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快讯】胶囊上海首展《忘物志》10月15日开幕

2016-10-10 13:23

  胶囊上海将在10月15日至11月27日期间向公众开放首展《忘物志》。展览将呈现8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的创作,参展作品涉及多种媒介。诗意化的内在共鸣贯穿整个展览,把艺术家及其作品联结到一起,尽管从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看,有的互相呼应,有的则截然不同。据悉,参展艺术家包括Alice Wang、冯晨、段英梅、Katarzyna Kozyra、Sarah Faux、Doron Langberg、黄海欣以及廖逸君。

  此次展览通过作品邀请人们,以一个观者的视角,思考应该以什么方式接触艺术,又是什么促使了“自我”意识在与“他者”的遭遇中生成。当观众和艺术作品建立联系的时候,试想把自身由主体代入到被观看的客体,这个过程会引发什么?是否恰是通情应物,物我交融,忘物于彼的那一个瞬间?而这一由主体性到客体性的视角转换,又会否把我们的观感体验提升到另外一个层次?

Alice Wang,《无题》Untitled, 2014 |显示屏循环播放高清录像, 2分钟 HD video on monitor, 2-minute loop with sound|5版+2 AP Edition of 5 plus 2 AP

  生活在洛杉矶的艺术家 Alice Wang ( 1983年出生于中国西安 ) 运用科学技术原理来探讨在时间和空间中知觉的转换。Alice Wang 的作品引导我们通过亲身的观察,延展和重塑时空中不同元素的边界。录像作品《无题》(2014)纪录了一组倒转的瑜伽动作中的体能消耗,在此过程中支配宇宙的物理法则渐渐突显,挑战着我们对浮力与重力的认知。装置作品《无题》(2014)是前沿科技和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银版摄影的结合,作品捕捉了电离气体(即等离子体Plasma)的形态,并转印至小尺寸的抛光铝板上。经处理的图像保留了气体离子迷幻的原生形态,仿佛悬浮在金属板的表面上。

冯晨 Feng Chen, S-2, 2016|铝板,阿诗水彩纸,热感应墨水,制冷片,陶瓷加热片,冷却风扇,arduino控制板 aluminum plate, Arches watercolour paper, thermal ink, peltier, heating element, cooloing fans, arduino, 50 x 40 x 13 cm

  冯晨(1986年出生于中国武汉)的创作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分类,他通过机械工程和自然科学传达东方古典美学。冯晨早期曾用录像及录像装置作品“质疑媒体的操控力”。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皇家视觉艺术学院(Amsterdam’s Rijksakademie,2014-2015)驻留后,艺术家受到启发并于近期对图像的制作过程有了更深层的探索和关注,他进一步把录像制作的过程延伸成为一段叙事,亦即作品本身。《S-1》(2016)和《S-2》(2016)是对热感应墨水的实验,作品中的图像从“空无”的状态缓缓成形,接着消失,而后重现。他的最新创作系列《7本真实存在的魔法书》(2016)运用碳纤维生动地塑造了在古典书籍和手工制品中出现的形象,比如《道德经》和《希腊纸草》(The Greek Papyri)。 在这些创作中,冯晨把当代技术和具有轻巧、可拉伸等特质的碳纤维材料结合,探讨了关于远古科技和魔法的主题,寓意深远。

  当我们开始对自身处在时空中的角色提出疑问的时候,讨论往往会引伸至性别、身份认同以及日常行为等相关的话题。

段英梅 Duan Yingmei, 《梦游者》Sleepwalker, 2002|在德国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进行的行为表演记录录像, 约10分钟

  段英梅(1969年出生于中国大庆)在其职业生涯早期曾是一名画家,后来她成为了中国先锋艺术群落北京东村的一名核心人物。在2000年移居至德国后,段英梅把其创作重心放在了行为艺术上,跟随诸位导师包括Marina Abramovic等进行学习。段英梅的作品带有其个性的烙印,并常常会对她的观众有着切身的深远影响。此次展览选择展出了段英梅早期的一些十分具有争议性的行为艺术现场录影,为观者重现了其作品带来的恐惧与欲望等种种情感冲动,如《梦游者》(2002)及《朋友》(2003)。

Katarzyna Kozyra, 《脸》Faces, 2005-2006|单频道录像循环播放装置,彩色,有声 1 single-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on loop, colour, sound

  2013年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把波兰雕塑家、摄影师、行为艺术家及电影制作人 Katarzyna Kozyra(1963年出生于波兰华沙)评选为新千禧年十大重要女性艺术家之一。Katarzyna Kozyra对舞蹈的关注常常成为其创作的起源,艺术家籍此探讨人类存在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比如身份认可与无常变化、生命与死亡、性与信仰。录像作品《脸》(2005-2006)呈现了舞者在表演时的脸部特写,反映了他们高强度的专注、张力以及发挥,作品通过揭露舞者鲜为人知的一面把观者领入一个更为宏观的叙事脉络。

Sarah Faux,《点燃》Kindling, 2016|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27 x 111.8 cm

  生活在美国的画家 Sarah Faux(1986年生于波士顿)的作品描绘了身体的各种碎片状态,营造一种从肉身出离的体验,并以此探讨人、肢体以及生理感受间的关系。艺术家的绘画过程经漂白、渲染和喷涂等步骤,创作出了带有密宗意味的万花筒图形,我们可以看到“手指,腿,乳头和须发被推至画面中显著的位置,从不与观者保持安全距离”。Sarah Faux的作品是具象和抽象的结合,引人入胜,比如作品《浅水》(2014)或者《点燃》(2016),这些绘画总有一种让人忍不住去解析的吸引力,可以说是一个情色版本的罗夏墨迹测试(Rorschach’s blot test)。

Doron Langberg,《睡眠》Sleep, 2014|亚麻布面油画 oil on linen, 127 x 177.8 cm

  生活在纽约的以色列艺术家 Doron Langberg(1985年出生于以色列Yokneam Moshava)把其作品描述为“对不易察觉却无处不见的剥除酷儿人性的势力的回应”,表达了他希望“通过创作来捍卫酷儿在人类性征和身份的宏观叙事中的合法性和必要性”的诉求。此次展出的写生作品《弯#2》(2012)描绘了作者和他人以及周遭环境的亲密互动。Doron Langberg的作品画面中往往充斥着生涩且源源不断的性能量,牵引着观者进入一个暧昧而又冲突的时刻,饱含情欲、脆弱、尴尬和温柔,如《睡眠》(2014)。

  

黄海欣 Huang Hai-Hsin, 《理发厅 #3》Barber Shop #3, 2015|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62.6 x 203.2 cm

  生活在纽约的台湾艺术家黄海欣(1984年出生于台北)通过绘画发掘潜伏在平庸生活表层下的另一面,如《理发厅#3》(2015)。黄海欣的艺术表述是对社会生活的注释,她关注跨文化以及社会政治议题,如果我们留心观察,不难发现这些话题其实都离不开我们身边的人、生活环境以及各个层面的组织机构。黄海欣近期创作系列以美术馆为主线,揭开了艺术圈滑稽的一面,同时也描绘了美术馆赞助人的神经质行为(《大都会#3》(2015))。

 

廖逸君 Pixy Liao,《花园喷奶》Milking the Garden, 2015|单通道数字录像(彩色,有声)single channel digital video (colour, sound), 2'01''|6版 Edition of 6

  生活在纽约的艺术家、音乐人和演员廖逸君(1979年出生于上海)的社会诉求则反映在她的录像和现成物品装置作品上,传达了她对异性关系中刻板角色设定的尖锐态度。雕塑《软跟鞋》(2013)和《喷奶瓶》(2015),以及两部相关的录像深入探讨了关于恋物情结和性别角色的话题。廖逸君的创作偶尔是诙谐有趣的,但其主线往往是大胆而具有讽刺意味的,这样的画面会迫使观者重新审视现状,去思考性别权力象征以及我们对社会准则,或者说,对乳房功能的认识。

  【展览信息

  《忘物志》

  开幕:2016年10月15日,下午5 — 8点

  展期:2016年10月15日 — 11月27日

  胶囊上海:上海市徐汇区安福路275弄16号楼1层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