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者按:他将艺术视为被人理解的思想追求,他认为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他得以孜孜不倦追求不止。
李振军先生传
李振军:别署解甲山人九头高,齐鲁安丘人。幼敏学,少好古,笃爱图画。艺由心发,触物感事无不于前。十七岁,携画具从军。入伍中央警卫团,营训军操之余,莫忘潜习研画,寒暑不辍。先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后复入中央美院美术学院,先后师从刘大为、陈平诸先生,思学不止,一日顿悟,自成一格。画作清新淡雅不失浑朴深邃之意,辅之隽永小诗,极一时之盛。
2008年5月,《解甲山人九头高山水作品展》于京城开展,其展之作,可见其造境之能力,素墨淋漓,皴擦兼和;布局简繁,轻营而厚,气韵;生动是也。咫尺间宏阔纵深。其作设色多浅降,间施浅黄,幽境和云,曲折多变,险崖俊壑交相辉映,营造出情景的诗意。
前些时日,往府上拜访李振军先生,聊时不多,涉面深广。归途中思慕先生语,中华文化,归之传统,国学经典,新被重视,在有识之士的文化觉醒。当谈及国画水墨,日渐式微,相对叹咨,当论及今习画者,多不详研古人墨迹,少有分晓,当议及眼界取法,多不得此理。淤积国画今日之大患,在于习者非从传统经典入手。与先生言及此,遂翻画作与之细观。然详观之,可见作者之心血。先生所作画,自辟蹊径,其志在写心中之山水,自家之山水。
尚古情结
记者的采访就在李振军装饰古朴家里进行的。
从李振军家里的装饰风格,可以看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膜拜和追崇,甚至连卧室都是古朴的红木大床。他张罗着工人在收拾家里,忙碌地给红色古典的家具安排地方——借着考察和体悟中国绘画史的由头谈话开始,李振军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颇多,古人的风范早在他身上留下了印记。站在落地窗前,眼睛盯着屋外的云块,一个现代画家的时尚气质才显现出来。坐定,谈及国画,李振军骨子里“山东男人”的强悍才意外爆发,他说他是个温和的霸道的画家,他说自己在作品创作上特别注意修习经典和古意,“但吸收过来,我会更加注意新意,图式新又不失格和意境”
李振军今几年的画作《东方风来》、《丹崖叠嶂》、《皖南清音》、《天开神岫》、《洪谷清秋》、《雁荡溪壑》、《武陵行吟》、《释家礼佛》等作品的展出引起画界的高度关注,2008年的个展《解甲山人九头高山水作品展》更是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映。《颛精雅集》山水纪游图卷的出版发行,写生创作作品受到学界广泛赞誉……这些入古出新,风格清雅,图式奇美的作品被受藏家青睐。
李振军觉得自己幸运,因为生活在可以有所作为的国画好时代,他的野心是“将山水之性幻化为‘我’之情,开新文人画之典范。”
由专业摄影家向职业画家的华丽转身
第一次接触李振军,便是在2008年他的写生创作——《颛精雅集》作品展上,那是他的第2次个展。当时,有文化记者在画展结束后马上归纳出他的特征:“一个艺术上的多面手。”他有一个“三头六臂”的称谓:拥有画家、摄影家和企业领导等多个头衔,也是多个全国美展一等奖和优秀奖的获得者;做过平面媒体也做过专职摄影家,摄影作品《长梁山隧道纪实》曾获“第十届国际摄影展金奖”和“国际摄联奖”,出版过大型纪实摄影画集《难忘朔黄》和《看神华》;涉足领域包括新闻、摄影、文学评论、散文随笔、平面设计、速写、大型展览的策划,他艺术能耐太多。
李振军明白,国画从当代文化中突围,理所当然是阳春白雪的坚守,最初的学习和创作必须有中国文化的沉淀和东方气质的修炼。如今,国画从殿堂走入民间,如何把深意变成自觉,又如何从古老中走出新意,这是中国画面临的突出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振军进行了多年的写生实践。
1992年,李振军从部队转业至神华集团做宣传工作,出于工作需要,他拿起了相机。凭借多年的艺术修养,李振军对摄影的造型、光色、角度和表现手法、审美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了独到的研究和实践。
近年来,李振军频频游历写生,作为一个画家和摄影家,李振军走过了许多的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对各地的山水特征都有很深的体悟。画作的灵境,得益于他多年的摄影探索和写生实践。绘画和摄影虽各有差异,但更有审美表现力上的共通性,二者在造型、构图、意境等方面都极为讲究。有了摄影艺术作基础,加上独到的眼力,其山水画表现力和驾驭力就如轻舟搏浪,灵动洒脱,从容自在。
“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对于自己的人生轨迹,李振军总结,“我自觉有一定的艺术能力和创作执行力,也有对这个社会的贡献心。时代是历史进程的大推手,我生活在这个时代,当然愿充当文化前进的推手角色。”
入古出新的艺术特征
李振军在创作中追崇“取法高古,需用意高古”的境界,在传统的水墨中,他追求着一种具体的文化和艺术语境。
他更强调一种创作的控制感,他曾在一篇学画随笔中这样描述自己:“吾眼盯今人臆追古人,图式出奇又要出新,又在规矩之内。”但如何出新又不逾矩,李振军进一步指出,“水墨画本就是经典、约定俗成的,我们首先要尊重传统,师法古人,而后回归当代,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作品的这种情感记忆有些新意。”
李振军对中国绘画史尤其是自宋元以降的明清山水画史有着独到的考察与体悟,对中国美术史中的南北宗画坛及正奇两脉山水画家均有着清醒的梳理与认识。潜心究学数年,李振军完成了笔墨师承的选择及风格的定位,逐渐形成融汇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气质和当地新文人画的笔墨元素的独特风格,发展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精神。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的“齐云、九华系列”和“太行、雁荡系列”中。其“太行洪谷系列”构图之精妙,笔墨之氤氲,题诗之超逸,使他无可争辩地站在了当代青年画家的高点。他将现实中的太行幻化为精神中的太行,他将典型的雅墨和鹅黄色用以表现太行绝壁之险峻和浑莽之势,用卷云皴表现“雁荡”、“太行”云雾之灵幻,正可谓:山无云不灵,云无山不幻。李振军皴山有自家之法,画云更是一绝,其笔下之云有若海带萦绕,虚幻缥缈,故有人戏称其笔下之云为“海带云”。“海带云”实则将虚与实形象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虚实相间、舒卷相生的空灵境界。涤尽了喧嚣的气息,显现出冷静高洁的超逸格调。可以说,“太行”乃其画风转变的起点,“九华”、“齐云”、“雁荡”则是其画风走向独立和稳定的重要标志。
求真——好的画家能带你进步
李振军从此开始进入创作思想的主动控制期,“我在军艺的时候就模糊有种入古出新的艺术观。无论是荆关董巨还是倪黄以及‘新安’,任何水墨画都是中国画,一切根基都是从中国山水中走出来的。我不会把程式化的构图方式和笔墨语言追求到极致,那样太注重技术么,而我在意的是绘画精神乃至治学思想的保留。任何一幅作品,你绝对认得画面所要表达的内在气质风韵,这就是当代背景下的中国山水画。中国画永远是给观者以巨大想象空间的,而在这样的空间中,你每一次仔细欣赏都会有渐入其境的感觉。我追求山水画这样的张力。”
这种理解也许和李振军的“杂”,和他从军十数年到专业摄影家再到画家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在李振军看来,笔墨虽然是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核心元素,但是,如果脱离了审美主体,那么,笔墨就成了孤立的笔墨,成了没有美学表现力的无用笔墨。如果仅仅是将传统的山水笔墨挪用、强加于现代的山水画创作当中,而没有消化、没有融会贯通、没有表现出审美主体的情感,那么,这种脱离了具体文化和艺术语境的笔墨就是无用的笔墨,而这种笔墨产生的所谓作品也就是废纸一堆。
当今画坛,萎靡之风盛行,有些人完全无视传统,刻意求新,却笔墨全乱,章法大坏。而另一部分人则知道要学传统,但入了传统,却难出传统,为传统所固,笔墨入古人窠臼,却学其形而遗其神,这种所谓的继承传统其实并非是真正的继承传统,而是扼杀、阻碍了传统。
“严格地说,我不算是个很主旋律的画家,但我认为艺术家真是应该关注社会。艺术表现虽既不能空洞无物,也不能直射生活,但应多关注和表现当下生活中潜在的、内蕴的、向上的东西。好的画家能带你进步。”多年过去,李振军一直没有放弃自己对艺术的追求,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视野有别于那些“天马行空”的艺术家。
他在自己的学画随笔中提到:“笔随形立,吾谓‘到哪山砍哪柴’,山有山姿,树有树貌,遇境需心和,出笔皆随‘意’。”正是这种站在绘画语言基础上的具体的笔墨手法使李振军得以形成自己博采广取的艺术风格。与当代很多画家所不同的是,李振军并圉于一家一派、一山一水、一石一树的谨小慎微的画家,他的作品既能表现太行之巍峨奇崛,又能表现九华之秀润苍劲,他笔下之山水,绝无一处雷同处,即使是同一处山水,在每一幅画中也以不同的构图和手法表现之,令人耳目一新,有着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冲击力,这不能不说是李振军的高明、高妙之处。
作者:李素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