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采编:黄辉
艺术家傅中望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游走于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之间,以其独特而智慧的转化方式,将传统语汇转换为时代观念。他的作品“榫卯结构”、“异质同构”、“铝箔拓型”都是观念雕塑的代表之作。在本期专题中,我们以傅中望的个人经历作为出发点,结合其艺术创作,就观念雕塑的一些问题,进行访谈。
《画廊》:在我们谈到“观念雕塑”这一概念时,有些人并不认可,你是怎么理解“观念雕塑”的?
傅中望: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观念”与“雕塑”本身就是一组相矛盾的概念,观念是纯粹理念的表述,是概念性的,观念是意识形态的内容,不雕不塑,甚至可以是无形的,观念雕塑是从思想入手,而非技术,有时,观念甚至将绘画或者雕塑排斥在外。雕塑则是有形、有体积、量感的实体,雕、塑都是手工劳动的过程,作品有其自身表达的语言、形体、材质和存在的空间。
《画廊》:艺术史家通常将杜尚的《泉》作为观念艺术、观念雕塑的开端,有人认为,杜尚宣布了雕塑“已死”,却成就就观念雕塑的诞生?
傅中望:的确,杜尚的做法完全消除了艺术的实体概念,将艺术转换到“意会”的层面上。他不仅取消了造型艺术的形、色、貌,而且还取消了绘画和雕塑本身,用现成品代替,通过现成品强调艺术家背后的思想和观念。他的这种做法对整个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改写了艺术史。当然,需要明白的是,杜尚在将这个小便池放在展厅作为作品展出时,他并没有想到自己要创作一件“观念雕塑”,这些都是后来的艺术史家、批评家附加上的概念。
《画廊》:那么,观念雕塑的出现,具有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傅中望:一方面,现代工业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材料来源,新材料、新技术引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也带来了新的困惑和希望,艺术家渴望找到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语言媒介和表达方式。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出现了众多工业材料组合、焊接、分割形成的作品,或者运用综合材料完成的作品,甚至出现现成品艺术,传统的雕塑概念被解构,雕塑转化为非传统意义的雕塑。
《画廊》:观念雕塑是在什么时候传到中国呢?观念雕塑出现在中国具有怎样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
傅中望:和绘画、装置这些艺术形式一样,观念雕塑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接受西方现代艺术观念时传入。一般说来,大概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90年代就出现一批以观念雕塑创作为主的艺术家。
《画廊》:你的“榫卯结构”系列就是这一时期完成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创作这些“从未见过”、“不是雕塑”的雕塑,你有怎样的想法?
傅中望:对于我来说,寻求观念与形式上的突破性才是最重要的,我不想固守惯有的模式,对于艺术家来说,寻求新的表现语言,找到自己最想表现的语汇最重要。在当时,我想到榫卯结构,被他们自身的凸凹关系吸引,引发了我的思考,它们不同的构成表达了不同的艺术观念。“榫卯”不仅是一种观念形态,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突破的艺术语言。
《画廊》:在那一时期,除你之外,还有哪些代表性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傅中望:也有很多艺术家在进行这样的实验,比如展望的“假山石”、“中山装”;隋建国的“地力”、“衣钵”;姜杰、张永见等人的作品,都可算是观念雕塑。可以说,这些艺术家真正将雕塑与当代文化相结合,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
《画廊》:就中国雕塑自身的发展而言,有人认为“雕塑家自身的主动变革非常有限,当代雕塑的变革更多是来自观念艺术家”,你是如何评价这种说法?
傅中望:这的确是雕塑自身发展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接受雕塑教育的人都具有一种“雕塑情节”,对他们来说,雕塑本身的塑造有时成为束缚,使他们养成一种摆脱不了的习惯。与之相反,一些画家、观念艺术家,比如杜尚、毕加索、马蒂斯,当他们觉得因为表达的需要,他们选择三维的作品进行创作时,他们不受雕塑固有的条条框框的影响,反而做出一些具有开拓性、影响力的作品,引发了近代雕塑的几次突破性变革。他们这样的做法,反过来影响到雕塑家的创作,他们也会反思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寻找创作的突破点。
《画廊》:相比传统雕塑而言,观念雕塑具有哪些不同?
傅中望:首先,从技术层面来说,观念雕塑将艺术家的塑造过程变为艺术家思维与选择的过程。现在有些艺术家有想法,想借助雕塑的语言表现,但他不会雕塑,他可以请其他人完成作品。然而,对于传统雕塑来说,雕塑创造需要严格的训练和扎实的基本功,塑造形体是必备的技巧。
其次,从思想层面来说,传统雕塑具备自身的一套美学品论标准,在创作上更多的具有一种思维的偶发性和制造的工艺性。对于观念雕塑来说,观念大于表现的形式,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现实思考的结果,创作更多的具有设计意识。当然,对于优秀的艺术家来说,在观念和形式之间寻找一个准确的度是最关键的。
再次,传统雕塑和观念雕塑的衡量标准不一样,观念雕塑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期,它更多的是从当代艺术的范畴作为衡量。传统雕塑主要还是考虑其造型、表达上的意义。
《画廊》:那么,观念雕塑的出现,对中国雕塑的发展,对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傅中望:首先,观念雕塑出现之后,改变了雕塑教学的单一模式,比如,我在湖北美术学院上课时,我会给学生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现代艺术作品,而不是教他们怎么做一件实在的作品,当然,我并不是否定传统雕塑教学,它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观念雕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习惯,艺术的形式,雕塑的样态更加多样化,对于接受和欣赏的普通大众来说,他们有更多选择,审美趋向多样化。
第三,从雕塑史发展意义来讲,观念雕塑改变了中国雕塑的发展面貌。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中国的雕塑摆脱了此前单一的写实性、革命性、主体性雕塑创作的局面。
最后,观念雕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在过去,观众和普通大众是被动的接受艺术,在观念雕塑出现之后,作品本身在材质、表现语言、呈现方式都有所不同,观众积极地参与其中,思考其中的问题,甚至产生自己的想法,人们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观的思考。
《画廊》:在你们2009年举办的“回顾与展望”雕塑展上,也出现很多观念雕塑,能否就这次展览的实际情况,谈谈观念雕塑的发展现状?
傅中望:就年轻一代来说,他们的想法更多样,有时候,我们很难用雕塑、装置或者绘画去归纳他们的作品。
《画廊》:艺术家展望曾说过,“我并不把我的作品看做纯雕塑,我做的是当代艺术”,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说法呢?传统的雕塑概念面临解构,甚至连雕塑这一概念都不存在,结果会这样吗?
傅中望:在当代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出现更多的表现方式,雕塑也是如此。比如,有的艺术家将雕塑和装置结合,将雕塑和影像结合,创作出不能以任何传统雕塑观念概括的作品,我们只能称它们为艺术。而对于雕塑本身来说,这样的局面也导致它的发展更加边缘化,传统的雕塑概念不断被消解,但是,雕塑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在这样的进程中,我们可以这样说,观念雕塑只是在雕塑发展特殊过程中的特殊称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