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3-06-02 20:23
2023年5月27日下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由中国国家画院、广州画院、广州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广州市青苗画院、新南方艺术协办,典胜文化推广执行“【青苗四期·专家工作室系列活动】广州画院国画组第二工作室·‘下午茶’课程系列:无意为佳——艺术生活与求索”正式举行。活动主持人由广州画院专职画家陈川、广州画院先生画馆副馆长卢诗韵担任,现场邀请职业画家杨燕来和园林艺术家、篆刻家杨雪来作为嘉宾。
“下午茶”系列艺术交流活动由广州画院国画组第二工作室专家导师陈川、涂国喜、罗寒蕾、罗玉鑫、李夏夏、林于思、翟书同共同开展,采用别开生面的全新形式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漫游艺术天地,畅谈艺术新体验。
杨燕来
杨燕来分享了自己的艺术探索之旅与民间艺术对她创作带来的影响。杨燕来表示,民间艺术总是给予她无限的灵感,民窑青花瓷深刻地影响她早期艺术创作,而近期的艺术创作,她开始尝试从常为人所忽略的“黑板报绘画”汲取创作灵感。她说“我喜欢随性地前往各种农村与乡镇采风,目的并非画画,而是为了感受中国真正的民间艺术。或是祠堂边的通告栏,或是小学课室外的黑板报,其上的涂鸦质朴而纯粹,而这种不带一丝功利心的绘画状态是我心驰神往的。”
杨雪来
杨雪来分享了历史学习对艺术生活探索产生启发的经历。他以明代篆刻家沈野在《印谈》中一语“眼前光景口头语,便是诗人绝妙词”作为例子分享了篆刻史学习对他的启发。这一诗句探讨了何为好诗词的问题,但其中道理却在篆刻一途也能相通,好东西围绕眼前所得,心中所感而发,真真切切,多余修饰去得干干净净。所以他鼓励青苗学员们应时常从历史学习中汲取养分,了解前人遇到的问题,从他们解决问题之法获得启发。
卢诗韵
卢诗韵用“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一语总结了杨燕来、杨雪来两位艺术家的艺术探索之路。从杨燕来始终保持着画面的纯粹,杨雪来多年来能一直热爱并从事篆刻可以看到父母对其初心的呵护。
陈川
在主题漫谈环节的末尾,陈川引出组织本次活动的意义与目的。画家时常面临社会生存问题、社会评价体系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而忘却自己绘画的初心,而杨燕来、杨雪来两位艺术家正是在艺术生活与探索中始终保持初心的典范,希望青苗学员通过两位的分享,引起对于艺术探索初心的共鸣与启发,拓宽自己的艺术道路。
问1:请问杨福音老先生如何在家风传承中影响你们的?
杨燕来表示,在她印象中,杨福音老先生并未教导传授非常细致的绘画技巧,他仅教导最基础的绘画技巧,然后按照她自己所见的,老老实实画下来即可。杨老先生教授画画的方法非常自然,并且整个八九十年代的氛围都是先辈鼓励后辈发展的。杨雪来表示,他与姐姐杨燕来走上截然不同的艺术道路得益于“讲道理”的家庭氛围。如果说父亲与姐姐的交流居多在绘画技术层面的话,那么他与父亲的探讨则集中在历史、哲学、文学等层面,各种思想在家庭中能够自由流动。这样的家庭氛围保护了他当时年幼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后来不断从书籍吸取营养的兴趣。
问2:画家时常受到社会影响,保留初心是非常困难的,请问是什么促使你们在如今画面中仍然保留着初心?
杨燕来表示,推动她探索艺术道路源于思考对当代中国画的现状与发展的问题。如果将中国画发展历程比作人的一生来形容这一问题,秦汉是童年时期,唐代是青年时期,宋代是壮年时期,明清是衰年时期,现代社会则是“穷途末路”,随着中国画系统发展日益趋于完善,后人发挥空间愈发有限,框架对画家变成束缚。所以我在艺术探索中一直尝试着舍去框架,重回中国画的“童年时期”——秦汉时期,甚至追忆至更为古早的原始时期,在原始人岩画、壁画、彩陶寻找中国画的初心。
杨雪来表示,他小时候家里买了一个带金元宝的挂历,那是正值刚刚改革开放,风气尚未打开,逢人到我家便问父亲怎么敢买色彩如此华丽的物件,而当时社会上人身着列宁装十分朴素。在那种社会氛围下成长的我,便有一颗困惑的心——我很想知道社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是这样的?而学校教育中,老师并不能解答我的困惑,促使我独立思考,自己去书中寻找答案。
问3:请问艺术家杨燕来,从创作2020年的系列作品到今年系列作品的创作这一过程中,有哪些方面是对于之前不足的弥补?考虑到杨雪来深厚的家底和学养的滋养,却创作出了看似悖论的《无门之悲》这一作品,那么此作品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杨燕来认为,创作无非关涉两大问题,即“画什么”“怎么画”,她将其理解为自我内心世界的建构与技法问题的探索。首先她表示,在这两方面中并没有所谓的“满足”,内心世界的建构随着年龄、阅历的不断增长会越来越丰富,而今天相对于明天永远都是一个不足的状态。因此需要持续地保持“自我”、贴近生活、注重自己的感受以及了解自己性情发展的方向,多接触能够打动、感动你的事物,只有让自己的情感变丰富、生命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将自己内心的世界进行建构。此外,对于绘画语言的掌握和深入也是燕来所强调的。创作永远会存在不足,但保持在以上两方面中努力就会不断地前进。
杨雪来则通过分享自己在疫情期间阅读过的文章,来说明了自己对于“悲”的理解和体会,在悲哀和起伏的内心情感下,创作出了这件《无门之悲》。随后,他便以明代篆刻家沈野的《印谈》中的“眼前光景口头语,便是人间绝妙词”一句道出历史对自己的启发。他鼓励学员们多从历史出发、从经典出发,开阔了思维和眼界、保持真性情,才能更容易抓住艺术的本质、踏上艺术的正轨。
此次“【青苗四期·专家工作室系列活动】广州画院国画组第二工作室·‘下午茶’课程系列:无意为佳——艺术生活与求索,活动内容主要围绕艺术生活与探索进行,以漫谈、对话的形式,分享创作经验和艺术探索感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艺术名家的艺术生活与探索带动青苗画家思考自己的艺术道路,拓宽青苗画家的艺术思路。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通过“面对面”答疑解惑,拉近青苗画家与专家导师的距离,在趣味性与艺术性结合的课堂里,与学员们在艺术视野、思想维度、观察角度以及风格延伸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给予青苗画家们更多的新式体验和灵感启发。
杨燕来
1971年出生于长沙,199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职业艺术家,工作生活于广州。1996-1998年分别在广州、北京、深圳举办杨燕来作品展;2012年在珠海举办《雁迹》个人展;2014年在长沙举办《一色》个人展;2021年在广州举办《水镜·有亦无》个人展;2018年在成都参加《锦绘》展;2021年在长沙参加《原上草——杨燕来 、杨雪来、 杨福音艺术展》;2022年分别在广州和澳门参加《臆象——粤港澳当代水墨艺术谱系》;2023年在广州参加《先生同行》展。其作品收藏于何香凝美术馆、古元美术馆等。
杨雪来
1974年生,湖南长沙人,园林艺术家、篆刻家。199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同年入原广东电视台青少部工作。2000年调入原广东南方电视台。2014年辞去原南方电视台工作成为独立艺术家。2015年创作园林《双来书屋》。2020年散文集《园事屋语》连载于《020艺术观察》。2021年篆刻作品在《原上草——杨燕来、杨雪来、杨福音艺术展》展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