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3-12-21 12:56
注:本文为刘元玺在《湖山志·景云村专辑》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前辈、同仁:
大家好!作为《湖山志》的执行主编,我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湖山志》目前的编纂情况。
一、编纂《湖山志》的初衷
龚自珍有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美术学院的历史,几乎撑起了半个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而历史说到底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国美有一代代先师为艺术事业奋斗,才能照亮美术史的天空,为后来者引路。
今年校庆前夕,我在高世名院长的指导下,发表了一篇《中国美术史上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能够培养出上百位大师,离不开其学术自由的空气。国美在建校之初,蔡元培先生除了强调学术自由,还提倡“无私的、美的创造精神”,他在开学演讲中说:“艺术院是纯为艺术的,有天才能创作的学生,一万不为多,一个不为少。”由此,国美确立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的传统,一种在创作中流转的言传身教的传统,这是代代相传的命脉,是国美的根基。
我本人就是这种传统的受益者。在国美求学期间,前辈的言传身教滋养了我的创作,让我立志成为一个具有独立面目的艺术家。与此同时,我也对有关校史的文献整理研究产生了热情,从中感受到了更多先师的言传身教,他们提示我们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当我触摸一页页残破的纸张,一帧帧泛黄的老照片时,觉得它们很温润。那一刻,我真切地意识到,我正在与国美积累将近百年的创作传统作着默默的对话。
因此,在学校诸位领导、出版社领导和前辈艺术家的支持下,我倾尽全力推动《湖山志》的出版工作,希望这部校史丛书去承载这样的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国美,了解她如何从过去走向未来。这是做《湖山志》的初衷。
中国美术学院校友校史系列丛书
《湖山志·景云村专辑》
高世名 主编
萧加 刘元玺 编
2023年11月出版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二、《湖山志》的成书过程与内容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华诞之际,3月16日那天,许江院长在孤山——那片国立艺术院的诞生之地,宣读《重访孤山赋》,他深情地感慨:“立于学脉创生之地,亦知水与春风乎?逝者如斯,湖水未尝往矣。华光若是,春风卒莫消长。建校一代名师的足迹安在?落在岁岁入学与毕业的莘莘寄望,落在四万五千弟子的拳拳艺行艺心之上。”
一年后,我向许江院长请示校史丛书的命名,是“西湖志”“国美志”,还是“湖山志”?许院长毫不犹豫,一锤定音叫“湖山志”,并亲自题写书名。我想冥冥中正是那次孤山之行的缘故,后来他为《湖山志》作序的题目也是“孤山的湖山”。就此,我从许江院长的文集中撷取了十六个字作为《湖山志》的宗旨:烽火立校、激流立人、代代追蹑、薪火传承。
经过四个多月的文献搜集、征稿、约稿工作,《湖山志·第一辑》终于问世。它涵盖七个栏目:师道、课徒、识见、文思、忆旧、悼怀、钩沉。
其中,“钩沉”栏目作为固定特色栏目,旨在挖掘被遗忘的历史角落,或是需要重点关注和重新审视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第一辑为读者呈现了陶元庆的故事。这位在1928年任国立艺术院图案系教授的先生,他为《彷徨》《坟》《朝花夕拾》做的封面设计深受鲁迅先生的喜爱,鲁迅先生还专门为他的绘画展览作序。遗憾的是,陶元庆先生在三十六岁时英年早逝,成为国美最早被遗忘的隐匿人。
第二辑介绍了徐梵澄教授。他在1939年至1940年间受滕固校长的邀请,在昆明任国立艺专教授。他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和哲学家。在校友丁天缺先生的回忆里,他不仅教授西洋文学,更强调国学的渊博精深,还用心指点学生读书的方法。这说明培养有学问的艺术家这条路线在国立艺专时期就确立了。
第三辑梳理了林风眠校长与艺术运动。这让我们回溯到建校的根源,《艺术运动社宣言》最后言道:“我们知道艺人之天职为创造!艺人毕生之努力皆当以此为最后目的!而人类社会之所望于艺术家者亦全在此!”这提醒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创造是艺术家的第一要务。
第四辑回顾了滕固先生的事迹。多年前,我在浩繁的史料中找到了滕固校长为国立艺专拟定的校训“博约弘毅”,他说:“此精神达于学问则为发见,达于艺术则为创造。”还有他在为师生写的信中说:“现代艺术学者,……大致是归到艺术家的人格,这人格不单是伦理的,而是包举其人之精神、行业以及时代反映等之总体。”由此我深刻认识到滕固校长为国立艺专,为艺术教育付出了多少心血,他应该被重提,被重视。
唐太宗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志在用一个个这样的专题栏目钩沉出沟通古今中西的历史长卷,让后来人以先师为镜,正己之心。
三、《湖山志》的意义与愿景
假如我们在1928年4月9日上午10时的孤山之麓,聆听蔡元培先生的开学演讲,假如《亚波罗》《亚丹娜》没有停刊,现在的我们会如何感想,如何行动?这些历史现场的假设必须基于我们对过去那个时刻意义的理解,这依赖于历史细节的丰满与历史情境的真实程度。《湖山志》的目标首先要做到尊重历史,其次做到理解历史,最终做到接续历史。也许现在我们还不能立竿见影地看到《湖山志》的功效,但是历史之功,功在后人,功在千秋。
收录在《湖山志》的每一张历史图片都定格了一个重要历史时刻、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热情,为此我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十分严谨地考证文献细节、校对资料信息,目的是把《湖山志》打造成为精品,成为后来人重要的参考资料。
今年,高世名院长在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五周年之际,提出“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湖山志》现在已经出版了五辑,正是在践行这一理念。林风眠、林文铮、吴大羽、潘天寿、陶元庆、斋藤佳三、钟敬文、滕固、徐梵澄、吕凤子、李可染、陈之佛、丰子恺、傅抱石、倪贻德、史岩、吴茀之、诸乐三、郑午昌、黄宾虹、颜文樑、卢鸿基、陆俨少、赵延年、沙孟海、苏天赐等诸位先生,已经出现在《湖山志》里,相信未来还有更多伟大的先生们成为我们共同的工作伙伴。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期盼未来的《湖山志》能够涉及更多艺术领域,以电影、音乐、建筑、动画、设计等专辑的形式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做成国美的又一个品牌,又一张新名片。让更多的艺术同行者通过《湖山志》了解校史、重视校史,进一步参与校史的整理与研究工作。这次和萧加老师的合作,有了景云村的选题和专辑,正是一次破局的成功尝试。
2023年12月12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