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观察】金陵“奇诡”风——明末文人的情绪消解

2015-12-12 08:51

  2015年末,南京博物院艺术馆冬季展开启,其中“秣陵烟月:明末清初金陵绘画特展”遴选了南京博物院所藏绘画70件套,立体呈现了明末清初丰富多样的绘画生态。

  在明末清初,金陵绘画的面貌可谓纷繁复杂,出现了一种夸张变形的,以“奇诡”、“奇趣”为审美的绘画追求,可谓一反传统图式。这一特色鲜明的绘画风格的成因是什么?明末清初的金陵画家为何会有这样的审美选择呢?

秣陵烟月展厅现场

秣陵烟月展厅现场

  “奇诡”的画面:对传统图式的反叛与消解

  明末清初的金陵文人追求“奇诡”的美学品味,其画风可谓当时的‘坏画’。

  金陵画坛中画风最奇异的大家非吴彬莫属。吴彬画的罗汉在造型上故意刻板化地夸张,罗汉的脸形几乎已超出人类的范畴,而近似于人兽之间的怪物,变形可谓到了极点。罗汉所处的山水环境亦被加以变形的处理,岩块的硕大、坚实与扭转。画中树木在比例上及枝干扭曲交错的夸张,更加强了整个环境的神奇感。这些都与一般罗汉画迥异。

  “吴彬的山水画也是如此。他将山石分成许多小块,而精细地刻划其如宝石切面般的炫目效果。此外,他又特别追求山石形体之奇矫,不仅有自然界罕见的扭曲与悬垂,甚至还制作了穿透造型,且置之于画面正中,显出自然界不可见的幻境感。”研究员石守谦给出了这样的观点。

  南京博物院本次展出了吴彬的代表性作品《丛嶂层峦图》即是如此,据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万新华导览时介绍,作品画面层峦叠嶂,村舍古刹和亭台楼榭掩映于山水中,溪谷间飞瀑如练,丛树繁密。轻云薄雾,弥漫升腾,气势浩阔,章法雄奇。在技法上,吴彬用碎笔皴复加以点,皴笔繁密。作品摒弃了北宋山水中雄壮的秩序感,而在骚动之中呈现奇幻的气息。

吴彬 《丛嶂层峦图》

《丛嶂层峦图》局部

  与吴彬同时的另位金陵画家高阳是另一个例证。高阳的《竞秀争流》也有奇矫如云的山岩,互相以不可思议之方式勾连在一起,造成许多石梁与窟洞的奇景效果,全景又笼罩在或浓或淡的烟岚之中,更增许多似仙境般的神秘感,基本上与吴彬有相同的对“奇”的追求。据记载,高阳本为宁波人,后因事避至金陵求发展,而以山水在金陵成名。那么可以推断,高阳的以奇异为特色的山水画一定迎合了当时金陵画坛的口味。

  在当代,一种美术新潮往往会引起跟风,搁在明末清初也不例外。金陵本土的画家也追逐“奇诡”的新潮。例如魏之璜,魏之璜有文人背景,但因家境贫困必须以卖画维生的职业画家,以他创作的《千岩竞秀》为例,为了要达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瑰奇效果,画家在卷中制造了许多外形扭曲得十分奇特的峰峦与岩块,它们不但具有奇异诡怪的造型,而且有平行地扭转的皴裂,互相之间亦以推挤的方式聚结在一起,有时甚至分不清楚他们与平台、水流及路径等的界线。

魏之璜 水阁图 扇页

胡慥 古木暮鸦图 扇页

  “这种情形,在画面的瀑布前方之景观最为突出。在各种扭转交错的形象处理之下,那些山体岩块几乎要让人误认为不可捉摸且正在缓缓运动之中的飘浮体。除此之外,卷中尚有许多点景细节,向来被画家以留白交待的山中坡面或平台,在此处则被加上了明亮的淡蓝,但其下的流水却故意只存画纸的颜色,似在引人产生错觉;卷末尾处一条小径竟也飞越山涧,到达远处的山腰,魏之璜在不合常理的状态中表现一种不同的细巧奇趣,是当时金陵品味的产物。”石守谦对画面分析道。

  开放的土壤:金陵画坛的各种大杂烩

  一种风格的形成与其所社会土壤是分不开的,了解这一特殊风格的诞生首先得了解南京当时的历史背景。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万新华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谈到:“金陵画坛在这一时期呈现多样化并存的状态,以往人们的关注点都在金陵八家上,误以为金陵绘画大家就那么十几个人,其实在明末清初,南京城云集了本地和来自各地的画家群体,他们才华横溢,或流连于山川草木间,或沉醉在故国情思中,舞文弄墨,赋诗作画,或卖字鬻画,或课徒授业,艺术风格不尽一致,使当时的金陵绘画呈现出多元化的生动面目。”

  “从十五世纪以来,南京就有自由开放的文化传统。南京城在明王朝立国之后,一直是中国南部的政治文化中心,士子汇集,文风盛行,遍及秦淮。北京虽为宫廷所在,为职业画家事业的理想重点,但金陵却是浙派画风及画家的真正中心,例如浙派名家吴伟长期居住南京,影响了一大批画家。嘉靖中后期,吴门文人士大夫又成为金陵文化界的主流,他们把吴门绘画引入金陵。南京繁荣的经济吸引着福建、浙江等画家的流入。”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北京画院副研究员吕晓如是说。

  到了明末,农民运动和清军入侵使明帝国陷入战乱,而南京城相对偏安的地理和坚固的城池使之成为文人士大夫避难的首选地。桐城名氏方文、方以智、方咸亨等相继迁居南京,湖北孝感的工部右侍郎程正揆也在崇祯十年迁居南京。髡残、石涛、龚贤、戴本孝等大家纷纷涌入。南京城里聚集了吴门、娄东、新安、武陵等流派的画家,不同风格在这里交汇,使金陵绘画一时间极盛。“不同画派的交融造就了开放的环境,身处金陵的画家的包容性就比较强,为一种新的图像出现提供了客观的条件。”吕晓谈道。

高岑 秋山万木图 轴

程正揆 山居图 轴

  金陵画家对新奇事物的包容力,一方面鼓励本地的艺术家追求新奇之表现,另一方面则吸引了外地擅于制作奇景的画家到此寻求发展。而这些画家所认知的自然奇景,往往是金陵、松江、吴门的画家没有见过的。即以吴彬的奇观山水而言,其奇矫的造型便与其家乡福建的名胜奇景有关。早在1970年代,学界泰斗饶宗颐便曾指出吴彬山水画乃系以武夷山实景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

  汉学家高居翰博士在其著作《山外山》中指出,明末奇矫造型素材的另一个来源可能是非中国的艺术作品,在这一时期,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与中国贸易频繁,西方的铜版画经由松江、苏州等口岸传入中国,而南京距离松江、苏州等地是比较近的,西画的构图法极有可能对中国画家产生启发。而且,具有异国情调的艺术品很能引起新奇之感,而被画家用来辅助创作。

  石守谦分析道:“吴彬罗汉卷上的怪异脸部描绘虽说可属五代的古拙罗汉造像传统,但实际上可能与其在泉州等处所见之西洋人形象有较直接的关系。再看吴彬罗汉的衣着通常是一袭正前中分的长身披风,这也不是惯见的罗汉或中国人的衣着,倒接近西欧服装。吴彬除了罗汉之外,尚有观音形象之制作,极为奇异,尤其观音头部之方正,发型及开脸也与中国传统不同,而竟然与泉州附近摩尼教的摩尼佛浮雕颇为神似。”

髡残 苍翠凌天图 轴

  国殇之痛:消解式的心理对抗

  明亡清兴这一巨大的变革对文人的精神产生了颠覆性地冲击,崇祯自缢、清军入关、江南屠戮一次次冲击着明末文人敏感孱弱的神经。由此,消解与反叛传统成为一种心理安慰和对抗外界的需求。尤其是国变之后,遗民们的心理隐忧越来越强烈。金陵的画家处在变局里,彷徨无助不言而喻,所以以极其怪诞的手段自娱和抒怀。这类似二战后期,人们在战争的废墟上逡巡、思索,探讨人类社会与人的生存问题,因此兴起了存在主义哲学和荒诞派艺术。

  南京一位民俗学专家曾对记者提及,南京人性格中不羁、随意、玩世不恭的一面其实即是一种遗民心态,它表现为反官方、反主流、反正统,这种心理甚至被遗传。至今,南京方言中最有名的一句“多大四(事)啊。”即是潜意识中无奈和自嘲的体现。

  万新华指出:“文人艺术家主张自由抒怀内心情感,尤其在江河日下的特定格局下,一种伤痕式的烙印在绘画中凸显出来。例如四僧之一石涛,他俗名朱若极,是朱明王朝的后裔,对明朝的覆亡有最深切的体会。石涛曾经在南京的牛首山的寺庙里当过僧人,他的情感隐含了痛苦的一面,所以在绘画中传达情绪,画面中露出晦涩的情感。例如本次展出的《清凉台图》,画的就是南京的清凉山,表达对山河破亡的苦闷,石涛的笔墨主观性非常强,所以石涛曾言‘纵使笔不笔,墨不墨,自由我在。”

石涛 清凉台图 轴

  同理,同为遗民的八大山人亦用奇趣的画法来表达孤独、悲愤、狂傲的情绪。八大山人笔下的小鸟和鱼都翻着白眼,有着奇特的表情,显示出横眉冷对式的嘲讽,在他的画中,鸟不飞,鱼却飞到了天上;小鱼大于巨石,鹧鸪大如牛;猫如虎,鸟似鱼;鸭子与山融为一体等形象怪诞,传递出独特的意趣;画花卉中多芭蕉、枯荷、古松,而山水则表现为枯寂、空旷、渺茫的画面感,题材为残山剩水,带有倪瓒式的避世情绪和精神反抗。

  金陵画家张风创作的山水册之中的画页,虽有来自实景之片断,却有着一种落寞的情绪充塞在山水之中。如其第二页乃以倪瓒式风格作金陵燕子矶景致,但画面留白大增,让空荡之感凌越燕子矶向来引人注目的奇险效果。另页作枯树兀立画面正中,树侧几只寒鸦则又凝聚着浓郁的寂寥之感。至于第十一页的夕阳山景,在淡淡落日余晖之中的干笔细皴山体,也有抹不去的苍凉与孤独。

  万新华强调,这些都是遗民的心理写照,在一段时期内占据了金陵画坛的主流。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房卫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讲讲

      写错字哦咯,卖画为生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