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黄勇“手抄本”于新美术馆开幕 绘画记录文化碎片

2015-04-07 09:07

  开幕现场嘉宾合影

  2015年4月3日下午4点,广州美术学院基础部主任黄勇教授的个展《手抄本•第三回》在上海新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担任学术主持,策展人石冠哲进行策划,呈现了黄勇先生以“手抄本”命名的系列色粉绘画36幅,是继该系列作品在北京和纽约两次个展后的又一次全新力作的展示。

  上海新美术馆执行馆长王可女士致辞

  展览开幕式由策展人石冠哲主持,上海新美术馆执行馆长王可女士,展览学术主持余丁教授,《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先生先后进行了发言,纷纷对展览和艺术家作品给予了积极中肯的评价。艺术家黄勇先生最后致答谢辞,对各位到场嘉宾,对美术馆工作团队和策展团队表达谢意。

  当莅临展览开幕现场的学界和业界嘉宾有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王晓琳女士,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执行主编、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尚辉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艺术宫学术部副主任卢缓女士,上海21世纪民生美术馆副馆长李峰先生,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教育部主任张琍莉女士,上海M50艺术区创建负责人金伟东先生,南通中心美术馆馆长陈晓伟女士,著名艺术家黄鸣先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马琳女士。还有上海徐汇区巡视员李关德先生,虹梅街道党工委书记蒲亚鹏先生,虹梅街道办事处主任万小岚女士,徐汇区文创办副主任金建红女士,徐汇区文化局副局长王喜芳女士,虹梅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何明星先生,艺奇集团总裁郭羿承先生。

  策展人石冠哲主持开幕

  展览学术主持余丁教授致辞

  手抄本,即按照原本用手工抄写出来的版本。《晋书•文苑列传》中谈及左思的《三都赋》,曾有过“豪贵之家竞相抄写,洛阳为之纸贵”的记载。可见在印刷技术尚未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交流,知识的传承,无不以手抄本作为载体。当印刷术日渐流行之后,手抄本的形式依旧褒有着自身存在的理由。对于一些难以出版且不宜公开的文化禁忌,手手相传的抄写为它们在主流文化碾轧的缝隙中提供了生存和喘息的可能。时至今日,电子复印和数码技术的发展侵蚀了手抄本的社会领属,昔日一沓沉甸甸的文本需要手写心撰的工夫,今天却可以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存储在电脑的硬盘中。“手抄本”在当下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的符号,指向了过去经年累月的缓慢时光。

  黄勇的“手抄本”系列色粉画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上述的命题。开卷视之,这些“手抄本”提供了一个大千世界的微缩景观,饱和的信息量似乎要冲破纸面的方寸格局。在大多数作品中,细节琐物的刻画给观者提供了进一步品读和深入发掘的可能。移目之处皆有色泽的变化和物件的更新,多种视觉信息的并存,多重绘画符号的包叠,凝缩为自成一体的时空领地,让一扫而过的浏览变成了驻足静心的细读。这些琐碎的文化信息一方面诉诸于视觉,一方面却渴望得到文本化的精耕细作。艺术家把作品中的各个因素罗列出来,让它们有机会得到分析,从而构建了一个“展示性观看”(W.J.T.米歇尔语)的平台,吸引着观众进入画面的语境,主动去辨识画面中的零零种种。这看似是一种图像时代信息爆棚所养成的视觉习性,但当我们浸润其中,自发地把作品中的各种编码摘捡出来,确定身份,对应脑中前认识的物象,加以排列组合,构成词组、短语和句子。我们发现,这种经验实际上更像前电子时代的阅读习惯,需要观看者真正地浸心其里。好比午后阳光下的新奇小说,需要逐字逐句地去体味,弥漫着一种缓慢,柔和,心平气静的情绪。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先生致辞

  在看到黄勇的这批纸本色粉作品之前,难以想象色粉这种媒材可以如油画或水彩般混合,创造出如此细腻微妙的色彩来。我们在艺术史上看到的许多色粉画都是粉笔颜色的相互叠加,而不是混合渗透。那些大师们如格罗兹、德加的色粉画曾经是我们崇拜的偶像,因为他们的叠加画法居然能够创造出类似油画般的色彩效果,尽管它们远达不到油画般丰富。而黄勇却在研究诸位大师的基础上创造出色粉混合的技法,这显然是对艺术的贡献。

  本来,黄勇的色粉画是他的大型油画的草图,却无心插柳使之成为了他的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黄勇给自己的这批纸上色粉作品取名“手抄本”有这么几层意思:首先从媒材上说,黄勇的纸张是经过反复试验调校后自制的手工纸,这种纸满足了他所要达到的粉笔颜色混合的效果,这样的纸独一无二,只有他了解其中的配方。因此这样的媒材绝不是靠工业化生产可以获得的,却与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古代的手抄本有着某种类似性;其次,每件色粉作品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面貌,其中的色彩的偶然性变化似乎是不可复制的,这使每件作品都成为黄勇风格的孤品;第三,艺术家试图以这些作品回归到前工业时代的文化语境,这似乎是后工业时代对当代文化反思后的艺术理想。

  观众在观看作品可以感知到——黄勇的艺术作品与当下流行的消费主义和符号化倾向拉开了距离。黄勇的“手抄本”系列在图像和画面结构的呈现是现代主义的范式,而每一幅画面都是可以让观众近观和阅读的——这种源自中世纪和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恰好是被我们这个时代所忽视和遗忘的。因为数字时代的今天,我们不得不被动的浏览和处理信息,我们少有片刻时间静心思想,头脑在被塞满之时却又一切空空,而与此同时,我们还失去了前人近观和阅读的乐趣。

  艺术家黄勇

  黄勇先生的《手抄本》系列绘画,以色粉和自制纸为创作材料,大量运用中国历史记忆中的文化符号,通过对这些符号的拼贴重组,用艺术的语言表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症结,阐述了中西方文明在交流碰撞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透过这批作品,观众可以清晰地把握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脉络和思考的问题,感受到一位艺术家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肩负的文化使命感。

  展览开幕当天,吸引了大批国内外观众前来参观,柏林自由大学的访问团更是集体前往,感受绘画带来的文化交融。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场馆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古美路的新美美术馆,新美美术馆创立于2014年,脱胎于中央美术学院与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战略合作。作为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在上海的窗口,新美美术馆关注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坚持学术性和国际视野。通过衔接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引进国际专业的策展团队,举办有影响力的优质展览,开展众多国际基金会合作项目,承接艺术家互换驻地计划,进一步促进中西艺术界对话,构建艺术交流的公共平台。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两个月,展期从2015年4月3日到6月3日截止。

  黄勇作品

  到场嘉宾

  策展人石冠哲(右一)接受采访

  艺术家黄勇接受媒体采访

  学术主持余丁教授为中外观众解读作品

  展览现场

  柏林自由大学艺术访问团观展签名

  展览现场

  观众与作品互动

  黄勇作品

  黄勇作品

  黄勇作品

  展览海报

  嘉宾合影

  展览现场

来源:凤凰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