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重的艺术:山川蒙养20年

  提到四川美术学院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谈到伤痕美术,也许这是四川美术学院77、78级毕业生痕迹比较重的一个时期。这个烙印深深的烙在了罗中立、何多苓、周春芽、程丛林、张晓刚 (雅昌指数13) 、王川、杨千等人的身上。但是经过这么多年来,现在已经过了三十年,在21世纪的第十二个年头重新来看待那批作品,审视这些艺术家的时候,他们今天各立山头,有些人已经走得很远。怎么来看待在一个名字里一位艺术家的努力,这是川美现象之后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在历史之中的展览。这个展览的重要意义在于让我们看这些声明显赫的艺术家在出道之时的天才手笔和难以想象的创作状态,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鲜活的创作面貌。这是一个技术与激情同在的展览,也是研究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史时必须看的展览,它会极大的丰富研究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的作品资料,弥补过往少量的全国美展获奖作品来谈论画家以及作品产生的意义的狭窄和不足。这个展览中的大多作品,除了画家本人、家人以及身边朋友之外,并不被公众所知道,因为在这些作品尚未来得及一一拍摄照片留存资料的时候,已经被和盘售出。据说,当年有人买画,是用竹竿指着整面墙说:“这一面墙的作品,我全部要了。”想必当年的林明哲先生,也是指着画家狭隘的画室说,“这个房间,所有的作品我都要了。”看见如今呈现出来的作品的体量,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他当年在川美“挥金如土”的情景。

  有人说,这是台湾人和大陆人买画的区别。当然,这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山川蒙养20年——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川美艺术作品 收藏展”的170多件作品全部来源于台湾山艺术基金会的收藏。而这个展览只是他们收藏四川美术的十分之一不到。

  展览的意义在于这批作品在今天难以用金钱而只能够用巨大的精神财富来衡量的时候,这个展览的效果已经远远的超出了当时购买者的预想。我们相信收藏家林明哲先生当时的判断是有所依据的,但是也许他没有料想自己的收获在今天会如此辉煌。用经济学的价值尺码来衡量,这里边千万级别的艺术家不少:仅仅是何多苓先生的《雪雁》在2005年的市场估价就超过15000万人民币。也在此次的展览之中程丛林所创作《迎亲的人们》也是此次展览的惊艳作品之一:高2米,长达31米(18联画),这是程丛林创作的最大型的一件作品。这幅作品自当年创作后,就在美术界产生广泛的争论,作品抽象与具象的结合以及巡回叙事的震撼,是那个时期的典型代表作,价格自然不菲。杨千现在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犹为活跃,变化多端,从事多种媒材创作的艺术家。他作为伤痕美术参与者之一,独立创作的作品《三乡》是反映知青的题材。 作品《手》当时获得了全国青年美展的三等奖。他们是那个时代优秀的艺术创作者。

  展览涉及到31位艺术家,年龄跨度有五十多岁,最长的78岁,年轻的31岁,涉及到川美老中青三代艺术家。除了著名的川美77、78级艺术家何多苓(79级研究生)、罗中立、程丛林、周春芽、张晓刚、杨千、朱毅勇、陈安健、龙全、叶永青、陈可之、刘虹之外,还有他们的老师辈:杜咏樵(1956年毕业于川美,留校任教)、王大同(1957年毕业于川美并留校任教)、王龙生(1965年川美附中毕业)、简崇民(1967年毕业川美附中,1983年调入成都画院)。还有西南师大美术学院油画系79级李东鸣,80级的贾鹃丽、刘洵(1981年毕业于川美附中毕业继续本科),1988年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的庞茂琨,1981年川美附中毕业,85年毕业留校任教的李强,1981年附中毕业1985读本科的罗发辉,81级中国画专业的冯斌,1982级的任小林、王承云(1986毕业留校任教),鲁美80级现为川美教授陈树中,85级郭伟、何森,1987年毕业于川美附中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91年任教于川美的钟飙以及97级的陈蔚,2000年毕业于川美术附中,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的罗丹。

 

  这是一个立体型框架的艺术梯队,是山艺术基金会眼中的川美部队。其中的大名鼎鼎的中国当代绘画界泰斗级的人物,当年几乎都是四川美院的教师和实力派画家,这些作品也大多都是吃着面包、馒头、喝着劣等酒和抽着劣质香烟的时候画就的,当时并没有市场,其中的一些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现在也依然并非高价,但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只会越来越珍贵。

  “收藏了一段历史”,“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的集大成者”来评价山艺术文教基金会的收藏,除那些以获奖的名义被国家美术馆收藏之外,没有比山艺术文教基金会的收藏更重要的作品。他们所收藏的罗中立、何多苓、庞茂琨等人的作品都在100幅之上,相当于他们拥有了这些艺术家将近10年的青春。

  为什么是川美,而不是中央美术学院或者广州美术学院?个中的原因林明哲说得清楚:“我于1985年偶然阅读到艺术家出版社出版的陈英德编著《海外看大陆艺术》专辑才开始对大陆艺术有整体初步的认识。适台湾亦于1987年开放大陆探亲,才让我有机会开启中国艺术收藏之门。1987年到北京,与北京画院洽谈《两岸绘画艺术交流展》筹办事宜,顺道一趟神州之旅,亦借长江三峡邮轮之手连结我与四川美院、与罗中立交往之缘。”罗中立先生回忆说:“1987年林明哲先生就来了,那个时候我们以为是一般的游客。中国还没有艺术市场,但是有部分游客开始到院校里来参观,参观的时候会买一些作品走。那个时候两岸还没有开放,后来听说他是看了法国的陈英德最早在欧洲介绍中国美术状况的书(《海外看大陆艺术》专辑 1985年 艺术家出版社出版)。他是从这本书上知道了大陆有这么多的作品。那是第一本在欧洲向外界介绍的,林明哲就想到大陆来看看。先是到北京,因为那本书里面介绍了四川美院,所以他就到四川美院来,我们以为他是一般的游客,来了以后言语不多,普通话说得很差,基本上是他另外一个朋友陪同。”为了方便进入,林明哲到南美一个小国家敲开总统的门直接报明身份,经第三国来中国。在那个时候非常的了不起,林明哲是一个非常有心的人。他从1987年就开始收藏四川美术,每一次都带了好几个人。那个时候的中国艺术家都不太了解外界的情况。罗中立从欧洲留学回来也是一头扎在博物馆和美术馆里面分秒必争的创作,对于市场、展览,包括对个人的宣传、包装和推出一窍不通。林明哲每次到川美都带走很多东西。罗中立说,“他带一些朋友来,来了之后把西装和领带都脱下来,像‘抄家’一样。我们觉得画得不怎么好的东西,他们全要,凡是能找到的东西都要。”

  可以说八十年代的收藏成就了林明哲先生,也成就了当时困顿的艺术家,更成就了中国八十年代的艺术创作。“山川蒙养20年”只是他们收藏的一次小小的展示,就如同去年他们推出“黑土大地——山艺术文教基金会收藏俄罗斯油画巡回展”展出只是他们俄罗斯绘画收藏的一小部分一样。但同样值得提及的是,因为林明哲对川美美术的收藏,才有了他后来的追根溯源,1992年开始收藏俄罗斯绘画的结果。那一批作品与这批作品交相辉映。

  即将展览的作品也并不仅仅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作品。展览中张晓刚的《天堂2号》(140X220cm布面油画)、《天堂3号》(140X220cm布面油画)是创作于2010年的作品。作品创作的时间跨度达30年。山艺术文教基金会迄今为止依然持续的收藏川派艺术家的作品。收藏川美艺术成为他们的情结和宿命。

作者:林善文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