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天目湖论道
——
文人画与江南
文|张继刚
沈周 《盆菊图》
江南独有的文化内涵,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且独树一帜。同样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从文化艺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文人画的成就毫无疑问是江南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讲,江南文化孕育了文人画。因此,讨论文人画必须与江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从悠久绵延不断的江南传统文化中找到文人画的核心价值,从“江南”的概念入手,梳理江南的历史,进而展开阐述江南文化与文人画之间的关系及形成与发展,并结合社会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来考察理解文人画创作的源泉与特质。
仇英 赵孟頫 《写经换茶图》
在中国历史与文学中,经常可以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醉江南、江南好,长期以来这种心理或虚或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可将其称之为“江南认同”。
赵孟頫 《疎林秀石图》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常与“中原”“边疆”等区域概念相同。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早在先秦时期江南这一词汇就以出现。《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江南早期指的是今天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王莽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天的湖北宜都地区。《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一直到隋朝,那时期的江南代指的是湖南、湖北一带。到了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设立江南道,行政区域是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及贵州、福建等地。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把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宋代沿用江南东道,江南西道的称谓,现代的江南概念肇始于北宋。唐宋设立的江南东道范围涵盖了浙江、福建、江苏的南部地区。江南西道范围涵盖了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的南部。后将江南西道演化为今天的江西省,江东地区则以南京市为中心,包括江苏、浙江、安徽部分地区。这个由江南东道、江南西道的核心区域组成的小江南,从区域的共性来讲,风俗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一致性。从元代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明清时期江南省即如今江苏省和安徽省的统称,两江总督的“两江”指的便是江南省与江西省,但文化意义上的小“江南”所指的是江东、吴或三吴地区。
唐寅 《草屋蒲团图》
江南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有的自然条件,为古代文人雅士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正因如此,江南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了,是丰富内涵的所指,是静态的地理概念,又是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是地理意义上的现实区域,又是精神意识层面上的文化符号,其丰厚的内蕴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诸多人文领域,包含了多重的语义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和想象的文学、绘画资源,历代文人和文人画家通过各种方式吟咏描绘江南可谓蔚为大观,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与绘画内涵也不尽相同。江南清新柔美的格调和温文尔雅的风韵令人陶醉。农耕、蚕桑、纺织以及吴侬软语,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烂漫的印象。而这些正是构成江南文化的核心基础。江南文人的生活,给我们提出了文化中的深层次思考,江南文人对文学艺术及文人画创作与把握,反映在其文学、艺术创作之中,他们追求自由放逸与雍容中和的人生境界。体现的是江南文化对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江南文化的内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所在。这种独特文化风韵的形成,是区域自然环境、文化内涵、经济政治等多元因素之间的互动结果。
明 赵孟頫书 沈周 文徵明补图-苏轼烟江叠嶂图(局部)
山水诗与山水意象最早在《诗经》中便有踪迹,只是当时尚未成风。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可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遗憾的是曹操未能大量的创作。山水诗的真正鼻祖便成了东晋时期的谢灵运,山水诗的形成,是东晋文人在乱世中失落的感受和江南山水抚慰心灵获得喜悦的收获,他们在山水间寻找到了解决失落与平衡精神世界的方法,以及人生哲理与生活的趣味,于是流连其间,山水诗的创作便相沿成习,蔚然成风。另外,也受到玄学与“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的思想影响,为山水诗增加了丰富的内涵。
巨然 《湖山春晓图》
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为文人画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提出的“不学为人,自娱而已”的绘画思想,成为了文人绘画的中心论调,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宋元以后的文人画家董源、巨然、苏轼、米芾等以江南真山水为绘画之稿本,创作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不朽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之典范。他们融汇生命、文化、自然环境,形成了具有人文情怀的笔墨,创作出意境深邃的绘画作品,这种作品的风格渐而形成了文人画之流派,蔚成风气,代代相传。
文章摘自《天目湖论道》
张继刚
1966年生,字慎之、号知行,辽宁师范大学毕业,师从杨仁恺先生三十年。集目鉴、比较、分析、考订、心性学等综合学科,建立“书画鉴定与心性学”学理。古书画鉴定家,书画家、学者,当代文人画家之代表,倡导“文人画之士人精神”。涉猎文、史、哲、诗、词等,创建“云庐艺社”学术机构。出版著作发表论文,作品被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巴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海南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并应邀个展。
中国人民大学文献书画保护与鉴定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与保护国际学术委员会主任、云庐艺社社长,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作者:张继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