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入晋杂感

  今年(2008年)10月,我参加中国美协《中国画画中国》山西采风活动。山西,这个以矿难闻名于世的省份,其国家级文物古迹竟占全国的11.5%。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不到山西不知道自己历史知识少。

  我走的是晋南线,以人文景观为主。七天里,一路采风生出不少感想,择录几则于下。

  在太原酒店的宴会厅和会议室,都见到原山西画院院长王朝瑞先生的绘画作品。我与王先生一起参加过两次采风活动,大家很谈得来,颇有相识恨晚的感觉。我们都患糖尿病,去年在四川,先生谈起正在试用一种新药,如试过有效,便邀我到太原治病。今日我自东南来,先生却已西去。睹画思人,能不潸然?

  王朝瑞先生不但是画家同时又是杰出的书法家。他曾出任过中国书法家协会的理事。书法用笔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他作品的特色。然而,王先生并不着紧突显笔墨在作品中的地位,而是不经意地将笔墨运用在准确的造型,大胆的构图中,令他的作品脱颖而出别树一帜。在水墨画的创新运动中,如果说刘国松先生、王无邪先生是大破大立的勇士,而王朝瑞先生则是不破而立的智者。

  笔墨是工具,能帮助艺术表达的便是好笔墨,不论它是传统的、现代的、中国的、外来的。反之,阻碍艺术表达的笔墨则等于零甚至负于零。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不明白的倒是为什么美术界仍在孜孜不倦、兴致勃勃的讨论,没完没了永无宁日。

  石狮是中国古今建筑常见的附件。这一路见到的石狮不同于一般,少了些庄严威武,多了些怪趣可爱。见到裂嘴傻笑的石狮,不由得想起岳敏君。

  提起岳敏君,这位老兄近来可是牛得可以,火得可以。熟悉外国绘画的朋友曾告诉我,大嘴巴并非岳敏君原创,国外早已有之。依我看岳先生的大嘴巴反映了近年中国社会出现的财富与学识修养不相匹配的精神面貌。在这个层面,岳先生绝对是原创。更何况我们还可以将大嘴巴的原创追溯到几百年前山西的石狮。

  在一大堆喜欢以卡通毛泽东为代言人的现代艺术家中,岳敏君是我唯一的钦佩。

  参观永乐宫壁画,见到大殿中供奉着几尊新塑的泥像,低智粗俗,不堪入目。旁边有个收钱的功德箱,又是钱作怪。文化管理部门干什么去了?永乐宫是中国文化艺术最尊崇的殿堂,怎容得好事之徒如此放肆?

  无极殿内的《朝元图》,是中国艺术的瑰宝。全图以大量的线条构成。线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很多画家喜欢炫耀的至爱。《朝元图》上衣饰的用线宽约7mm,长则在两米左右,更有长达4、5米的。这些勾线均匀流畅,灵动飘逸,置观者于仙气环绕之中。

  这些超长的线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当然不可能一笔过,只能是分段描画,可能还用了曲尺一类工具辅助。在这里,笔墨可真的等于零了。

  但是,这低层次的用笔方法,却产生气贯神足,一气呵成的高质线条。其实,只要鸡蛋味道好,又不含三聚氰胺,你理得它是公鸡还是母鸡生的?

  来到鹳雀楼。单提鹳雀楼可能无人识。如果说王之涣来过,知道的人就可能多些。如果读了下面这首诗仍然不知鹳雀楼是怎么回事,那可就说不过去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那一岁半的孙女,正在母亲的指导下努力学习这首诗,可怜见的)

  然而,眼前的鹳雀楼并非王之涣更上的“一层楼”。这座楼是另外择地用钢筋水泥仿原样另起的,还增加了两层。为何要加两层?为了能让我们比王之涣站得更高?不得而知。我更不明白的是既不在原址,又不是原样,为何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搞这么个A货?若干年后,当我们后人的艺术欣赏水平回复到唐宋时代的高度,这座鹳雀楼在他们眼中是文物呢还是废物?

  同样,近年来内地层出不穷的类黄宾虹,香港俯拾皆是的仿赵少昂,会在中国艺术史留下痕迹吗?

  离A货鹳雀楼不远处,便是唐代留下的正货铁牛。

  说来话长,一千多年前的山西蒲州市,出了一位名气大过王之涣多多声的明星级人物,便是无人不知无人不识的杨玉环小姐。蒲州当地领导通过杨小姐的关系,向中央争取到蒲津渡口浮桥项目。这可是国家的重点工程。工程跨黄河而建,耗铁占全国年产量四分之三。其重要性可与今时的三峡工程并论。

  铁牛便是浮桥铁索的固定物,照计这固定物只需一根铁柱即可,由于资金充裕,便请来艺术家设计制作为铁牛。又在每个铁牛旁塑造了一个牵牛男子。这牵牛男士,没有实际功用,纯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摆设。毕竟是玉环同志亲自过问的工程,无论建造质量或艺术质量都是超上乘之作。铁牛铁人至今全未锈蚀,便可为证。(以上内容未经考证,想当然耳)

  铁牛分两组,河东河西各一组,每组四牛配四人。我们参观的是近年出土的河东一组,河西一组尚未出土。

  铁牛铁人以写实手法表现,形象鲜明,造型准确。铁牛由一个模子做出,四足前撑,身体后倾,现出半步不让的倔强。铁人则动态不一,性格各异。可明显看出属不同种族。

  四个牵牛铁人应是放牛郎饲养员,其中一位甚至赤膊上阵,显然属草根一族。在君主时代全国重点工程塑像为志用的不是伟大领袖的形象,而是几条草根,即使在人民共和国也是不可想象。这可真是“以人为本”的大国气象啊。我不由地对杨玉环小姐和李隆基先生心生敬意。

  二〇〇九年一月,香港清水居

作者:黄孝逵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