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者按:“心同野鹤似尘远,诗似冰壶彻底清。”用此诗句形容中国电力新闻网文化会客厅,2014年度第一期访谈人物:画家李振军,应该说最为贴切。随着与画家对话的深入,读者会越加深切地感受到画家内心世界的清寂与孤独。这份孤独源自于中国文人独具“清则静”的静修情怀,是超脱于现实、独立于世外的。这份人文情怀投射到作品中,呈现给世界的,便是山水画家那独与天地往来的悠悠情愫。中国的山水画是儒释道哲学思想的载体,山的稳重,水的流动。“以山为乐,以水为智,以空为悟,以淡为觉”都是哲学意味;李振军好古,文风画作无不传递出这般对于传统的执着与坚守,这与言必创新,追求“惊世骇俗”的当下文化领域,有着如此的反差。读李振军的画作或纪游文章,让人心静,会让被雾霾笼罩了太久的读者,感受到一股清新的风。这股清新的风,正是画家笔墨所呈现给我们的幽远清新的空灵之境。然而,画家的魅力并不仅限于此,打开画家的摄影作品集《难忘朔黄》,画家用光与影呈现给世界的宏大画面,带给观者的是一种无比的震撼!!!
采访人:中电新闻网记者黄颖孙桂芳
被采访人:李振军
采访地点:北京画家画室
画家:李振军
实杳冥之秘诀托幽深之逸境
中电文化:前不久,您一连举办两个展览,在京举办了一个名为【心置逸境】的画展,一个“逸”字,足已让观者了解到您作品的风格。但您所呈现给观者的,又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九华”、“太行”的山水,而是您用您的笔墨通过有形山水向世界传递的更深的“理”。此理应是您超然于物象之外的精神世界——也就是您的心灵写照。优秀的画家,总是会通过物象却又脱离物象表达心中之境,亦能使观者通过画面抵达此境。这样解读您的作品您是否认同?
李:这样的解读我很认可。我的画作全部来自写生对景创作。画作遵循松雪道人语“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的艺术思想。古意不是旧,古意是一种品格,是一种高贵气息,格调高古是一种境界,格调要高古,图式要现代,涉笔必雅,这就是一种“新”,“静”、“净”有境。我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文明无限痴迷,把这种痴迷好古之精神,融入其写生创作中,中国画的发展方向是文人画,文人画是中国画艺术的灵魂所在,有着中国哲学思想与精神,反映在中国文人画的笔墨境界中。【心置逸境】画展呈现的系列作品,是我的艺术个性与美学风格的解读,是对中国美学的体悟与传承。笔墨技法与笔墨精神的朝夕研磨,提炼出我的笔墨语言与风格,所有画作来自对景创作,无一雷同。对自然物像,我怀着一种崇敬之心,敬畏自然,敬畏天地,物像对我关照,我对物像存遇。中国艺术的意境原本是一种静艺术。艺术家本就是这样该与世无争,但所处的时代不允许安静,静心做学问修艺,回归精神源头,是何其的高贵。我们置身的世界充满了浮华与喧嚣,我在那浮华与喧嚣中行走,却无法给自己的一颗心找到安放之处。当我捧读圣贤书时,让我激动,让我向往,我找到啦心之所向,回归精神源头,回归自然,回归自然让我心静且轻松明了,意识到该要“放下”了,当我下决心放下时,孤独伴随失落,为了走出“风光”,寻找精神的纯净,回归精神的源头,诉求自然,回归田园。走近悠游远离都市的禅宗寺院,住下来,日行三餐,晨钟暮鼓,罄柝声使你心尘回归,诵经的佛号声使你入定,会让我心得来安静。似乎喧闹远离,气息轻吸,心静啦气息皆文,读书,读好书是养气,喧嚣也就停止了,我的心里剩下的就是与山水对话,这意象的山水画作,只是我对现实的诉求。我借用这具象的山水,再幻化出我心中的山水。一百年的文化破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丢弃了,岂不知中国文化传统,最能表达人生的哲理。所以,我总说,看一个画家的画,气息扑面而来,画面气息传达的是一个画家的修养,视乎高低一眼便知。真正要看的是画面背后所呈现的东西,画面背后的东西,又是需要深厚的文化养料涵养出来的。文化修养决定了一个画家的思想,思想才是艺术创作的基点。一个好的中国画的画家,光有技巧是不够的,涵养、学养比技巧更重要。可当下,有许多画人是不读书的,以为只要有了技巧就能画出惊世之作。
中电文化:于喧闹中将“心置逸境”,在晨钟暮鼓声中安静的作画,须得是对万物的从容把握而后内化于自我的内心,也因此,您画面中才能够呈现出那样的“静”与“净”。“静”是滤尽繁复之后的祥和、安宁;“净”是淘尽杂质,唯剩一片清冷。这恰如一句诗所描绘的那样:“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彻底清。”
李:我给自己的画作定位于传统的中国文人画。传统的中国文人恰似他们所呈现出的笔墨一样,都是淡泊的,书卷的。崇尚“宁静致远”,不受外界干扰、不为外界所惑,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静,这静是“大静。我悠游写画在佛国九华、雁荡、齐云,人本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在寺院里写生时就是这样的感觉。那时,我总是觉得自己被无限的静默所融化,我成了自然中的一分子,与自然合而成为一体,我的心是空灵的,我的笔墨也是空灵的,因此,我的画面才能呈现出人们所看到的”静“与”净“,而不是停留在用技巧表达所谓的”像“上,我只是通过”像“更多地展现出人文的精神内涵。我想我已经找到了我自己的绘画语言。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是讲究传承的。我的绘画语言完全是师承古人,但习古不能泥古,对史上某家某法了如心胸,将古贤诸法幻化我为之法,我以骨法写我心,我想我已经传承古意,但图式要有现代气息,写生平中见奇。也就是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之论,是中国画的标准,千百年来不外乎于此。
中电文化:“气韵生动”是中国文人追求的一种心中意境。只有达到“情境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笔墨之间才能传达出“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也才能尽显笔墨之美。这也是我们所说的,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您的作品,尤其是“九华”系列,意境幽远、格调高古,使物象臻于幻境,有宋人的气象、元人的遗韵,足已让观者感受到了与西画不同的中国笔墨与线条的独特韵味。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看似在用简单的线条勾勒世界,实则妙就在这不多言上。简单的线条却能出神入化,让观者在感受意象之美时亦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禅宗意味。
李:中国的传统文化,实则就是佛家、道家、儒家文化。儒释道都是讲和谐,和谐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美,美的东西朴实无华。道家讲一阴一阳谓之道,其实就是阴阳关系,阴阳平衡为和谐,阴阳生二气,二气生万物,阴阳代表高矮、方圆、上下、远近等等都是万物之理。这就是中国画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哲学、绘画、文学,音乐、戏曲,实则都是融汇贯通的。所以,我还是那句话,好的作品,不单单靠技巧就能完成,更多的是需要文化的涵养。这种“养”是读圣贤书,游历观万物,识得世间情,没有文化的涵养,你的作品只是空洞的物象,这样的作品也不会恒久。回顾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无处不有诗词歌赋的痕迹,中国画最高的意境便是禅的意境:虚静空灵、天人合一,诗意化境。画作的留白与禅宗意味也是一脉相承,画面上大片的留白不是无可着笔,而是有着太多太多的东西可表可诉。“有处是无,无处是有”,这原本中国的哲学思想范畴,用在绘画上,正是笔墨与线条的所需,从而使得笔墨线条充满了虚灵宁静、超凡脱俗的至高境界。
中电文化:您是军旅出身,可无论您的人还是作品,无不充满了传统的中国文人气息,找不到军人的粗犷与沉雄。
李:我在部队以及最初转业到地方,都在从事摄影创作。我们都知道摄影也是绘画,是光影造型,就画面而言属平面构成,但画面的表达是有高低的,高手的摄影作品会平中见奇,只不过是绘画的工具与传统的中国水墨有所区别。摄影是用光与影在创作。摄影家的眼睛就是快门,闭合之间都有画面感,眼獨分境界,境界来自审美,摄影是瞬间艺术,我对摄影的要求,快门的起落间必成作品,画面讲究干净且视觉独到。我的摄影作品的风格和我的画作也是相似的,只是人们感觉一直是在动中,摄影给人的感觉凤凤火火,是躁动的,似乎摄影更能留下或体现出我的军旅痕迹吧!当我放弃摄影转身回归画人时,摄影从文化语境上已不能表达我心中的意象,摄影纪实,画作达意,画作格调、气息、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高贵。是更高的文化享受,审美的感觉没变,表达的方式变了。也许是摄影走的游历的多了,当回归画人时心能够静下来了,所以,作品的风格也就变的干净与清净。
中电文化:您的摄影作品更具现代感,您的绘画与文字,又极具古意,应该说几种表达方式都呈现出您的才情和文化素养。但无论哪一种创作,我们都期待着您有更好的作品呈现给读者。
“文”有古意翰墨飘香
中电文化:这是一个快速阅读的时代,人们的兴趣更多从文字转向了读图。读您的《仰山斋随笔》系列及纪游文字,竟有一种回归到高逸的古代,让人未免有一种曲高和寡的感觉。
李:“清则净,净则古,古则新”。我的所有文字皆是以古为新,以求其在绘画上对我及初涉绘画者有更大的辅助作用。好的文字应该是给自己和别人起到指导作用的,其实说读图时代,毋如说是浮躁的时代,读图是快餐文化,读图是解决不了文字的美妙之美,中国文字太美了,一个字应用的不同,意义甚远,好古从文中来,我们的先贤们,创造灿烂的文字文明,举世无双,咬文嚼字是那没得美,但一百年的文化破坏,给中华经典文字以最大的不公,文字改革更是去了精华,我们可以依赖的没有别的,只有我们自己的文化。
中电文化:读您的纪游文章,虽然用句与格式充满古意,但您洗练的文字,细腻深刻而有趣,带领读者逐字逐句地进入您所构筑的文字密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给人以启迪,使读者不知不觉被您文字中所蕴含的艺术造诣和哲思所感染。
李:文鲜有古意,就不耐玩味。我的纪游文字与我的绘画应该说是一脉的,也可说相得益彰。因为,我的文字几乎都是记述我所到之处以及创作过程中的感悟,古人的文字美是美在意境,文字的造境之美,画作的意境之美都是相同的,文字的凝练,词意之间传递的信息是观察,是润物细无声,写生画作是作地上文章,文奇、画作高古,气息是书卷气,这是画作、文字、书法的最高格调,多少画人在追寻。因此,好的画作、诗文都是纯净的,纯净的力量是巨大的,读者读来才会有滋味,文如画、诗境、画境,表象清新、意境优美。好画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好古”好古两字蕴含着太多的信息量,好古使人静,好古使人明理,好古使画人能入古出新,全在文字里。
中电文化:艺术生涯是永无止境的。截止目前,不论是作画还是您的纪游文,抑或是您曾经从事过的摄影,可以说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我们看到的却仍然是一个脚踏实地、抛却尘俗、固守着一方净土、潜心于传统文化的纯粹的中国文人。
李:耐得住寂寞,固守纯粹是我天性使然,当我放下时,其实我已经把很多都放下了,名利、地位直至金钱,一切顺其自然,但我很自信,该来的一个都跑不了,我更相信那句话,是金子自会发光,功到自然成,一个好的艺术家守得住寂寞在当下非常之难,要风光,要迎合,要职称、要名衔,要的都是和艺术没有多少关系的附件,艺术是纯粹的,真艺术是干净的,用心了、放下了,轻松了,入古了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一味去追求名利,艺术之路将不会走得很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