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9-03-12 10:28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解析与图文互证》 洪亮 主编 彭庆阳 著 中国书店2019年1月版
《书概》是刘熙载文艺理论著作《艺概》的一部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位思想家,刘熙载所作《艺概》是近代汉族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理论著作,它的广博深为后人所推崇,使得它成为一部古典美学的经典之作。
《艺概》是刘熙载平时论文谈艺的汇编,成书于晚年,“大约成书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春天”。全书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卷,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和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集中反映了刘熙载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思想,是我国文艺理论批评史上一部通论各种文体和书法艺术的杰作。
作为《艺概》的子篇,《书概》汇集了刘熙载一生中关于书法艺术的卓见确论,共收录246条论书札记,论述了书法艺术的本质根源、本体语言、创作风格、审美特征、学书方法、书家评介、书法史论等诸多方面。刘熙载的书学除了《书概》以外,还有《游艺约言》,此外《昨非集》《文概》《诗概》等也有一些涉及书学的内容。刘熙载的书论非坐而论道、华而不实,而是身体力行,基于实践有感而发,这一方面得益于他的博学多识、转益多师,另一方面得益于自身的书法实践。其论述可谓有所见,亦有所用,佛雏在《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初探》中对《书概》概述道:“探源本,析流派,窥大指,阐幽微,明技法,以简赅之笔,发微中之谈。”
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18世纪、19世纪的启蒙主义思潮著作开始大规模地译介进入中国,文化艺术思潮也进入一个新阶段,开始出现文学热。书法作为文化艺术的一部分,也由此始兴起来,历时不衰的“书法热”持续了30余年,推进了当代书法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书法理论的探索始于90年代初,也艰难地走过了20多年,书者重创作轻理论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也悟到书学理论要从实践创作中汲取有益的内容,而书学理论又可强有力地指导书法创作。所以说,书法艺术具备着双重性——书学理论和书法创作,二者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书学理论是对一个时期书法艺术、书法作品的展现,最早的书学理论文章是东汉赵壹的《非草书》。有人说真正的书法艺术源于东汉,一是此期基本具备了所有书体,二是完成了向纸上书写的过渡,三是此期出现了专门的书学理论著作。此说虽有偏颇,但见书学理论的重要性。自东汉赵壹以来,多有书法理论著作面世,自有书论佳构流传。
晚清的刘熙载,其书学“与古为徒”却不泥古,能够入古、学古、化古、出古,因循却不苟安、不守成,又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故《书概》因其经典的书学阐释,对时下的书法创作仍有指导意义。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解析与图文互证》是洪亮主编《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中的一册。本书从基础部分、创新部分、综述部分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主次有别、虚实兼顾、图文并茂的研究撰写工作。
作为中国古代书法思想的总结者,刘熙载对中国传统书法的影响、理解应该是最深刻的一位。《书概》246则书论明显的特征就是篇幅短小,并力求内涵丰富,意韵深长,尤其是技法论部分,融入了作者的书写经验,避免陈腔滥调、泛泛而谈,而是有感而发、真知灼见。
本书中的图文互证主要针对书法本体语言进行解读,附注相关图例与对应书论进行互证,力求既有高度的学术性,又浅显直白,让读者一看就懂、一悟就通,用于书法之学习、创作与研究。
刘熙载说“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他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其各自不同的书法风格。那么作为书论研究,也应根据时代的发展、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而赋以新的内容,在这个“读图”时代,以图文互证的方法研究书法本体语言,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刘熙载一生好学不倦、博学多修、辩证思考,很好地借鉴、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并有自己的理性辨识和独特见解。《书概》几乎涉及了书法的各个方面,可谓博大精深,笔者的研究也只是冰山一角,虽前人亦多有研究,但关于刘熙载书学的研究还有未涉猎到的,或是存疑、有争议,有待进一步探索求知的方面。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