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15 15:46
灯光、投影、秀场,今年各大美院的毕业展开幕时,呈现出不同于往年的炫酷面貌,也吸引了更多藏家、画廊主和城市居民的参与。加大宣传力度,越来越开放的毕业展,一方面应对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艺术领域,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对学生、对学校、乃至对一座城市而言,毕业展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毕业展?毕业展应该如何回归到朴素的教育精神本身?作为学生求学阶段的“最终汇报”,毕业展的组织与展示背后,折射的是美院教育的本源和意义。
质量?质量!
高士明表示,毕业展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总结,很重要,“对我来说,觉得遗憾的是学生投入的时间还不够,有一些作品看上去像是学期作业甚至课程作业。我期待本科生至少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集中投入到创作之中;而研究生至少要呈现两到三年工作量的程度。”
今年,国美推出了第一届当代艺术实践类博士展,高士明是策展人:“为什么单独把博士拉出来,相当于做个展?我希望跨媒体学院,至少我这个学院所有的博士,实践类的博士以个展毕业,而不是简单的一件作品毕业,因为研究生这个层面训练的艺术家,不只是个艺术家,还需要有研究和探索的能力,要比凭自己的本能、直觉、审美、天赋创作的艺术家更有研究能力,更有系统表达的能力,这个要求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做到了。而毕业展的意义,就在于呈现长时间段的研究和创作的结果。”
中央美院副院长苏新平教授认为,判断一个学生和艺术家的作品,基本的标准有三个方面,一是难度,付出精力上的难度,以及运用材料的难度等等,是一个全方位的考量;二是完成度,包括思想意识和语言方法的准确性;第三个决定性因素,是独特性,想法和观念是不是有独特的一个角度;另外,还要看艺术语言的独特性。“要进入到美术史的角度观察,从这三方面去判断作品。”
张小涛觉得,好学生是不分国界和专业的,他们会把自己当做真正的艺术家来对待毕业作品:“投入金钱、时间、智力和精力,当然更多同学要回到社会中去,面临就业的问题,但只要受过美院的系统教育,用创新的方法,用艺术带来的结构性框架和方法论、态度,在工作中一样可以有所成就。中国古代的书院,寺庙等传统修行方法特别有道理,是现在教育缺乏的,现在过度国际化、学科化,像机器人一样,有科技,没有智慧和温度。我希望能在作品里感受到温度,讨论人和社会的通道,连接民间。”
毕业生对毕业展,也有自己的期待。国美公共艺术系的沈超蕾希望策展人能更多介入其中:“一般认为毕业展就是一个行政性的事务,跟策展关系不大,那么多专业和学科的作品,很难用某个主题囊括。但其实大家都希望作品有比较合适的展示方式和空间,从展览的最终效果上看,布展占很大成分。如果作品展示的比较乱,大家都去抢最好的位置,整体效果会差,而国画这些传统架上的作品,布展一烂就特别有展卖会的感觉。毕竟,我们还是想要好好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作品,不希望最终被淹没在欠规划的展柜之中。”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张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