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她世纪 | 李秀勤:一个人的艺术史

“舌尖下的中国”2021李秀勤作品展

“舌尖下的中国”2021李秀勤作品展

8

人可艺术中心

已结束 2.5万+

dyGiqJ54j7ZuaakkEih7tEESJ5bqoO9BxBqP4p4K.jpg

导言:

“她世纪”,是我“借”来的主标题。策展人刘颖呕心沥血创造了它,却不得不放弃。

我觉得可惜,协商后借用在此。

近年常自我反思:既有现实下,女性真实的生活应是什么?认真想想,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都不应从他者眼里看见自己。为此,艺术头条和浙江美术馆携手,拟通过一些独立且有温度的个案,呈现鲜活的艺术“痕迹”。或许,能让困在性别或身份中的你我获得片刻挣脱的勇气。

第一篇,是关于李秀勤

艺术是个圈,她却自始至终在意的只是生命之秘,这其中内蕴的自觉是关键。

2021年起,李秀勤的艺术探索再次延展,精神性升华终现。

“饺 子”

3月20日,李秀勤最新个展《舌尖下的中国》在人可艺术中心启幕,主打装置“饺子”聚沙成塔汇于静谧空间,若宝石般璀璨幽秘,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淡黄色光芒竟具有某种神圣之感。

“这次,我觉得对以往来说是有一些突破。”

那,突破的是什么?

是转化:从实到空,衍聚能量。就像吃饭,吃下去的是大米,最后转化成能量赋予人力量。虽然这个转化过程需要时间的磨练和所有器官的联动激发,但最终才能诞生质变。”

这个转变过程,实际持续了二十余年。

2000年左右,“饺子”就已诞生,但非现在这般模样。彼时,李秀勤尚在国外。生活环境的差异刺激她选择用手模拟日常包饺子的行为,通过材料置换,完成本能式创作,“但它给人的联想还是一个案头食物。”时间的洗礼让内核逐步递阶,“原本单一的就事论事升华为多元叙事,某种精神性超越肉身,尤其是‘光'的嵌入,使器物属性升华到灵性传达。”这种个体能量与集体日常的串联是艺术家想要的,而且“‘空'即‘道',只有自己先空,作品才会空,也才能海纳百川。”

hI8I5g19qHlcE78E1AFLC66Sa5BFKWBHxduW44fa.jpg

《舌尖下的中国》开幕现场   人可艺术总监何勇淼与李秀勤(右)

44XetYCUopCng7VDYvlfbDVJZHvRMuO9i1D0Xfn3.jpg

7JhRSF1HTPIQNlUnkfIDLqhVOrJgoCfjWMxY9Tpa.jpg

dsY8BVN0uBkW8l0zRH8JAtwLU0mu1Kp1Q8CsSLeg.jpg

《舌尖下的中国》现场的“饺子”

其实,若抛开艺术层面的思虑,她最趣味盎然的就是生活本身。灵感均源自日常点滴,呈现方式也都力图接近现实。不矫情,不做作,她的烟火气里,是最真诚的自我表达。最关键的,是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从未停止思考。流水不腐,才能最终疏通各种拐弯抹角。

此次,三年一剑的转变能量非常巨大,“饺子”实现了艺术家从肉身到性灵的完美蜕变,打通了公共艺术、装置、雕塑等门类壁垒,更链接起日常与创作,成为李秀勤自“盲文”、“锅炉房”等后又一具标签意义的艺术LOGO。

lZls0kDaKCF9Uabgdyq4VypdnEgQkfwlA4oYNskb.jpg

YL1zvpManTlm6sXbsUktum7zAjDCHfBRflbzQ1c0.jpg

9WZT6tPGuC0kdId1r7AoTTFM7GDl5ro7XjHHTt6n.jpg

《舌尖下的中国》现场

修炼好自己,自助者天助。或许,每一个开挂的人生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底层能力。《舌尖下的中国》展出之际,她的另一件作品《自渡》也正参展浙江美术馆“红船女儿”之“弄潮之美”篇章。而《舌尖下的中国》也不止有“饺子”,“推云”、“惊雷”系列,及缘于《饺子》而诞生的《修复》系列,和艺术家之前硬朗气质颇有反差的“击打水墨”系列等,都是68岁李秀勤的最新创作,可谓时间无畏,助其全新起航。

“我的信条是艺术家就要不断超越自己”

因此,她的整个艺术创作轴线方能不断生长,生生不息。

院 子

读懂“李秀勤”,她的院子是一处极好通道。

在这个空间里,她随心所欲不逾矩,与自然互相启发,和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互为观众,多年艺术创作被她用心浓缩并再生于此,据既有时空的安排,错落合宜地缓慢生发。

cJ07Hu0kk35T2Gm6rEVYLroe3GtOcHDH5rPjzRvB.jpg

MJ3xSZDKYqBderX1CQ7pQLAlpXsZYsY5JOBuj4UT.jpg

小院被一扇明代石拱门隔为前后两处,其为李秀勤早年在黄山所得,造型古朴,门上有块方砖,一面是八卦图,一面是“家”字。二者组合在一起十分聚气凝神。等到4月紫藤花开时,这里将极其绚烂璀璨。

院里还有一块不知道年代的神秘巨石,“当年我去租工作室时,锅炉房的人就对我说:你要租的话要先把外面的垃圾拉走。我一看,累积20多年的垃圾像座小山一样,最后花了7000块钱把垃圾清理走了,下面就出现了这块巨石。”虽然至今无人知晓这块巨石的来源和用途,但李秀勤一看就心动不已,“我要了!这个石头有通天遁地之感,是我的福报,所以离开的时候就把它带回院子里。”

rx7gS5IWH5bFN4jqCERgAT4RSdMDXQQ4PRkUDp1c.jpg

就连围墙,也是六件作品的合集。既有熟悉的锅炉房烟囱,也有就地取材而建的“凹凸”,石头上的植物也是她有意种下,因为“植物本身的慢慢生长就是最自然的天趣。”墙的高度做成了连绵曲线,因为艺术家不希望院外茶园被遮挡,墙外水沟的洗衣处和小桥也由艺术家设计,自然的内在整体和外在的天然真情浑然一体,“在我的创作中,人的生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5YTKTWxbh8JePF6db7YNSv59tIkNJs0qc3Ey17Sy.jpg

她那些大众耳熟能详的空间装置多数都在这里,但非简单挪动,而是有所拓展。如曾在浙江美术馆展过的《岳飞》,搬到院子里后,艺术家把“头”去掉了,只留下身体部分:“有人觉得不吉利,我却觉得比原先更好。那块空出来的‘凹凸'空间,每年都会有不同的植物生长、开花和结果,有时还会有小鸟在里面做窝,年年不同。人生小满为好,不要给它直接画上句号。”她觉得岳飞是一个悲剧人物,“虽然他的肉体逝去,但生命精神不应断绝,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

这个院子里,每件作品都有最终归属,时间会慢慢找到对的位置。厚重的石头垒叠,时间洗礼的浮现,绿茵柔弱的藤蔓恣意穿插,灵动丰润。院门口的小山坡上,至今还有一块很久前被带回来的石头,已是青苔遍布,她也还没想好怎么“用”,于是就依然寂寞地待在那里。

IEEFNIXWr8OYEQKPXLsLepnF77ZVzXPbJ9DgtoMk.jpg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作为一位山东姑娘,李秀勤的性格是典型的豪爽朴实,品行耿直,说话不爱绕圈子,亦不喜混圈子,独善其身进行自己的艺术探险,永葆好奇与热情。

“我喜欢生命的生生不息,也接受它的无可奈何。”

Study from your working!

时间拉回1978年。

那时,历史车轮刚刚驶入崭新轨道,改革春风扑面而来。25岁的李秀勤从青岛踏入杭州,迈进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大门,从此开启触摸大地的艺术人生。

虽成绩优异毕业留校,但她并不满足,“有可能和我这个人的个性有关系,我觉得做了这么多年的泥塑,是否还可以实践另外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作品?”思忖虽多,但艺术风貌的真正转折要等到1992年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

那天,李秀勤和浙江残疾人联合会的邵树官第一次见面,由此和盲人群体结识。在此之前,她曾有过接近失明的经历,对黑暗的认知感同身受。这次碰面开启了李秀勤关于盲文与盲人的艺术创作。她自认藉此真正进入个人创作路径,即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而非跟着潮流往前走。

是天意还是机缘?谁也说不清楚。

HO5mAmeo9RAG5a8gVJObqFJ7GUhUct1tW37k6vyn.jpg

李秀勤《触像:给平等一次机会》行为艺术 2013-2014(图源《画廊杂志》官微)

或许,这段倔强的个人艺术史从那时便开始书写。如做金属焊接时注意到汉字的形式美感;回国后注重本土文化现状和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在锅炉房(工作室)里创作办展,传递能量等。这位中国雕塑界首先以触觉建构创作的第一人不断与生活互动,在材料、造型、主题、形式等各方面不断实验,反复过滤与沉淀,坦诚面对真实生存,寻找艺术形态的表达和内心世界的密切关系,也获取着知识的独立、学术的自主和生活的自由。

“自己首先开放,别人对你才会更开放。”

DRcbXXXzfftJHDcHSNEznHggcZOZUjjzfajLJTmY.jpg

RmvuVUOvbnpSKyd0YQoEs3YR88CkXlfZXwa5WtJO.jpg

李秀勤《触痕——一部推拿学》现场 2018年

李秀勤现场即兴行为创作:触叩 拓象之八 纸本180.5·30cm 2017

阴晴月缺、时光冉冉和光阴似箭,都是她最生动鲜活且无穷尽的创作来源。所以许江会说,李秀勤“所要面对的不是艺者的私德个趣所追寻的东西”。在回忆录《触感大地》中,她曾提及童年最不能忘记的就是老家那棵高大巍峨的梨树。如今,她自己的院子里也有一颗盛放的梨树。这种对于眼前事物刻骨铭心的情感记忆和对于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欲望让她永世难忘。“空间是一个无限的容器,它包含着无穷的不可知性”。她的创作充满了好奇和探索。不是对抗,而是相互见证的联系性,“没有什么是我能够创建的,我仅仅想在世界上找到自己”。

O20L1DAooPnZ4jwsZnskBkdUmaJE5qJNQsVkTGsY.jpg

李秀勤 开启秘密  2000年创作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  材料:圣海伦火山石 铜(艺术家供图)

人可艺术总监何勇淼认为,优秀艺术家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对问题的认知和表现方式:“我每次跟她聊艺术,她都很有激情。作为一名女性,李老师非常敏感,特别是对当下社会的飞速前行有独特的感受能力,也有旺盛的创造力支撑她的持续表达。”而对李秀勤而言,“女性”其实是一个公共性概念,“一个人首先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她本身就可以发出独立的光。”对性别之异,她并不CARE,“我认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首先要有个性。

当然,她并非没有对女性身份有过困惑:“社会其实是不平等的,而且这个不平等无法化解。怎么办?努力工作就好。”最好的回复是绽放,最美的盛开是反击,时间的阅历才是一种触摸不到的灵性。

当下,博眼球、吸流量已为常态,故真诚尤为稀缺。李秀勤作品中那些不全是美的、温暖的“烟火气”独显卓尔不群。但最难得,是作为创作者,她并没有将苦难与困惑无限放大,而是努力发掘其上某种微芒的怜悯与温情。

生命的复杂,或许就在于不可预期,不容解释,不能理清。希望你我都可以用温柔的力量推翻偏见,让每个人都有自由生活的权利。

Im8ennWE9k9kjrM32xDi97VwoCiQh3GvW4Xa5oS5.jpg

艺术家简介

XKWcZpOIaJZopxRualCTiZlxTcqyXqy2MxQwqun2.jpg

李秀勤

1953年 生于山东省青岛市。

1982年 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1988年 赴英国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研修;

1990年 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都会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工作生活于杭州。

李秀勤在中国雕塑界是1980年代较早从事金属焊接实验的雕塑家,并且是首先以触觉来建构雕塑创作的第一人。作为中国当代雕塑界的重要艺术家,其艺术创作生涯跨越40多年,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活跃在雕塑界的前沿。 

主要个展

2018 触·痕:一部推拿学,人可艺术中心,杭州,中国

2017 触摸光明:李秀勤空间作品展,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杭州,中国   

凹凸之拓:李秀勤作品展,人可艺术中心,杭州,中国

2015 再·触·象:李秀勤作品展,人可艺术中心,杭州,中国

2014  触点:触摸艺术传递能量|李秀勤触觉凹凸廿年元典美术馆,北京,中国

触点:触摸艺术传递能量|李秀勤触觉凹凸廿年,天泰美术馆,青岛,中国

连接艺术与社会的“盲文”,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上海,中国

如来者之路:李秀勤个展,人可艺术中心,杭州,中国

2013 触点:李秀勤触觉凹凸二十年,杭州图书馆,杭州,中国

1999 装置雕塑、绘画个展,华盛顿州立大学第二画廊,美国

1995 被盲文包装的静物·个人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中国

1993 触觉·凹凸个展,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杭州,中国

公共收藏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

捷克霍希斯国际雕塑公园

北京石景山国际雕塑公园

桂林愚自乐园国际雕塑公园

台湾金宝山艺术廊

上海国际雕塑公园

浙江大学图书馆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长白山延吉雕塑公园


作者:邹萍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