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砚池滳音(五十七)

  记:

  过眼烟云一一董其昌卷

  后记

  一册书稿著成,其中甘苦,犹令追憶,不能忘怀。予此册文字多为留心董氏书翰画迹而成,心齋独思与之畅游所得,故常与董香光、莫云卿、陈眉公、顾正谊、赵文度、沈士充、吴振及董氏门下客梦境赏画,求证真赝。一时心得亦邀友人论之。

  此册文字,书斋秉燭,花前月下,舟旅飞行,客舍小住著小稿,考、论、评、鉴矣。

乙未夏月扵广西客次客舍西泠问话后记

  「西冷问话」书稿在友人陆虹女史做出大量工作后,终于完稿。问话实则是记录了我三十年来的问学之路,文字中的思考,是我对传统文化的点滳感受,谈不上学术与思想,是回顾或者说再一次从温沐雨楼中的无限喜悦。

  三十年来先师杨仁恺先生对我的教导及先师母刘文秀先生之关爱,是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永恒记憶,先生风范人生、爱国之情怀、学术思想、艺术境界,是举世公认的,也是我永远学习和追求的,惟努力业事才不负先生之恩德。岁初书稿完成之际惊悉家师母驾鹤丨西行,道山寻吾师,悲从中来,追憶昔日师门种种往事,感慨万千,人生苦短,泪眼湿巾,生命中再拜晤先生奉一杯清茶呈一纸书稿已成梦中事了,其不痛哉!

  除夕之夜祭先祖、先师、先师母,含泪追思:"万里乡关一梦中,蜀音未改道山归。银花火树除夕夜,每忆先生亮节风,沐雨楼中传真谛,我亦伤怀未著青。欲使心斋求静处,登高望远大江东"。以无限感恩之怀未报先师、先师母恩谊之万一。

  以一段文字诚谢刘栋慧先生及为书稿刊墨成册付出辛劳之诸友人。

张继刚扵加拿大多伦多客次

  过眼烟云一一龚贤卷

  后记

  予拙册完稿,集中废时二十日余,而整理考订又非经年可以事毕,回顾旧日所鉴龚氏书画思之久矣。故予诗、文、书、画、考皆为鉴学用,反之养予诸事艺格,故不忘古贤笔墨,乐在其中,畅怀也!

  过目书画,大都目鉴比较分析考订而后定论,非一时之急,予诸篇文字于鉴定中以学术之思考而完成,其中苦乐,非道中人所能感受之一二。故予悦平生事无所求,陶醉其中,有如“彭泽赏菊”矣。

乙未七月于沐芦草堂灯下

  畅画论集

  后记

  予于法书绘事临习目鉴之刻,常问道于古圣,问学于时贤,问己而思之。故常有短笺小纸记予三问之事发为己论,此有助于积学。论则是对事物之感受,研究其表里之一切而后言之。故前人三言二语,亦有溢矣。

  是冊文字乃予在临书绘事鉴赏中对文艺之思,古贤之作心有灵穉之悟及学理之判,积碎言而成行,工刋墨搞,或有益耳。

乙未秋于广西客次

  鉴跋集

  后记

  予与书画鉴学,得于先师扬仁恺先生之指导,又承时贤恩谊,作了些学术基础之事,因此对历代法书名迹犹存心喜,久视而不能忘怀,从中感受古人情怀与精神世界。进而对艺术家心性研究成为学理,拓宽传统书画鉴定,目鉴比较分析考证与心性研究为一体。乐与古人映心之刻感受作者与作品之间永恒之生命气息及生命能量之存在,这种能量化成有生命痕迹之笔墨,承载作者心性所释放出属于自己独有之艺术形式生命与境界。因此对艺术家心性研究是鉴定中科学之方法。故予以学理待之耳。

  鉴跋文字是予所观书画之记录,艺苑留痕之史矣。

  云歌词

  后记

  吾与词之悦,原于诗,诗之乐,原于先祖对予少年之启蒙,初始知之而未甚之。后逰学于沐雨楼,请教问学,家师荐访吴门钱仲联公,予苏州小住,养心苞发。亦请教罗继祖、启元白,冯其庸、于植元诸先生,获益良多,时有拙笔短笺恭和于前辈有道。予所用之文字无藻丽之美,以寻常字应之,所求者,养心、养意、养境、养道八字,造可居可逰可忘怀永恒之精神世界。故乐此不疲耳!

  予与鉴学丹青书作之余,裁云为纸,揺松惊雷,听溪风雨,士志情怀,以此为之。久而陈纸旧墨积叠成册,刊之。

乙未秋于云庐

  后记

  此册集多篇序、记刊墨,无藻丽之词,平述诸著之论,读之随文思而抓笔于案台,燭火灯下,记予拜读诸家文章之妙境,随文生意,数行成篇,然未尽诸著之内涵,虽一笔带之,实非富学而才疏又心中无物所致。故集篇刊墨,唯忆旧事之谊耳。

乙未秋月于雲庐

  畅画论

  吾国历史,久远而灿烂,越五千年日月同辉,绘事一科,百代光芒,照耀天地,承华夏文明发古馨之香,定审美之格,俗雅之事也。

  夫画道者,吾辈不修,亦为醜也。(定稿)

  为画之道,缘起性空。

  凡画者,生于人心。造天地大化,风晴雨露,四季晨昏,悦目养心,

  《易》曰:“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余所求者,逸趣心生,涉世造艺何乎造化亦可。

  《易》曰:“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予所求者,养逸趣于心中,涉世艺事合乎于道亦可。

  《易辞》曰:“君子当进德修业”。造艺涉世当从此八字中来。学画在先贤今人不成功之处研习,此能越前规开蹊径矣。

  《易辞》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书画能入神,则用大矣。为画者,思想之示也。故思考而技变,技之美,达道也。

  “知希为贵”,老子此语意犹深矣。宋玉“曲高和寡”,亦为画家名作立一学说,明人恽香山题画有云:“画须令寻常人痛骂,方是好画”。

  孟子云:“吾善养浩然之气,是气也塞乎天地间”,画家当养浩然之气,胸怀天地,则笔无碍,意趣生矣。

  六朝绘事,崇尚内美,法度森严而不言法在,求得万物人事和谐,真画境矣。

  钟子期听伯牙弹琴如闻“高山流水”,孔子听琴如见“文王”反而言之,前人论画,称之“无声诗”,并非虚言,绘事在“悟”字中参。

  绘事,予未画之前胸中无一山一壑,一江一水。画毕亦不留残山剩水,所谓画者,情至生发笔下江山现,化境如庄周小梦矣。

  春雨润山,秋风裂土,笔墨之妙,在疏密中求之,所谓:“密不容针,疏能行舟”。又能“密中求疏,疏中有密,不犯不离,才不负笔墨之道矣”。

  绘画在生熟之间恰好,柔、嫩、滑、细、涂、饰无拙、涩笔法,为恶,秀美甜俗之作,无浑厚华滋,味寡不能传世矣。

  画须在生熟之间,不至落于甜俗,可观矣。

  画有“静气”方入妙格,“含和”生瑞象,此不易得也。

  绘事之学,先从一家入门,后参诸家技法,读书养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矩于环中,超以象外。入天人之境,于不经意中得其趣味,大家手笔矣。

  静则寿,心远则地偏,居闹市之中淡如菊者,可缘于书画治学之道。绘事一科,图卷妙迹,近睹气息渊雅笔墨劲健,色不淫于笔,墨不脏于图,远观则气象堂堂,有山川江海之势,于画外有无限物情。画家真本领也。

  绘事妙旨,心洁如玉,得写生妙谛,神游象外,矩于环中,山峦丘壑,百卉生香,此为真画也。

  一卷图画,无笔处有笔,空灵耳。画笔须会藏,藏生意境,意境则生联想也。

  画家求诗书画印四美,这是对画家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如清人袁枚所言:“其人先天无诗,吟不如不吟”。

  设色佳者,当会使残破复色,色可淡不可灰,灰者无神,可重不可轻,轻者无生气。可薄不可厚,厚者腻而无韵,无韵则死画也。

  得禄不如得性,归朝不如归山,听鸟语可解忧,饮山涧腹内清净,小睡绿荫浓浓,冷时撩云当被子。这是画家必须有的境界。

  画求靓丽者,非大家象也。求内美,乃中国画学之大道矣。

  画家创作,当顾全局,要创造全局之势,精气神融为一卷,浑厚华滋,趣味敦厚,佳作也。

  修仁义之怀,养无垢之心乃画家一生之追求,不可废。

  用笔之道,万法归一,一法归自然。

  书画一卷内藏玄机,笔情墨趣,人格为艺格,人格高则艺格高,人格劣则艺格俗矣。

  诗歌、舞蹈、音乐、绘画,养神韵于内,成形质于外,动与静合,气象万千,书画之道在此求之。

  用笔之道,非盲目之冲动,是思想情感之交融,意发于心,笔墨创造形式,意境来源于学识。

  夺天工,指形态逼真,过之则无艺术性,求大拙若巧,非纤娇之美,故大匠不失“天工”之趣。真艺术“物朴气华”,气息雅正。

  学画“取法乎上,求师为贤”。

  学画应在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间摹习,根基固后,方能探古人之幽,布阵之妙,切勿为“古贤之奴”。

  画家天赋与学识并修,乃绘事之要旨。

  宇宙间万物一体,识者业可进,庄子齐物论篇有“我与天地并生,万物与我齐一”之句,即是此理。

  花有仰抑,叶有向背,技有伸屈,山有脉而起伏,水有流而曲折,一切与人体脉络相合,生生不息,画家当识矣。

  “无声胜有声”,“无笔墨处有笔墨”。在“无”字上下工夫,自有境界。

  笔墨求简外有无限物情,写胸中逸气,此为高格。为简而简,不足论矣。

  上乘之品,飘逸沉雄,疏散稳健。

  禅家:“初看山,山只是山,后看山,山非山,如今看山,山仍然是山,作画三种境界,就物形而有形,画也。超其形而求神,妙也。忘形得逸,境界也。徐青藤《骑驴图》,有境界,驴子造型无一笔准确,然由神入妙入逸,不似而似,谓之神似,高格也。

  作品生动,画家应悟得四季晨昏风晴雨露之变,方有情态生。

  画家应心游无际,目极八荒,成竹在胸,意在笔先。

  工笔意笔成一图进,但求和谐即可。

  师自然,须识天趣,不可搬抄自然。笔法活用,师造化,师先贤,两者勿少。

  画家应重视鉴学,读画在形神逸趣之间,此学习之要旨。

  画家应与万物拥抱,切不可久居书斋,久居之,其意必穷,其味必劣,其形必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内外营造,成绘事矣。

  构图乃绘画之大事,以小章法做大画,使大者不繁,大章法作小图,使小者不空。

  构图当学借景,荒乱石中,几枝野草,数朵春花,可做粉本,借他山之石入我图中。

  布局之法,百变归一,求”险中平衡以势导之“乃大将风度。

  线条灵动,有节奏、韵律感为美。

  画须打破空间,咫尺有天涯之遥,写六和之中八荒之内,有无限意境,谓之真画也。

  运笔当有节奏,万变而不失于法,”平中见奇、奇中求险、险中求生“,变化统一,方为妙品杰作矣。

  学画笔墨不必死于仿古,默契即可。

  布局取势,动与静合,意境深邃,”天趣“为功夫所致。

  笔奇,非奇也,于无意中有妙处,真奇也。万法归于”自然“。笔之道,须有无之间。贤论笔”多一笔则多,少一笔则少“,此绘事妙旨,雪个僧,入意苍凉,疏而不疏,密而大密,又密处藏疏,疏中见密,恰到好处。

  作画施水无须太清,用笔不可太整,清者无韵,整者无画。

  墨分”五色“,笔为骨,墨为肉,水为血,笔决定墨晕,施水决定韵致。

  读画鉴其精髓,如九方皋相马,观骨里神机。

  骨强气静,沉雄飘逸,是画家一生追求。

  “气”为宇宙万物生息之气,画家当养之,方能使于笔墨,成于形质,物我合一,臻于化境,大家风范。

  “趣”源于生活,熟于笔墨,窥万物而得意忘形,在生熟之间,动与静合,疏密变化,物我相融,逸趣生矣。

  “简”简练孤洁,笔墨简而意足神驰。

  “静”气息宁静而生动,画家大旨。

  面目,已之风格,非凭空来,是生活与艺术实践中逐步发展而来,是心源与万物交融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是人格与学识真实自然的流露,于不知不觉中形成的。

  秀美易,古拙难,大拙若巧,大朴见逸,非积学深厚者,不能臻此化境。

  设色强烈而不滞腻,在六朝碑版秦砖汉瓦中寻源求真,识者寡矣。

  艺事容不得名利之心,应取精用宏,积学为用。

  “心正诚意”,养德之基石,生息之本源,涉世之要诀,做人如此,治学艺事亦当如此。

  技法完美,造型准确,气韵生动,是对画家的基本要求。

  吾国绘事以山水为大宗,写山者欲得山川之真境,势于天地生于毫端而养于心。才可造化,图可传矣。故得图应从血液中来。

  吾国绘事人物以魏晋为始,顾陆张曹各具妙姿,法不由人,肇基而辉煌,誉百百代楷模。晋人高古,唐装华丽,宋法淸逸,元气息弥漫,明迫南体,晚有崔子忠陈老蓮造弥虚境,不可论深。清人多市井,佳者少。民国以来亦未见真境,大千虽承古法,成艳丽一格,然有心仪雍容之貌,实不易矣。

  顾长康春蚕吐丝,气静神合,承儒学中庸之精髓,参道法自然之境,敷色淡雅,铁线柔丝,古今绝响。

  韩文公诗:“盘踞弯弓惜不发”,弓而不发正是“放”也。

  北派金碧重外美,今人不识亦不擅此法,叹为憾事。予近年来观赵松雪《春山新霁图》卷,细察李将军一派,略得其法,研习敷色,参南宗画意从中体会趣味,常有妙处。

  张爱宾有:“不了而了,了而不了”之句。齐白石:“似以不似之间”。此千年来艺事之密要也。

  北苑、巨然,浑厚华兹,梦里全是江南真山水,故能从王维、李思训、吴道玄处筑基石,在造化中参成自家面貌,影响后世,画坛宗师也。

  北苑意境,无薄弱气,浑厚之美,乃吾民族之气象也。

  北宋人画山水,积数十遍而成,虽森严壁垒而不刻板,元人诸家亦从荆浩、关仝、北苑、巨然中来,今习画者须研究。

  李营丘寒林之景,天气季变,萧寒入眼,入骨也。其技,其道矣。

  范中立所作之图,峰峦浑厚,笔墨雄奇,人观之如行山阴道中,虽盛暑中,凛凛然使人急欲挟纩也。范氏雪景寒林为其独造,面貌自成,影响深远矣。

  许道宁卖药赠画,其作师承李成,晚年笔法简快,峰峦树木,峭拨劲硬,成一家之貌。誉李范后一人矣。

  郭河阳承李成,创云卷皴,蟹爪枝。郭氏将山北画创作表现出真实细腻微妙,并极富情感于意境中,得以化蝶矣。

  燕文贵擅山水人物,山水不囿于古人,景物多变,以全景为之,山石用小斧劈皴,笔法尖劲峭立,楼阁工整精细,为燕又特点矣。

  王晋卿上承李营丘郭熙之法,多画烟江远壑,晴岚绝涧,寒林幽谷之景。传世作品《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图》,面貌自成。苏轼反复吟咏并卷尾唱和跋题矣。

  米南宫创米家山,其功大矣。

作者:张继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