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4-25 18:34
2018年4月14日,中国当代女艺术家向承美影像艺术个展“中国·农民志”在澳大利亚珀斯市西澳大学艺术学院画廊开幕,展览集中展示了艺术家历时四年筹备的社会题材系列影像作品《农民志·旷野守望》和《农民志·全家福》,作品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及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民工问题引发的家庭情感缺失为脉络,以文字与视觉影像结合的方式,从女性视角对占据中国三分之二的农民问题进行“纪录片式”的剖析。作品一经展出,在珀斯引起强烈反响。
向承美《农民志》系列作品
向承美是当代中国从事先锋艺术的代表性女艺术家。她出生于重庆万州,如她所说,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是成为《农民志》系列作品的最初成因。2017年,向承美开始在澳洲攻读艺术史论博士学位,社会制度差异造成的心理落差,加上对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多年的横向积淀,使她更加敏感的留意起中国社会本土的根源群体——农民。她说“中国的乡村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付出了极其沉痛的代价”,也正是基于此,她对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身体健康状况、学习和心理情况进行了长期的调研,撰写了三万余字的调查报告。
向承美在作品自述中写道:“中国的乡村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付出了极其沉痛的代价。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城乡差距,把很多农村儿童遗弃在谁都回不去的故乡。他们的童年与暮年的老人都成为留守一族。留守儿童的人生刚刚开始就已情感残缺,在父母之爱缺失的乡村废墟中卑微偷生。他们的“农民工父母”,憧憬着“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明天”希望,无奈骨肉分离,无数次含泪,踏上前行的列车,把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留在脑后,原本以为上一代的奔走可以给下一代更多的稳定,不料却把孤独,无助,盼望,无尽的等待和爱的残缺留给了孩子,留给孩子们的是更加破碎的童年。”
“没有谁不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现象实质上是中国乡村最残酷的“废墟”景观,他们的肉身和精神都被这个“废墟”双重放逐,故乡不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农民工的不断出走与没有归期,家已被撕裂得不像家。出走与归途,全家福,隔了车票的距离,当今社会背景下无法跨越的鸿沟,阻断了千万家庭的天伦与人间温情。” 自然而然的,这些成为《农民志》系列作品的理论由来。
这次展览中呈现的《农民志》系列作品,以东方语境中的“志”命名,本身具备着纪录性的意味。照片以俯视角度拍摄的留守儿童的图像和以火车票纵向排列连接故事性题材的全家福图像为主,作品大都为彩色影像,具备强烈的互动性和观念性。
在拍摄制作的过程中,向承美说这些孩子们很快就对她的拍摄行为产生了亲切感,甚至把她当做了知心朋友和倾诉的对象,他们对她的镜头完全流露出真实自然的状态。这使她感动,进而想到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向承美她并不是以他者的角度来实施这个已经持续四年的项目,而是以一个亲历者和经历者的角度用作品表达。
火车票纵向排列成一堵墙暗示了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物理距离;而照片本身又何尝不是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呢?他们的父母一年甚至几年不回家一趟,父母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模糊,也许只有在看影集的时候,孩子们才能勉强记得父母最后一次离家时的模样。照片中这些留守儿童游离的神情,强装笑脸苦涩的笑容,让人感觉到他们内心的孤独,镜头以一种客观谦卑的姿态尽量弱化自己的在场,对苦难的“凝视”静穆得让人动容,让人不得不对这些孩子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担忧。
这是一个缺少家庭成员的 “镜界”图像,爸爸、妈妈在火车票的右边,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或亲戚长辈的相拥下站在火车票的左边。这样的“全家福”,暗示了留守儿童的许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缺席的家庭成员与家的距离,其实就是一张火车票的距离。墙上编织的的“全家福”照片和门上的对联和福字形成强烈冲突,暗示了“留守儿童”这群“制度性孤儿”是中国的户籍制度和长期的城乡二元矛盾的产物,以及这种制度对民族未来的危害。
作品中拍摄的上百位留守儿童以及其家庭都来自艺术家的故乡重庆万州,很多家庭都是艺术家所熟知。为什么选择在出生地方,因为艺术家认为如果自己没有出国,她的命运将和这些留守家庭一样他们。所以艺术家认为在作品中能看到自己的另一种人生。
在她作品的自我解说中,艺术家说道“他们的肉身和精神都被这个‘废墟’双重放逐”,而这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莫大的群体。她呼吁所有的当代艺术家能够聚焦到这个群体中来,以当代艺术批判性的方式,为农民问题及其引发的留守儿童问题奔走发声。“在我们这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时代,等等那些需要爱的人。”向承美说。
据悉,《农民志》系列作品今年还会在澳大利亚进行展出,五月将参加国内的当代艺术群展。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