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长风07秋拍将推出陈可之的巨型油画《长江魂——三峡纤夫》。
作品创意:
大音希声,古三峡在缄默里爆发惊雷。
大象无形,新写实于纷纭中穿越当代。
“三峡纤夫”是长江文明留给后人的千古绝唱,作品炽烈弘扬中国纤夫征服自然的伟大人性,被誉为最准确表现长江三峡的艺术品,是近年来罕见的当代油画精品大制作。作品呈现了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以深厚的油画功力塑造了饱满生动的艺术形象,构建了大型油画微观的精致细节和宏观的苍劲壮美相融合的奇异境界,人物、千层石、旋涡的每一笔,宛如历史的书页。现实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在传统与当代之间,艺术家笔下的纤夫号子回荡在久远的时空。
名家评点《长江魂——三峡纤夫》
夏硕琦(著名批评家、编审):
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幽寂的峡谷中似乎回荡着纤夫的劳动号子声,苦涩,悲壮,激越,慨而慷!从创作主题的延续性来说,陈可之的人物众多的巨幅油画《长江魂——三峡纤夫》,正是《岁月留痕》、《纤痕颂》、《永恒的力量》的诠释性形象补充。这一系列创作宛如主题性组画一样,从不同角度彰显出“劳动颂”的交响魅力。在纤夫的汗珠、皱纹,奋力拼搏、举步艰难的体态中,在千拉万磨形成的“纤痕”中,充满深深的人文情怀,洋溢着肃穆的崇敬之情。
他独特的视角,新人耳目的艺术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绘画的表现领域与精神空间,也相应地拓展了现代人审美关注的视野。以艺术的情感力量,呼唤对自然的尊敬,对地球家园的关爱,建构自然生态伦理与道德良知,艺术家责无旁贷。
大音希声,这些古老的文化遗存在历久的缄默中,爆发出心灵的惊雷。他具有诗人的气质,他的画往往情浓于理,理由情生,他的画激情澎湃,以情立象,象外寄意,他追求象外空间的精神荡漾。虽然,他的画风写实,但是他常常化写实为象征,他笔底奔涌着西方浪漫派和东方写意派的逸风。陈可之的三峡油画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冯法祀(原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中国油画学会顾问):
时下的艺术市场,纷纭不冷静,但从陈可之的画中我看到了难得的冷静,这很难得。从徐悲鸿、李铁夫到现在,油画传入中国已是几代人,他们回到祖国一定要画自己国家的东西,结合中国实际把画画好,这是要付出多少心血的,而不是凭空想而成,要经受时间的考验。现在看到陈可之这样的画家的作品,我很高兴,我认为他的选择很成功,选择一条表现生活的路,很正确,体现了人生追求。陈可之可谓人小心大,专捡难题做,画人物众多的纤夫和大轰炸,画自己熟悉的、耳闻目染的大题材,他一张画画两年,时间不祘多,但很值得很了不得,是一个大贡献。
张晓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
我想讲的就是,陈可之的油画呢,我老觉得给别人的印象就是从一开始,意识不一样,他的意识和市场画态也不一样,因为市场画态有的我很熟,那个路线不一样,就是远离市场画态,我不知道算不算市场画态,画得不太一样,这个就是语言上不断的在探索自己的语言,尤其到了三峡这一批,我觉得逐渐的本土化的特点。比如画三峡的山水,用了很中国传统的元素,比如虎皮皴,这个东西不是西方的线条,是中国的皴法,用油画的语言来理解这个皴法,我觉得很独特,我觉得这个应该坚守,往深了做。
比如这个《三峡纤夫》这张画,我觉得这个也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语言特色,为什么呢?因为这张画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比,是统一题材,但是构图、人物造型完全不一样,尤其你的整个氛围和情境和那个列宾完全不一样,列宾那张原作不大,很小的一张原作,他是很年轻的时候画的,画的其实从技术角度讲呢,他没有你的技术好,为什么?画得很硬,学生时代画的,很硬很刻板,但是人家的画就比你的画有名,这个就要找原因。
费 新 碑(北京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系教授):
读史诗般“三峡纤夫”油画,几乎让人忘却了画面的形式审美,意悟了与历史有关的三重意境:读出自然历史,读出人文历史,读出生命历史!
眼看一段将随三峡工程兴建而将离失的人文历史离我们远去之时,油画“三峡纤夫”赫然于我们眼前。面对这幅完全以古典手法,理性精神,带有强烈英雄史诗风格的巨幅油画,可以这样认为:它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最准确表现三峡人文历史精神的艺术品。我们自然联想到一幅十九世纪俄国同样以纤夫为艺术形象史诗般的历史主题画“伏尔加河的纤夫”。画中纤夫们在莽苍的伏尔加河上愤然 ,无奈,凝重,悲怆为生命的喘息,有着西方典型的宿命论哲学痕迹,而三峡纤夫则表现出在长江峡谷中为生存抗争,奋进,艰辛,悲苦的呼喊,有着中国独特的进取人生,积极生命的文化意义。正因如此,艺术家将一束理想的近似舞台的圣光打在这群与命运挑战三峡纤夫身上。如果说“伏尔加河的纤夫”的美学品格是情感的、写实的、忧伤的、消极的,那么“三峡纤夫”的美学意义则是理性的、抽象的、沉雄的、积极的。
古人云:“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艺术家正是怀揣人文理想,胸有历史风云,才自然关注放在一个非现实,又真实的理性基础之上,来刻画他心中英雄。但,最根本的是艺术家对三峡人倾注了一种苦涩的爱。陀斯妥耶夫斯基在表诉这样的爱时精确的写道:“我们确实只能带着痛苦的心情去爱,只能在苦难中去爱!我们不能用别的方式或其它的方式去爱,为了爱,我甘愿忍受苦难!”艺术家以这种特殊的爱表达了一种沉甸甸的真、善、美,使爱有了人文和历史的份量,油画《长江魂——三峡纤夫》的成功是很好的证明。
当全部读完油画“三峡纤夫”后,我们从画中所展示的险峻的自然,艰辛的生命,苦难的历史中逐渐升腾起一缕思维的崇拜豪情。我们感到,长江三峡及他的历史精神将是我们可以不断开凿和利用的珍贵遗产,我们已难觅三峡纤夫身影。油画“三峡纤夫”亦自然将成为这数千年历史形象的真实记录。这是三峡纤夫于画之外的价值所在,他的意义还将支撑起长江及这个民族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记住历史,记住《长江魂——三峡纤夫》留给世界的历史精神。
张新建(文化部艺术市场司副司长):
陈可之的作品虽然屡获大奖,但并没有人为炒作而受到市场的追捧,为了充分投入创作三峡大型系列,从九五年起他的作品就中断了拍卖,去年才重回拍场,对这一切陈可之处之泰然。他说:一个艺术家最可贵的品质在于独创性,是具备独到的思想和成熟的风格,
以1999年获文化部金奖的《长江魂——三峡纤夫》为例,陈可之将现实主义精神与古典主义油画精髓相结合,阳光穿越峡谷投射在人物、岩石、激流上,给人耳目一新的精神超越。这就是陈可之,这就是陈可之的艺术追求。他的作品有强烈的油画质感,在继承古典主义油画精髓的基础上,以刚劲有力的笔触,深厚的艺术功力,塑造了饱满生动的艺术形象,构建了大幅画面气势的雄浑壮美和细节的精致入微,处理人物形象和三峡石特别突出其肌理和质感,使他刻画的人物具有立体凸现的浮雕效果,作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撼人心魄。我想这绝不是照像主义能够作到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陈可之油画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一定会成为中国艺坛的中流砥柱,并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自立于世界画廊。
蓝 勇(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如果说《三峡晨曲》是一幅于三峡夔门的感怀之作,那么,《长江魂——三峡纤夫》则是更多发掘三峡人文沉淀之作。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传统时代,四塞的四川盆地对于前人来说,消除自然的空间阻隔是第一要务。为此我们先民付出了惊人的艰辛,也因此诱发了先人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优秀的交通文化。不过面对自然,面对三峡的急流,我们的先民们航行的艰辛,远非伏尔加河的纤夫能比。一出南津关,两眼泪不干。陈可之笔下的纤夫,精瘦硬实,背负雷鸣电闪,呼天喊地,一个典型三峡航行的上水抢滩之状。本来纤夫声声唷呵本来不过是人类劳作的生理发音,主观上也多是为基本生计的呼喊,但却透露出三峡人的坚韧与艰辛,显现三峡人为消除空间阻隔奋斗的苦涩。为了体验生活,陈可之在峡谷中与纤夫一道拉纤,一起生活,巨型油画《长江魂——三峡纤夫》的成功,并非是画中纤夫精神特质显现的神话,而震撼人的正是在于观者可以触摸画中人物的坚实与激情,通过画面对比反差的象征性表现,传达的一种稀少的灵魂伟岸,火一样热烈、石一样坚忍的磅礴生气。
朱虹子(中国艺术报副社长):
从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陈可之26幅三峡系列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画家的诚实的思考和艰辛的劳动,他的作品以厚重的笔调流露出他对历史变迁的思考,画面上每个人物的动态和整体结构以及周围环境的细致刻划,都经过慎密推敲和反复修改,这些作品源于画家奇特的人生之旅和成熟的艺术观,陈可之油画是地道的当代中国油画。
林 木(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陈可之大胆地使用西方表达同样效果的古典主义形式,随心所欲地造成强烈的明暗反差,突出主体物质特性和体积感,突出主体人物或人群,即以强烈的人工光源色造成造成特定的环境氛围,并以此形成和自然真实相区别的艺术的距离。有趣的是,陈可之把这种本来只应在室内出现的人工光源效果移植于他想移植的任何自然环境之中,这当然就会造成一种场景的冲突,一种戏剧性效果,一种东方历史的神秘,一种英雄主义的崇高所需要的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但也因此形成一种特色,这使陈可之的写实又带上了一定的超现实的浪漫主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