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今天讲一幅众所周知的日本浮世绘,它是全世界人民看过最多遍的一幅画,影响过梵高、高更、莫奈等众印象派画家。它就是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
创作这幅画时,葛饰北斋已经71岁高龄,他的孙子嗜赌成性,花光了他的全部积蓄。北斋明白,如果自己不重拾画笔,就要凄惨的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这促使他创作了《富岳三十六景》。《神奈川冲浪里》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神奈川冲浪里》为世人所知是在1853年,日本惮于美国人的枪炮而被迫开启港口,于是日本版画大量流向欧洲。原本快要走进历史角落的《神奈川冲浪里》,凭借它独特的构图和张力十足的画面感,在欧洲一炮而红。
这幅画非常小,高25.7cm,宽37.9cm,拿A4纸做例,它比A4纸稍微大一点点。
它是一幅版画,版画用原稿制作浮雕,以木版浮雕为模型进行大量印制,由于用木头制作木版较为不易,所以它有一定的尺寸限制。
也正因为是版画与书籍的发行方式雷同,起售后陆续印制了几千张,留存到现在的还有几百张。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东京国立博物馆都有收藏。
画作的左上角有葛饰北斋的签名,框里注明了这幅画的名字。注意,“神奈川冲浪里”断句并不是“神奈川·冲浪里”,而是“神奈川冲·浪里”。“神奈川”是地名,“冲”指的是海域,“浪里”指被巨浪包裹的船只。
框外写着一句日文,意思是“来自葛饰北斋,现已改名Iitsu”。他一生改过30多次名字如今这些名字用以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阶段。
《神奈川冲浪里》能够被人们熟知,绝不单纯因为它的画面感强,它看似简单的构图却又蕴含着几何原理,三角形和圆形相结合,在当时是一种开创性的构图形式。
整幅画给人一种秩序感,北斋把视点放得很低,看画的人会觉得自己也在海上,和船上的人一样,面临着这场逃不掉的浪潮。《神奈川冲浪里》会给我们一种层叠的感觉,北斋在作画时,安排了前中后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方相对较小的浪花,也就是前文提到的隐藏起来的另一座富士山。
中间是最引人注目的大浪和半隐的富士山,浪头是被人们讨论最多的地方,很多人觉得它像鹰爪,给人很大的压迫感,正扑向海面上的船只。
船上的人均用简单的笔触带过,但依然能够看出来他们在奋力划桨。
最后一层背景使用了渐变色,富士山上面是一层灰暗的色调,渲染了阴郁的基调。
有人认为《神奈川冲浪里》表现的是人在自然环境下的渺小,面对巨浪,再强大的人都会屈服,它告诫我们:要遵守规则和秩序。
日本人有另外一番解释,富士山是日本人的守护神,也是永恒与力量的象征。他们认为这幅画恰恰表示着日本人勇敢无畏的精神,后来它甚至演变为日本文化的代表。
需要说明的是,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均在描述底层人的生活情境,展现的是恬静的农家生活,只有这幅《神奈川冲浪里》含着“惊涛骇浪”之感。或许北斋想通过这幅画表达出浮世绘中所描绘的安逸生活始终不是永恒的,危险、灾难,总会伺机而动。
1849年,90岁的葛饰北斋终于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说:
“如果老天爷能让我再多活十年,甚至五年,我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
又也许在这幅画中,北斋表达的是自己惧怕自然的力量,再强大的人都会死去,这大概是北斋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一次探索。最后,萃花向这幅经久不衰的名作致敬!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
本文为艺萃原创,转载请私信艺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