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杨卫:从伤痕到85 艺术历史是一脉相承的

2015-06-10 14:20

  

杨卫

  【编者按】2015年6月5日下午,“西南力量•雅昌”当代艺术邀请展在成都蓝顶美术馆正式开幕,与之同时进行的是“西南当代艺术三十年”学术探讨会,研讨活动由批评家陈默主持,批评家鲁虹、冀少峰、舒群、黄宗贤、刘淳、杨卫、李晓峰、张光华等人分别就“85”时期的西南艺术印象、西南当代艺术的聚落生态、人文景观以及网络经济时代的当代艺术进行讨论。以下内容是批评家杨卫就西南地区30年的艺术脉络进行的梳理。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不是指经济发达地区就一定有上层建筑,艺术跟经济没有本质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经济可能会推动艺术,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往往会出现艺术昌盛的时代,近几年关于西南地区的研究也有很多,切入的角度都大同小异。西南地区真正有影响的时代是上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85是边缘时期。为什么会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最重要的时期?重要的原因是疾苦,那时的艺术家大部分是知青,这种表达会通过艺术呈现出来。这恰恰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反驳,是一种反思、批判,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厌恶的表现。70年代以前尽管也是现实主义创作,但那现实主义就是几十年的情感渲染而成的粉饰太平主义。到了70年代末,同样还是现实主义,但四川这一代艺术家回到了个体经验的真实性当中,改变了艺术的格局。

  近30年艺术史应该是以当时四川画派和北京画展为起点,当时的经验和理论性构成了这30多年的脉络,这种经验主义确实是西南悠久的传统,但它也有某种欠缺的情况,在当代艺术以观念为主导的形态背景下,西南力量只能成为一部分。展览确实它缺观念部分的介入,比如、影像作品、行为艺术等表现方式,而这不光是这场展览的欠缺,也是整个西南地区的欠缺,这也是值得西南地区反思的方向。西南地区也有其自身的优势,比如四川的优点就是老带新,如果把优势与欠缺结合起来,也许会做得更好。我是湖南人,我近些年正在做湖南近代史的梳理,湖南在古代历史上没有出过什么名人,在明朝的时候才出现所谓的人才,也是类似于西南的上一代带下一代。

  中国整个文脉各环节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当下就有可能建立新的东西,当下产生的力量会对后世产生影响,有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西南地区目前看到的一些成果,其他地方没有这么明显。尽管我们过去有过85,有过54,我坚信,未来还是年轻人的时代。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年轻人在从事艺术行为和思想活动上必然是受到了上一代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眼界高低,今天的时代不再是80年代和70年代那样闭塞,网络信息改变了交流和认知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进入下一个时代还是有希望的,只不过年轻一代在精气神上还未接上,还处于一种裂缝期。很感谢雅昌作为媒体介入到当代艺术的推动力量,西南的当代艺术也需要雅昌这样的艺术媒体来衔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陈伟静,王惠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