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视频】李白真迹、唐寅仕女、宋百花图…进宫领略张伯驹的收藏“风流”

2018-04-02 18:53

明 唐寅 《孟蜀宫妓图》局部

  风流倜傥的唐伯虎,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孟蜀宫妓图》,浓淡相宜,淡雅娟秀。

  在张伯驹先生的藏画中,这一幅被称作《四美图》的明代藏品并非最珍贵,在故宫博物院张伯驹先生的纪念展中,也布置在武英殿后厅的角落之中,却成为展览首日观者争相谈论和观看的主角。

明 唐寅《王蜀宫妓图》轴

明 唐寅《王蜀宫妓图》局部

  春寒浅,料峭减,百花开。或许因为这美好的时节,只有这画中的美女才配得上与宫里的春日争辉。

故宫博物院春日赏花地图已备好

在这片鸾枝之后的红墙黄瓦,即是武英殿,正在展出“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

  这样的好时节配一场风流倜傥的书画展,则更引人入胜。何况这一场展览与民国公子张伯驹相关,他的名字要么不知道,知道了就再难忘记:出身显赫、绝代风流、精通诗词、痴迷戏曲,同时又眼光如炬,极具魄力,深耕鉴藏后捐献国家,每每提及总被冠以颇多传奇色彩。

  在这紫禁城鲜花绚烂的季节,故宫的展览中自然也少不了百花图的容姿,或许是故宫在展览中特意安排,几幅出自张伯驹这样爱美的藏家手里的花卉图,当然也是有灵且美。

明 周之冕《百花图》卷 纸本墨笔 纵31.5cm 横706cm (此次展出作品为复制品)

  这幅长达7米长的《百花图》占据了武英殿后厅的半个展厅的长度。据介绍,这幅作品在《石渠宝笈·三编》中有著录,是明代画家周之冕的晚年之作。该图勾画了四季花卉,其中木本花卉多为折枝。画家将吴派的写意山水笔墨转化为花鸟画的造型语言,形成了勾花点叶派。画家以写意的手法勾写或涂抹出花叶、枝干,随意之中透露着明快和清雅,反映出文人画家淡泊不羁的胸臆。以下为此图局部:

南宋 杨婕妤《百花图卷》,绢本矮幅,工笔设色画,横324厘米,纵24厘米。吉林省博物馆藏。

  这幅杨婕妤《百花图卷》是已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件女性画家的作品,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张伯驹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院,算得上是吉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这幅作品流传有序,曾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吴其贞《书画记》和张伯驹《丛碧书画录》。

  该画卷乾隆时期收入清内府收藏,清朝灭亡后,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北京故宫将此画卷以赠送其胞弟溥杰的名义携带出宫,后辗转藏于长春市伪满皇宫小白楼内,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溥仪仓皇逃亡通化大栗子,该《百花图卷》散失于民间。

  1955年《百花图卷》曾在长春市内被发现,后流入北京市被大收藏张伯驹先生收藏,1964年张伯驹先生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期间,将《百花图卷》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收藏至今。此卷被张伯驹先生所珍视,他曾写过一首《瑞鹧鸪》,结句“白头赢得对杨花”,即指此卷。以下为此图局部:

  人美花好,自然少不了诗意和爱情。

  此次展览开展之前,最受关注的莫过于相传为李白唯一书迹的《上阳台帖》,这幅原作也如期展出。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5行24字,一尺见方的书法,据传是李白所写自咏四言诗。帖上款署“太白”二字,帖前隔水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由宋徽宗赵佶用瘦金体书写。

  对于此作品的鉴定:张伯驹先生认为“笔意高古”;启功先生认为此帖有李白题款,有宋徽宗鉴赏的题跋、题签,并且与李白豪迈之风相符,鉴定为李白真迹。徐邦达先生则认为此帖较为粗率,用笔缺少唐代硬毫笔的特征,认为是宋人伪作。以下是此作品原图,请横屏细品:

唐 李白草书 《上阳台帖》 卷

  不过无论真伪,皆为上品,它还极为特殊。这幅帖上一次展出,还是2013年。

  先将笔者认为的几幅精美之作奉上让您一饱眼福,这必定都是张伯驹爱不释手的收藏。尤其是一张《四美图》定是张伯驹的心头好,因为他所爱的潘素就是那样的女子。潘素年轻时的照片里,一袭黑色旗袍,长身玉立,冰光雪艳,在十里洋场号称“江南第一美人”。

  董桥先生曾经写《永远的潘慧素》一文这样评价:“婷婷然玉立在一瓶寒梅旁边,长长的黑旗袍和长长的耳坠子衬出温柔的民国风韵,流苏帐暖,春光婉转,园翁说难得拍得这样传神,几乎听得到她细声说着带点吴音的北京话。”

年轻的张伯驹与潘素

  这样的美貌自然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的所爱。他们相识时,张伯驹37岁,潘素20岁。彼时的潘素原已和一名叫臧卓的谈婚论嫁,却对张伯驹一见倾心,那时的张伯驹家中也已有三房妻妾,所以才有了他们轰动整个上海滩的爱情故事。张伯驹在潘素之后再没有风流韵事,之后两个妾都离异了,陪在他身边的,只剩下潘素一人,与他度过了坎坷的后半生。

  张伯驹和潘素,不仅仅是志趣相投,更是一对精神伴侣。张伯驹喜欢收藏字画,一掷千金,甚至不惜变卖房产,家里人都骂他是败家子,唯有潘素百般支持。这对才子佳人的身上,实际上都有着侠肝义胆的一面。

中老年的张伯驹潘素夫妇在故宫博物院外

  张伯驹先生收藏,初时出于爱好,后则以保护祖国文物不外流为己任,甚至变卖家产,亦不改其志。他曾言:“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张伯驹潘素夫妇陆续将所藏大部分精品书画捐献或转让给国家。

  2018年是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故宫博物院与张伯驹潘素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共同举办展览,以表达对张伯驹先生的怀念。

  2018年4月3日,“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正式对外开放,展期至5月6日。

  本次展览以国有博物馆中经张伯驹先生鉴藏的古书画为限,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三个部分,每部分之下按照文物的时代排序。展品数量达33件套,其中包括故宫博物院藏品18件,吉林省博物院藏品14件,国家博物馆藏品1件。

展览展厅内展陈设计

  当然,由于其中一部分珍贵文物,如陆机《平复帖》卷、展子虔《游春图》卷、杜牧《张好好诗》卷、范仲淹《道服赞》卷等,尚处于休眠期,为保护文物,本次展览无法展出原作,而是用复制品替代。本展览不单独售票,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可免费参观。 以下竖图为故宫博物院所供高清原图,请横屏查看:

晋 陆机草隶书《平复帖》卷(复制品) 展览现场

晋 陆机草隶书《平复帖》卷(复制品)

  此卷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261—303)写的一封信札,共9行,计84字,是用秃笔写于麻纸上的。因文中有“恐难平复”之语,故名。

  全帖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一方面是隶书发展过程中的标本,更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佐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平复帖》内容涉及3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此帖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后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訢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伯驹、潘素夫妇于1956年将此帖捐献国家。

隋 展子虔(传)《游春图》卷(复制品) 展览现场

隋 展子虔(传)《游春图》卷(复制品)

  此图绢本,本幅无作者款印,幅前宋徽宗题“展子虔游春图”。描绘了官宦贵族在春光明媚的季节郊外“踏青”的游乐场面,整幅以自然风光为主,人物殿阁点缀其间,人们或骑马,或步行,或乘船,在花团锦簇的湖光山色中流连忘返。

  此图的时代归属在学术界目前尚有争议,但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它仍然是早期青绿山水里程碑式的佳作。

  这一件是故宫博物院临摹复制古画的专家金仲鱼先生所临摹,因为《游春图》原作去年刚刚展过。而金仲鱼先生被视为最高水准的摹本的展出,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对比机会。

  先生出身绘画世家,少年时起便为一些藏家修复、临摹、复制历代古画。1960年,先生应文化部聘请调入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中国古代绘画的临摹复制及研究工作,为原文物修复厂建立了摹画室,开创了故宫博物院摹画工作新的一页。金仲鱼在临摹时能根据古代书画不同的时代特点、收藏时间、收藏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技巧进行临摹,尤其是对古书画“补画意”的技艺,堪称非凡。

  他的摹作还常被用以替代原作陈展,就包括这件《游春图》。有些古画经他修复后,残破之处与原画完全融为一体,如同出自画家本人之手,完整地再现了原画的本来面目。金仲鱼先生自70代以后主要工作是培养、教授临摹接班人。经他培养的专业人才都在古书画临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宋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

宋 蔡襄《行书自书诗卷》

  此卷为宋代书法家蔡襄所书。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善诗文,书法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推为本朝第一,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起居注,遂从福州一路北行,历时半年多。沿途见闻有感于怀者,皆成诗章,此卷所书五言、七言诗即是。书写时间当在诗成之后不久,蔡襄时年约40岁。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与纯熟的功力。

  近代朱文均赞云:“此册行楷略备,无不臻美。其婉约处极似虞永兴,而温栗不减柳谏议。盖其能博采约举以自成一家书派者。”此卷原装帧为册,由张伯驹购自朱翼盦,新中国成立后捐献国家。


宋 吴琚《行书杂诗帖卷》展览现场

宋 吴琚《行书杂诗帖卷》

  此卷作者吴琚,“字画类米芾”。全卷以行、草书杂录前人诗句共10则,书于10纸之上,裱为6段,其中数则有缺佚字句。点划精意且多变化,风格生动自然,极似米芾书体。然圆熟婉转,欹正互补,与米芾紧结险峻之风有所不同。

  此帖曾为清代张应甲收藏,后归张伯驹。1956年由张伯驹潘素夫妇捐献国家。

北宋 赵佶《雪江归棹图》卷 (复制品) 绢本设色 30.3*190.8cm

  此幅作品为宋徽宗所作,画幅的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雪江归棹图》五字。

  这是一幅描绘冬日雪景的山水画。画面起首远山平缓,进入中段以后,山势渐渐高耸,转而趋于平缓,整幅画面富有高低错落的节奏感,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坐于舟船中,沿江眺望窗外时时变换的景色,充分展示了长卷绘画的特点和魅力。全卷用笔细劲,笔法流畅,意境肃穆凝重,代表了宋徽宗时期画院的艺术水平。此图曾经清乾隆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

元 钱选《山居图》卷 纸本设色 纵26.5cm 横111.6cm(复制品)

  此为钱选所作,作者以自己的隐居生活为题材创作此图。细劲柔韧的笔致勾勒出山石林木的轮廓,施青绿重彩,并以金粉点缀,画面绚丽清雅,富装饰意味,于工致精巧中又不失古拙秀逸之气,是钱选继承唐宋“金碧山水”画法并用以体现文人意兴的代表作。《庚子销夏记》著录。

《元五家合绘》卷,元,赵雍、王冕、朱德润、张观、方从义作。(复制品)

  此卷包括元代5位画家的5件绘画作品,作品尺幅相近,后人将其合裱为一卷。

《松溪钓艇图》 元 赵雍作 纸本墨笔 纵30cm 横52.8cm

   创作此幅作品时,赵雍年72岁。图绘近岸坡石双松,孤舟钓叟,隔水平峦远岫,意境清幽,笔墨苍润。

《墨梅图》 元 王冕作 纸本墨笔 纵31.9cm 横50.9cm

   画面中一枝梅花横出,枝干秀挺,花朵疏朗。以淡墨点染花瓣,再以浓墨勾点萼蕊,墨色清润,高情逸趣溢于笔端,表达了作者藉墨梅标榜清高孤洁的思想情感。曾经清人梁清标和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松溪放艇图》 元 朱德润作 纸本墨笔 纵31.5cm横52.6cm

  图绘巨石怪松,孤舟徐行。画松枝用笔爽利迅捷,坡石皴法温润,人物用白描法,笔简意浓。曾经明沈周、清安岐收藏。

《疏林茅屋图》 元 张观作 纸本墨笔 纵25.8cm横59.6cm

  图画平坡老树,茅舍掩映,水阔山远,清雅控幽。树木勾点结合,错落有致,坡石用墨湿润,画风承北宋李成、郭熙一脉。

《山水图》 元 方从义作 纸本墨笔 纵26.5cm横45.3cm

  图画密林茅舍,小桥流水。画面景物丰满,墨色浓淡相间,笔法灵活潇洒。

清 吴历作 《兴福庵感旧图》卷 绢本设色 纵36.7cm横85.7cm(复制品)

  此图是作者为怀念故友默容而作,一段长题简述了二人的交往,情深意切。画中描绘兴福庵的景物,寺外杂树丛竹,墙内孤松白鹤,本是一处清幽之所,然人去室空,满目凄清,透露出作者以笔墨寄托哀思的心境。

  树木勾点结合,层次分明,穿插自然,蜿蜒曲折的围墙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山石有皴有染,大面积的青绿敷色表现了真实自然的景致,是画家兼取宋、元画法而别具一格的代表作。

  吉林省博物馆展品:

南宋 赵伯骕(传) 《白云仙峤图》卷 绢本设色 14.5*81cm

  赵伯骕为南宋画家,为赵伯驹之弟,善画山水、人物、花鸟。绘画与其兄齐名,风格亦相似。该图绢本,青绿设色,画题小字款《伯骕》,画面建筑物一界画手法描绘,严谨工细,张伯驹先生认为此作为:“南宋匠画,而后人题伯骕款,跋与印章亦似为元人一手所为者。”

明 陈元素 《兰蕙图》卷 绫本水墨 24.5*228cm 藏于吉林省博物院

  明朝陈元素工诗文,长于画兰花,深得文徵明之秀媚,而更气厚力沉。此图以水墨写出,华冶穿插密而不乱,笔意比外,兼顾兰花品种俊逸而清丽,风格独具。

  《九成宫醴泉铭》立于唐贞观年间,由魏征撰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七十五岁时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书法风格。张伯驹先生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的此册为宋拓本,流传绝少,诚属难得。

唐人 楷书《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残册 纸本 16*6cm

  此本为唐人写经残册,所书内容为《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字有残损脱落。

旧拓《黄庭经》册 纸本 17.5*34.5cm

  《黄庭经》为魏晋时期道士养生之作,分为《内景经》和《外景经》,此作小楷有纵行无横列。

明 曾鲸《侯朝宗像》轴 绢本设色 100*55.3cm


  曾鲸画这幅画时已七十一岁,属于其晚年作品,图中描绘的明末名士侯朝宗,在面部描写上染出五官,衣纹仍然保留传统的线描方法,施以淡淡的晕染,船工的描绘相对简略,突出了画面主人公的位置。

  以下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马雄镇 摹集《汇草辨疑》册:

清 马雄镇 摹集《汇草辨疑》册

  此册为清代马雄镇摹集汉晋而下各家草书碑帖。

  马雄镇(1634—1677)汉军镶红旗人。吴三桂反清时期,马氏为叛将孙延龄所囚,后几乎全家殉难,谥文毅。他被囚于土室期间,仿宣城梅膺祚《字汇》体例,作《汇草辨疑》遣日。每字皆以原大钩摹,一字数体不等,旁注小楷出自侧室顾荃之笔。

  此稿本未曾刊印,由其逃脱时带出,连同雄镇所著《笏击楼遗稿》交与其子世济而得以传世。乾隆三十六年(1771),戏曲家蒋士铨(1725-1785)作《桂林霜》写马雄镇在广西的事迹,其中《释帖》一折即顾氏为《汇草辨疑》逐字加旁训之事。

  此册系张伯驹旧藏,册末有其戊戌(1958)、庚子(1960)两跋。1963年捐与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刘倩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