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笔墨著斑斓 桃李遍轩辕”谈杨长喜中国画与教学

  书画圈网闫春玉报道 中国画有一种力量,把传奇美景带到观者眼前的同时,亦可将万千哲思引入其心田。杨长喜先生,便是这样一位有着独特艺术气息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布局严谨,疏落有致,画风清奇,把宕逸、萧散、清远、雄浑之风统于笔端,真正体现出以天质胜,以灵腑胜的审美境界。这位犹如掌握了时空转移之法的艺术家,开启了他一片丹心育桃李的教育事业,并取得了喜人的成就。

  作为艺术家,他成就非凡,诸多作品在全国大展中入选或获奖,并被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及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收藏。作为教育工作者,他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杨长喜山水画工作室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文法部艺术创作院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邓福星、郭石夫写意花鸟博士课程班执行导师等。他师德高尚,注重与学员交流,扩展学员思维,提升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从根本上把握中国画教学的真谛,致力于传承、弘扬和发展国学、国艺,让学习中国画成为了开拓思维、激发想象、历练人生的笔墨之旅。

杨长喜先生讲课现场

  从基础理论中回归传统

  据书画圈网记者了解,杨长喜先生多年长期从事中国画的创作、研究和教学工作。他对教学的工作热情以及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常常为学员们津津乐道。

  杨长喜先生说,“中国画的教学是一个系统的体系。首先在课堂上重新回顾中国画的历史和发展进程,从最传统的基础教育开始,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加深对中国画艺术的认识理解。中国画有着两千年的历史,其积淀是十分丰富的,它既有技法、语言,也有理念、精神等,对于我们现在来讲,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深刻的反思精神回归传统,从各方面吸收、铺展中国艺术的精髓所在。”

教学课程中与学员相互交流

  在理论教学课程中,他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增加讨论课、现场课,梳理审美的共性,将中国画中的笔墨语言演化成一种鲜活的、可以展现自己创作思维方式的绘画语言,让学员们用心去感受中国画的魅力。

  临摹与写生中寻找笔墨语言

  心理学研究证明,最大最持久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内在兴趣,只有这种内在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发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临摹与写生相结合是杨长喜先生教学的特点,也是他激发学员潜能的一种手段。

  “临摹需要好的范本。比如让学员临摹宋画时,首先讲解宋画的名人、历史特点、经典作品,再进入临摹。临摹也分通篇临摹和局部临摹,对临或者被临等方式。”杨长喜先生说,“一幅好画逐笔琢墨,看之烂熟,将通篇气象、脉络、笔墨深印在心,眼睛一闭,如在目前,时时存想,再来推陈出新,一定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杨长喜导师现场进行山水写生示范,并向学员们讲解要领与方法

  “教学开始的引领很重要,在临摹中先讲解能够让学员很好的理解物像得造型与结构,让其带着理解的心态去进入临摹,这样的效果远远大于盲目临摹带来的不便。临摹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古人方法,解决用笔用墨问题。”杨长喜先生告诉书画圈网记者,“通过临摹掌握了中国画的创作规律表现方法后,再带着学员们到自然山川中写生,观其式,取其质,化其神。在写生中,梳理讲解理念,借鉴古人的经验,结合经典作品按照古人的创作路径去理解,对照古法,猜想他们怎样经过反复的实践而创造出来的,进而为我所用,能够清楚的让学员在写生上受益。”

  据杨长喜先生向书画圈网记者介绍,他每年都会安排两次写生,分别是春季和秋季,那时景色宜人,适宜写生创作。在写生结束后,也会举行师生展,不仅在于师门一家的宣传,更在于充分展现了艺术理念与艺术成果。

杨长喜先生作品《江山无尽图》,144*367cm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黄宾虹认为“作画当以自然为师,若胸中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矣。”中国画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沃土中,融汇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展读千百年间流传下来的国画珍品,你会为周肪的仕女、李公麟的鞍马人物之风采神韵所倾倒,会被范宽山的雄浑气势、朱耷山水的拙朴奇崛所折服。这些优秀的画作所以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不仅仅是由于他们显示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水平,更在于他们闪耀着热爱自然、走进自然的缘由。

杨长喜山水画工作室写生团师生合影

  对于一些年轻画家来说,写生时面对大自然无从入手,如何将物象转化为意象,再将意象化为自己的心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成为最大的问题。在写生过程中,杨长喜先生公正严谨地对待每一个学员,根据学员的不同特点和学习进程因材施教。杨先生说,“写生过程是一个加深思考和研究的过程。面对大自然时,把所学的、所认识的问题能够和眼前结合起来,面对具象,不要被表象的颜色、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牵着走,要善于联想和综合。写生不是目的,而是形成新的笔墨结构意象,所以写生也是一种创作,是对大自然由表及里的深度感悟。”

  书画同修传承中创新发展

  唐代张彦远认为,书、画本质相同。书、画之贯通,表现在书画同法(同理)、同体、同笔等各方面。书法通过写意的造型来营造一种意境,并以此体现画家的审美追求和精神高度。因此,在每届教学中,杨长喜先生都抽出四分之一的时间安排书法课,对书法与中国画的审美共性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细致的研究和剖析,将书法中的笔墨语言规律运用到自然物象中,使之与自然物象产生融合。正所谓书画同源,在书法和绘画的转换过程中,让学员体悟中国画的书写意味和写意精神。

  在谈及中国书画教学时,杨长喜先生表示:“随着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很多画家在进行创作时,过分的追求创新,而忽视了继承传统的重要性。实际上,任何传统都曾经是创新,但任何创新却未必都是传统。所以,我们要守住中国书画的根,在传统的笔墨基础上进行创新,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尊重民族审美习惯,尊重历来艺术创作的技艺与学养等积累,扎根自身生长的沃土去体验生活、抒发感受、创新书画技艺表现。”

  “理清文脉,深入传统,融入自然,推陈出新。”这便是杨长喜先生的教学理念;“通过临摹、写生、创作、交流使学员系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学习方法。”这是他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杨长喜先生用切身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感悟进行教学,没有浮夸的语言,亦不炫耀于成就和名誉,只有实实在在的踏实专注,在承古研新中不断拓展进取。

杨长喜先生作品《雁荡写生二》,68*46cm

  纵观杨长喜先生的作品,具有地道的北方气派,苍劲雄伟,浑莽厚重,一如其沉稳坚毅的性格。以书入画,用笔遒劲老辣,笔势中全是凌厉顿挫的中锋用笔,水墨交融叠宕,一片空透浑茫。当代画坛像杨长喜先生这样以阳刚骨力作为艺术追求的并不多见,正所谓不随俗流者必有大成。当然由此独特的艺术语言,缘于他对艺术风格的探索及历练。

杨长喜先生作品《树唤风来云洗雨》,136*68cm

  品味杨先生的作品观者可以感受到他那种执拗、勤奋、坚韧的精神特质。或许也正是这种精神,既不断熔铸锤炼他艺术作品的独特风格特质,又促使他数十年如一日,倾心、倾情、倾力于中国画教学事业,奋力向人生的大目标攀行。

杨长喜先生近照

  艺术简介

  杨长喜,字悦之,号一山居士、别署卧云斋主、逍遥翁。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传媒大学文法部艺术创作院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邓福星、郭石夫写意花鸟博士课程班执行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杨长喜工作室导师。

  中国画作品《根》获1999年中国迎澳门回归中国画作品展金奖。《镇河铁牛》获全国艺术品大展一等奖。诸多作品在国家级展览中入选或获奖。并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艺术教育》、《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发表。多幅作品被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及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收藏。2008年创办学术性期刊《笔墨》。出版有《杨长喜画集》、《杨长喜山水画集》、《杨长喜花鸟画集》、《山水画基础教程》等个人画集和专著。其传记和作品被收录《中国专业大辞典》、《世界名人艺术大典》、《世界人物辞海》、《世界华人文学艺术名人录》、《中国翰墨名家作品博览》等20余部典籍。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