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王豫明, 独立艺术家。艺涉绘画,陶艺,影像。
本雅明在描述摄影的意义时强调说:大自然对着镜头和眼睛说了各不相同的话。 这句话可以说意味深长。
我们既不能把照片看成是纯粹的记录,以为它就是构成人类视觉记忆的唯一材料,同时,我们又不能把照片看成是完全主观的产物,以为它无法重建我们的观看历史。我怀疑王豫明在内心深处也潜藏着这么一丝颠覆精神,否则就无法解释他的几组作品。首先,我看得出来,王豫明是在一个常规的摄影上下文中开始个人探索的。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在过去十来年中,这个摄影上下文的主流,可能真的和一场纪实摄影运动有关。许多人,我说的是那些多少对潮流与环境有些敏感的摄影师们,或多或少地放弃了流行中国摄影界的“陈复礼”风,不理会关于“摄影艺术”的一系列呓语般的唠叨,把镜头指向了广大的民间社会。尽管我没有做过什么统计,但我相信,这三十年来,通过摄影师们的镜头所留下来的历史,可能大大超过自摄影传入中国以来的任何一个历史年代。这场纪实摄影运动,可以从王豫明的若干作品中看到某些奇特的影子。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但是,正因为他成长自那个所谓“纪实”的环境中,同时又有些许的颠覆精神,这就决定了他的变异方向无法离开“纪实”。我从他的《呓语》系列中,倒是看出一种无奈与放任。《呓语》拍的是黑夜中的城市,而且拍摄方式是偶发式的。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刻意放弃那种常见的手法,比如寻找一个主题、固定一种拍摄方式、甚至拍摄角度,然后用图像解释之。我猜想王豫明刻意让自己漫无目标地行走,想象自己是一个真正的
梦游者,在闲逛中,在甩手中,下意识地去按动快门,好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瞬间。他舍弃通常的意义,通常的影像效果,通常的影纹层次,通常的让人激动的拍摄对象。我甚至怀疑他不看、或者少看镜头,以减少习惯上的构图积习。他希望自己不是一个拍摄者,而是一个真正的梦游者,然后从梦眼中认识城市。“呓语”是一个很好的关键词,点出王豫明内心所希望的状态。有意思的是,我仍然不认为王豫明是真的“呓语”,他针对一种熟悉的影像传统,一种人们已经习惯的城市形象,而给出自己的答案。问题是,他的答案本身并不是呓语,而是关于“呓语”的影像定义。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这就像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摄影师,他总是从取景框中截取自然。现在,王豫明想颠覆这种“截取”,他的对象与其说是城市,不如说是取景框。于是,他采用了一瞥的姿态,也就是不用全眼,而是用眼角,不留痕迹地把一座城市的潜在形象揭示出来。同样的方式呈现在他另一组命名为《早晚》的人物作品中。这些作品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视觉效果,这种效果,按照作者“技术化”的解释,是用红外线夜拍镜照下来的。作品的人物双眼闪着一点白光,徒然增加了视觉的“幽灵感”,让人惊诧不已。王豫明也发现这种效果非常符合他对“呓语”的想象,不仅塑造出另一种城市的形象,而且还塑造出另一种人的存在。这正是他所切盼的。
王豫明作品《早晚.2003》
王豫明作品《早晚.2003》
王豫明作品《早晚.2003》
王豫明作品《早晚.2003》
王豫明作品《早晚.2003》
我以为王豫明运用这种镜头可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当他发现“视觉幽灵”真的成为作品事实后,他就无法放弃这种技术了。在他看来,技术在“呓语”中已经消失,剩下的就是真实的灵魂闪现的瞬间。在我看来,这不是镜头人的人物,而是镜头之余的产物。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本雅明是对的,自然对着镜头和眼睛说了不同的话。本雅明似乎还有一层意思没有完全点明,那就是,自然对着眼睛说的话,除了个人以外,别人听不到(个人又何尝完全听到?)。只有对着镜头说的话,别人不仅听到了,而且还看到了。只是,当别人真的听到、看到这些“话”时,这些“话”,也就是摄影作品,已经离开拍摄者,成为独立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另外一部历史。
王豫明的图像溶到一部比他个人更广大的摄影史中时,他的“呓语”就可能演变成一群人的呓语。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王豫明作品《呓语.2003》
王豫明:城市在疲惫的喧嚣之后,生命里的一切纷扰在这时都暂时平息。夜,传递给人们的是那段舒缓呼吸的安祥。在黄晕的月光下,脆弱如花的呓语连绵不绝……
在夜,视觉要比文字重要得多,此时,任何不相信自己眼睛的人,都无法正视摄影。这里,“摄影‘记录’的可能已不是你用肉眼看到的那个物质现实,而有可能表现的是你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程度”。在呼吸和颤抖之间,一切影像如同我的视线般恍惚起来。面对强大而脆弱的夜,有熟悉的感觉涌来。
我和城市的夜——
互相窥探、互相矜持、互相掩饰、互相体认。
作者:杨小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