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砚池滳音(二十六)

画迹

  李唐《万壑松风图》

  这件不朽的著名作品是南宋画家李唐一生中最杰出的巨迹,所谓“皇皇巨迹,后近之准”,决非后业者虚誉之谈。斯图用三拼绢画成,纵有188.7厘米,横有139.8厘米。设色浅绛,款识隶书于远峰尖耸之中,浅墨落笔,题为“皇末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宣和甲辰即公元l124年。如果说李唐在宋建炎年间已“年近八旬”的话,那么这帧《万壑松风图》则可能是李氏七十岁左右时期的作品,可当视为南渡以前的晚期作品,此图经宋内府,贾似道,明内府及梁清标等递藏,在《石渠宝笈》三编里有著录,收藏印钤有“干卦”(半印),“悦生”(瓢印),“司印”(半印),梁清标收藏印三方,清嘉庆诸玺等,是轴名迹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我于2001年8月间客次台北,有幸获观该院庋藏的历代名作近四十余帧进行了浏览和认真地研究。详鉴细察,每件作品的风格与笔迹均有自家面貌,可谓:“千姿妍丽,百代风骚”。山水、花鸟、人物凡数十卷,内容丰富时至今日也无法忘怀。卷中墨迹气息渊深,笔法精妙,高迈超逸之图悦目而动心,每追忆激动之余反复参悟,作品犹如中天日月,星光璀璨,千古而不灭,倍感古贤艺事之伟大矣。

  《万壑松风图》构图端庄雄伟,近景作崖谷深幽之貌,危岩嵯峨磊落雄壮之美,峰峦险势,万壑松风随心迹而契变,山麓及顶,笔墨森严,面貌新颖,松树浓密苍翠,山腰白云缭绕,岚烟缥缈,图中动静有序,疏密得体,石如屈铁,溪水流声,树干挺拔参差姿态变化无穷,苍古秀妍,无僵板之形而生动自然,妙笔墨之外,发激情于毫端,神采聚于图中,古树参天倚石,松风幽泉,瀑布高挂,一泻千尺,银花似雪,激荡奔跃迂回乱石松荫之间,苔新弥滑,天气清爽,诗情画意,李氏笔墨,浑穆深邃,峭壁峰峦,孤标峙耸,远山主峰,若即若离,极具稳妥,山峰之势刺破青天,山石皴勾一次完成,前景岩石水流行笔有力,松下皴法用笔劲峭,以小斫笔、长短皴、刮铁皴与润笔豆瓣皴为主,细部以短线浓墨层层渍染。石分四面,斑纹结构表现出石骨风化之迹,下端石体层层凹凸,运用秃笔,笔笔峭硬,参范中立而自创,点斫勾砍、马牙、雨点、豆瓣、小斧劈等,浓淡皴擦,淡墨晕染,画面用墨浓黑深沉,有北宋“黝墨如椎碑”的特色,使整体山色和谐统一,无一冗笔。树干阴面中锋钩鳞,针叶细笔,枝柯交叉得生动之势,打破深浓压抑之感,飞流线勾,用笔灵活,破前人惯用之法“鱼鳞纹”式。李氏不写残山剩水、老树昏鸦之景,振笔豪迈,堂堂正正是李晞古之特色,使鉴者喜悦无限。

  李唐以前的山水画,构图多取全景,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皆为大图阔幅之作,为典型的北宋画风,李唐画笔则是由北宋向南宋画风演变过渡时期起着奠基作用。其构图多取近景,集中地刻画自然景色中的某一主要特征,强调画家对这一景色的突发感悟,与《万壑松风图》相略近似的还有一帧《江山水景图》,绢本,纵有47厘米,横186.7厘米,设色之作,无名款,卷后有明董其昌及程正揆跋记。定为李氏真迹,为清代宋荦旧藏,《石渠宝笈》著录,收藏印有“其永宝用,商丘宋荦审定真迹,纬萧草堂画记,又半印不尽详辨。清乾隆弘历诸玺及题诗。《清溪渔隐图》卷,是李氏晚年变法后的一帧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作品,从中可窥察到李唐晚年画风演变后的风貌,绢本横披,25.1厘米,横144.7厘米,款署“河阳李唐笔”。落墨于卷后树干间,在绢的上中段题有“李唐清溪渔隐”六字,上﹖“御书之宝”一玺,引首为王显之篆书“清溪渔隐”四大字,拖尾有宋人题跋,署“嘉熙丁酉孟冬旦书”。图为宋徽宗赵佶及项元汴、梁清标旧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收藏印有“绍兴(半印)甘氏家藏、和斋、丹阳开国、叶蕃、米氏家藏书画子子孙孙保用享,文彭收藏印三方,项元汴收藏印四十七方,梁清标收藏印六方,一印不尽详辨,清乾隆嘉庆诸玺及弘历题诗。全图写雨后景色,绿树浓荫,泥坡肥润,雨后山溪激流涌过板桥之状,仿佛写钱塘一带景色,村翁垂钓,憩于江苇浅滩之间,悠然哉自得其趣,点出画意“清溪渔隐”之主题。图中气氛清朗开敞,润笔长皴,创笔、墨、水三者交融于绢素上晕开的特殊意趣,生动地表现出雨后山石明净湿润的效果。润笔湿墨写树画坡脚及石块,银毫劲细如丝,写流水苇叶之妙,重笔点出人物板桥小舟屋宇,使画面笔意粗阔,流动劲细,挺而凝重,粗中有细,纵中求严,重中轻等诸多技法的巧妙安排。画面内容丰富,耐人寻味,弥珍久长。李唐不仅以山水画名世,人物画创作也脍炙人口,以技法精湛而著称,如《七贤过关图》见《真迹日录》,《夏禹治水图》见《梦园书画录》,《袁安卧雪图》见《南阳名画录》,《高士鼓琴图》《夜游图》见吴其贞《书画记》,《虎溪三笑图》见郁逢庆《读书画题跋记》与文嘉《严氏书画记》,李氏人物手卷,如《好送图》《香山九老图》《独钓图》《归庄图》等等。纵观李氏人物诸图其风格近承李伯时一路,“气味清古,景象萧瑟”,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个性,用手中笔墨表述了他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正义感。《晋文公复国图》《采薇图》最为代表。李唐在山水人物以外,“尤工画牛”。其法衣钵戴嵩,吴其贞《书画记》对李氏《牧牛图》有所描述:“树下有水牛欲右行,而牧童欲左转,两努力相持,使观者亦向费力”。可见其传神妙处。无怪乎赵子昂在评李氏艺术云:“自南渡以来,未有能及者”。

  李唐作为一名承上启下的画家,他的艺术造诣并非及身而止,而是给后来者积蓄了无穷的滋养,史载诸多名耀古今的大画家,如张敦礼、刘松年、萧明、马远、夏圭以及明代的戴进、吴伟、周臣、唐六如等无不直接或间接李氏而成蹊径,成为画史一代的风云人物,李唐是一位善于创造的画家,宋荦说:《长夏江寺图》凡三卷,其中一卷以“泥金点苔,尤为奇创”,李氏吸取五代荆浩,石能四面峻厚雄伟,得森然之势,树得关仝草木华滋,水墨交融淡彩披拂参董源。晚年多取范宽,皴法雄浑老硬,山顶多作密树,以体现北方山岳浑厚峻严之姿。章法回溪断崖,烟云吞吐近似郭熙,江南之景又能别开生面,可谓“思随时变,法随地移,心性外化”。元四家之一吴镇誉:“体格俱备”。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

  此四景图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图中所描绘南宋京都临安,西子湖畔清秀幽雅的风景和宫殿庄园等精丽的建筑物。第一幅晚春日暮之景,长堤尽处的庄园掩映在争妍的桃李之中,双扉紧闭,堤上有“僮仆”骑马担榼,好像跟着主人倦游归来的样子,第二幅夏景,写榆柳成荫,前庭开阔,水榭建于荷塘之中,主人静坐堂中纳凉,旁边小童侍立,第三幅秋景,整洁而错落有致的书堂静静地笼罩在深秋的暗色里,老树经霜后,红黄色浓交映生辉,书斋寂静,一人独坐其中,第四幅冬景,白雪皑皑,乔松参天,下荫深院,中堂一女子开帘探望,小桥上有人骑驴撑伞踏雪而去,四段均无印款。四幅画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不同的情调,第一段暮色花发,幽静的庄园,交错的树丛、湖石,淡淡的远山无不浸润在春风之中,使人神往,夏景荷塘,凉气浸润,浓荫蔽日,远山浮动,似有山风吹来,给人的感觉不是暑气逼人,而是凉风扑面。秋景的明朗和冬景的暗淡,描写得最为恰当,秋天常被诗人描写成凄恻悲然的季节。而刘松年则是以赞美的情绪来描写的,书斋和远山形成几条平稳的水平线,增加了画面的寂静感,而闪烁着红、黄树叶则要打破这种寂静感,二者对比,增加了画面的活力和情趣,冬景一段中,松树的墨色和雪的白色相映成趣,使苍茫的湖水,暗淡低垂的天空,寂静的雪山无悲凉之意,反添一种浓浓的暖日,骑驴过桥的人点缀更使画面有一种诗意,四段图画的不同情调组成了一个和谐的韵律,使人在观赏之中感到不同的意境之美。

  刘松年的艺术风格在其“心性”滋养外化笔墨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四图尤甚,既有李思训体系的青绿画法,也有继承董、巨“淡墨轻岚”的水墨画法,笔法方折灵动,学李唐更为秀润精细,和马远、夏圭的画法不同,屋宇亭榭的景物,用笔工而不板,严紧之中,长短、疏密的对比和墨色的结合,获得别致的风韵,树叶多双勾法,不同的树木用不同的勾法,山石作斧劈皴,下笔均直,以坚挺的短条工线加以皴擦,多转折并露出角,表现出山石嶙峋的外形,山石的外形多为曲线,形态如云,用隐约迷离的淡墨使其苍茫飘逸,圆润秀媚,构图的基本特征是注意对比,如“黑白、疏密、动静、虚实等多种手法在四图运用,表现出刘松年匠心所在。

  四图山水,虽无作者签名和印款,但与故宫博物院李氏画作相比,可以鉴为一人之笔。

作者:张继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