布上的只有几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色彩组合,可是就是这么看似随意的色彩堆积,竟然使原本浓墨重彩的画面散发出空灵的东方气息,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他的作品会使你想起江南山水的空灵、优雅与浪漫,画面中音乐与诗的交融犹如大自然的华彩乐章。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特征之一就是中西文化碰撞下中国美术的变革,作为一名艺术家,必须面对保持传统,学习西方并将中西文化融会贯通成一体的课题。陈显栋说:“任何艺术的成功都必须走创新之路。能成为大家的创新者肯定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世界里发现‘新’的美,并且能够使用表现这种美的新手段,比如说新的绘画语言。”他的艺术成就启发我们: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虽然二者创作形态和历史发展完全不同,但如果能在高层次的学术层面上,把中西艺术的优良品质融为一体,也能创造出丰硕的艺术果实。

  (作者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评论家)

  作者:本刊特约撰稿\马 琳 (本文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