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画学:神于好,精于勤,成于悟。
拜读宋元作品,面对古人,剩下的只有惊叹,悟道者感知否?
几百上千年圣贤画作,如此写实,气格之高古,造境之新奇,今人的浮躁和近世之时习,为病态也。
都在喊:取法乎上,可取法乎上,乎在哪里?吾知否?人云亦云,追随流行,所以画作没深意,故不可看,不可读,不可取……吾取宋元,决意力避时风。
山水画类时代要求,和谐就是美,不傍时习,取法高古,需用意高古,方给观者一气息与作者之格调。
画作欲入门成品,需多读古迹,多参古人画说。
古人画说,各有精意;古人真迹,其法具在。善学者体味而寻索之,自能升堂入室。
今人所谓创新,舍弃传统画理,造作捏态,唬人耳目,既看时行画迹,眼不高,胸无墨,不可点化。
今人作家,多趋时病,笔不笔墨不墨,病在无自眼界。
画作是给识者看的,可又有多少作家识其深奥。江湖、时俗、浮名、匠俗又是不可点化的。
既悟画理,则诸家门庭可寻,胸中炉锤可化,心到意到,用心日久,渐近自然,才知画之妙理。
出入宋元,犹运之掌,识于诸家,兼通重妙,形自成。
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文心来自修为,不读书而能臻绝品者,未见也。
心中的讲究:技同道不备,吾必备。技同道备,吾必精到胜出,同能不如独诣,力勉之。
言身之文,画心之文也。深知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未有心不和平而能书画者。
古人祖述之法无不严谨,即笔笔精到, 即笔笔讲究。
何为逸笔?何为逸笔草草?时病多为草草,少有逸笔。
详研古人墨迹,要自有分晓,眼界为要,断不可依俗手入门径,取法乎上,得法其中,取法时下,得法全无。不得不明此理,先入为主,既入,退出最难。
何谓一笔画?吾意为,下笔时笔笔生发而出,不是笔笔装配上去,至结底一笔,亦是第一笔,吾理解一笔画也。
老杜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吾意为,读的破古人墨迹,通重妙,自然生动。
不师古人?师古追至清末或者眼盯近现代。浪得豆丁或细小浮名,便挥笔作画,笔墨不暇责也。
时病如发疥,却患病不识,不知何医,不去消炎,不扬其正气,也就不入道也。
浮躁、烟火、脂粉,皆尘俗气,病之深者,不知何医,必服对症之药,以清其心,心清则气清矣。识此理,做到难,一大关也。
古述有云:士夫气磊落大方,名士气英华秀发,山林气静穆渊深,此三者为正格。
时有所谓冠名美学言论者的推波标榜,使时病透谤着浮躁、粗野、怪异,误导后学者,还谓其华滋。
冠浑厚华滋之名,乱头粗野的笔墨是流行时病,今人从者,多为欺世盗名,浮躁之积习。
今人作家,学宋人失之匠,何也?不带唐法。学元者失之野,不溯宋源。
如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行元之格,则比成。
画家就是风水先生,画作气息布局皆由风水先生笔下生发、点化。陈平先生语谓之地上文章。
宋元诸公,虽千门万户,千山万水,皆有韵致,法宋人乞带唐人,法元人深研宋人,学明人眼追前人,果深知此道,得其正脉。
吾眼盯今人臆追古人,图式出奇又要出新,又在规矩之内。
研将诸大家,辩其此笔出某人,此意出那家,避开时病,贯串如到,然后落笔,变能横行天下也。
笔随形立,吾谓“到哪山砍哪柴”山有山资,树有树貌,遇境需心和,出笔皆随“意”。
心中的山水。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行元之格。
心中的笔墨,欲流传千百世,岂可草草乎?
避离常态,便可在不同于众处有所建树“落笔要旧,境界要新”。
精致却无不动人,用宋人的精致做元人的逸致,乃重美毕臻。
作为画者,真正理清中国画发展源流,对从学者实为重大。
纵揽山水画史,以缜密的学术研究、比较看,20世纪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低谷期。病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导向。
脱略时流,避绕时病,实为作者眼耳之必备也。
不拓四王一笔,不闻时病一眼,时间自然为证。
避离近世藩篱,弃避所谓华滋、粗野,绕过明清规格,上溯宋元其格。画心画,谓“正本清源”也。
过犹不及,过则矢之空灵,不及则不尽趣,此难也。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者无情,谓之吾心得。
上述之言,谓吾悟道心得,诸同道可有同感否?
李振军于云外庐
作者:李振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