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八年前的回眸 北京归来话书票

  2008年10月,北京第32届国际藏书票双年展在平和中宣告结束,我的思绪已渐复正常,然,先前零乱的交换书票与互赠的书籍仍继续堆放在工作室一旁,朋友的托付却使我忙个不停。当我静下心来的时候,只觉若有所思,却又茫无头绪。

  脑海里不时翻出这次赴京的情形,回顾同道们摆出热切销售作品的架势以及收藏家们追逐着的身影,还有我们的方家同道每天守候交流大厅时那种忘我的精神,无不把我引入对藏书票的反思。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便开始在著名版画家李桦先生的倡导下,投入到藏书票的创作中去,距今一晃经已32年,没想到,在北京的一些老版画家眼里也为此时常提起,成为佳话。如今,国内不少作者、收藏者已后来居上,可见,藏书票门类的发展,在我国正走向大众。相比之下,早年我们广州几个青年同道们现都告别了这玩意,早已分道扬镳了,唯有我因朋友的召唤,近年继续重操旧刀,坚守藏书票创作。

  32年过去,因种种原因,广州藏书票交易市场不但未有形成,而且,对藏书票认识的人为数不多,实在让人感到几分遗憾。反之,一向文化底蕴较深的华中、华东、华北地区却出现如火如荼的藏书票创作热潮,令广州人为之不解。金秋十月,国际藏书票大会令京城藏书票文化迅速升温,也许,对一直沉寂的大广州是个文化冲击。透过热烈的藏书票交易现场气氛,不禁使我由衷的振奋。

  藏书票已成为国际上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品和文化交流的媒介,是当今世界读书人读书、藏书、交友的珍贵信物。而中国是一个十分崇尚读书的国家,我想,这对藏书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的我国,应该大受欢迎,前景可观。

  藏书票既然体现一种国际文化,理应展现在我们的大都市。我想,一向认为“文化大省”而又不甘落后的广东某些文化精英们,不知有何感想?我不晓得,如今的广州人,除了饮食文化外,读书文化还有多少?为何艺术作品总让富豪们瞧不上眼?这份感慨不言而喻。

  据悉,荷兰的一对夫妇A.J.W,他们光收藏书票就有30多年,以他们名字制作的书票就有四百多种。两位年近70岁的老人,好爱艺术,精力充沛,那次,他们还把自己的一部分收藏品拿出来,作为礼物送给了中国的一些朋友,实在令人钦佩!曾有北京朋友与他们结成了友好关系,常用通信的方式相互交换着书票,建立起两国人民的友谊。

  收藏是一种沉淀,是一种文化积累,也是一种财富积累。这次交流会上,我以自己创作的一百多枚藏书票,与国内外同行已经兑换了不少的精美作品,十分喜人。我想,我们传递的不仅仅是书票作品,也是一种友谊,一种极其深厚的文化。可谓小小藏书票连接五洲四海。事实上,我因书票结识了国内许多朋友,其中,有陕西省一位原飞机设计师朋友,他们都很真诚,很有文化品位。

  这次交流,确是一次高水准的国际性艺术交流大会。除了以往一般题材外,映入眼球的还有国内外不少与男女肉体分不开的上乘精品,十分引人注目,令国人大开眼界,更令收藏家爱不释手。这些作品中,大都是技艺精湛的,其中获得金奖的作品也是名副其实的。

  我本次带去的是新创作的,也是用以交换、出售的属探索性的藏书票,在黑色纸面上以银色油墨印刷,别具一格,令人刮目相看。这显然与传统不同,算是一种创新吧,其感觉已被国内外同行所认同,并给予较高的评价,视为世界藏书票中罕见作品。其中,就有荷兰、保加利亚、香港、和北京、湖北、安徽等地朋友专门指定珍藏。

  广州,是外地人推崇的地方,可广州在这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外地。在经济大潮中,藏书票因为画幅小,售价低微,往往被许多版画家所忽视,也因为这样,藏书票一直在广州难得一见,也让本地收藏爱好者们感到收藏没门,交流没路,唯有走出广东,北上寻宝,北行交友,如广州铁路集团藏书票收藏家陆先生便属其中。

  希望有一天,来自15世纪德国的藏书票能与广州接轨,与广州艺术界、收藏界接轨,与各位朋友多见面,多交流!

中外艺术家收藏家频频交易/令场面火爆

32届国际藏书票双年展闭幕酒会上中外艺术家欢聚一堂

作者:邓肇成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