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精神家园的探寻者

  感悟孟宪琪先生的绘画总要被他的人本精神所打动。一方面基于心底久远的记忆,另一方面自己残留的思维理念总被摇曳。作品关爱现实社会热爱生命的人本精神和浓烈情怀令人感动不已。他的画完全没有时下许多画家的媚俗造作味道和商业气息,而是一幅幅浑厚天穹下的万民生'氩图。面对中国绘画界的现状,他没有流俗媚骨的创作,而是选择了“面向生活,深入写生”的道路。他攀登三山五岳,泛舟长江大河,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契机。深入写生锻炼画家的概括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而发现了“真美”和“至美”的双重关系,为自己的绘画创作采撷了不竭的创作源泉。浏览他的作品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以深J清的笔墨创造性地描绘了陕、鄂、豫、滇等地的圣境天象和风土人情,显示了他深厚的艺术禀赋和驾驭中国画艺术语言的不凡功力。

  面对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不少人困惑、观望。孟宪琪先生理性地采取了“中西结合、取长补短”的方法。坚信徐悲鸿先生提出的“古法之佳者守之,不佳者改之,未是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教义,既不沉溺于传统的固有形式,也不照搬西方的艺术语言图解中国人的文化精神,而是正确认识国外的美学观念和创作内核精髓。汲取现代艺术中的合理因素去充实完善自己,使自己的作品随着时代而进步发展。

  国外有哲人表达过这样的思想:人类依靠自身思维来抚慰其生命的本质情感和精神需要。一切宗教的、哲学的、文学的、艺术的认识和创造归究到底表现在给生命以抚慰和歌唱。试想人类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艺术品无一不与人本身生命的价值信仰、灵魂的皈依亦或是精神的升华有着血脉式的联系。原始壁画,中世纪宗教神学下的建筑装饰艺术,文艺复兴时期高涨着人文主义气'急的世俗性艺术及之后带有炫耀与享乐主义色彩的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派、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美术思潮与艺术风格的嬗变与整个时代变动下的人类精神信仰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在每个时代尽管出现了艺术风格的转变和流派的纷争,但其本质上无疑都继承了人类精神的价值寄托和对生命的希冀与关爱。

  而处于大洋彼岸的中国文化其精神本质更能说明这一问题。中国文化思想精髓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既是人类对自然界本身的认识,也是人们对生命与艺术关系的最为根本的态度。中国绘画理论中的:“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等艺术观念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关系。而农耕文化下诞生的农耕艺术更是其综合思维框架下的产物,创作思维中的至高境界“意境”则无疑成为所有艺术家追求的颠峰极致。作为艺术家只有在自然本真和其艺术创作中找到某种与自己心态上的感应点才会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在纵横涂抹中自然喷发出深藏于心灵深处的积淀情愫。在孟宪琪先生的作品中,笔墨体现了传统的人文精神,构图、造型和色彩则丰富了传统的内涵。他的许多画面结构吸收了现代构成因素。从飞机俯瞰的角度落笔,寻求纵向空间的线条美和表达独特视角的效果,技法别致,空旷悠远,丰富了传统构图模式,达到意境深邃的艺术效果。他在造型中追求写实风格与写意相结合,重视笔墨的技艺、线染的功力和水墨技巧的灵活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作品新鲜感,表现出色与墨、实与虚、明与暗等多种关系的有机结合,使画面总是鲜活亮丽丰满起来,增加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这一切使他的绘画语言如山水、花草,鸟虫等自然物象都有了言语的机会。但我以为始终贯穿他作品中的主要命脉是他的“精神还乡”情结。按孟宪琪先生的说法,最终的目的依然是从对自然的关切中来追求自身精神家园与生命的本来意义,在他的作品中乡愁导致的是难以言表的复杂的情感和美好向往,是永恒的银色之梦的萦绕。他正是以自己的艺术观念把这种思维境界推向极致的。

                              

       太行深处 2006年作   太行山石板岩写生 2006年作    不入太行深怎知风景奇2006年作

  人本主义绘画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并把人放在最重要位置上的绘画思维方式。孟宪琪就是用这种语言来表达“精神还乡”的情结,作品的氛围令人感受到丝丝怀旧的苍凉和对精致文化传统的眷恋。由此,他的山水画、人物风情画以深沉、清丽、婉约、舒畅的格调给我们一种中国本土精神文化语境下的崭新体验,他本人以自己犀利的思想和独特的绘画语言成为新人文环境的清洁者和浪漫精神家园的虔诚探寻者。

  “精神还乡”的命题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其意义是将“自然山水”置于阝人文山水”的层面上,从中探寻中国千百年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在此基点上画家选择了最具典型意义的北方山水和陕北风土人情作为他的精神指向,山川、河流、村庄在他的笔下都有了很深的象征意味和情感寄托,在此特殊的前提下组织为己所用的“绘画情节”以强调其中的主观精神作用,并在大的布势中对意象的空间和时间进行了形式的处理,如笔墨线条的处理,墨色深浅的对比乃至图式中的几何、平面的构成等,使其节奏、韵律浑然天成,营造出颇具沧桑感的画面效果时,还让人感悟到了生命与自然同存共融中的精神意味和文化内涵。所以,在那些错落有致的空

 

2006年作

  间与纵横交叉的线条分割中我们得以找到久违了的心灵源头的呼吸声,因为那些单独、平朴、简洁的农家小院、远山近岗、林木、花簇都留有自然界最初的本意和清新的芳香,更透露出久违的华夏文明迷乱的踪迹和依稀的余音,这其中为精神家园的开垦留下了无限伸展的弹性空间。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孟宪琪先生的水墨画在审美思维和文化追求的双重内涵上完成了自我的“精神还乡”,其精神内涵超脱了田园牧歌式的文化层面,农耕文化产生的艺术感知点在深层次上把人的精神空间对象化了。他曾记得行为艺术大师博伊于斯关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一句名言:“人类是寄生在绿色植物中的破坏性动物。”我们人类只有控制自己不断升起的欲望,才能最终保护人类自己。中国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的艺术良知在他的内心总是汹涌澎湃。他十余年前的作品如《我回来了》、《风雨牧羊归》、《春风何时渡玉门》等数十幅都是他感恩与期盼心绪的真实写照。在这里画家以广博的学识和艺术家的激情用饱蘸的笔墨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人类曾经共有的精神情怀,让灵性之光普照着天地间的万物众生。可以肯定地讲他的内心始终保持着探究文化底蕴和心灵深沉思维的兴趣和形态,这缘于他多年艺术实践和绘画经验的升华,源于尘世而又超然摆脱了尘世的结果。因此,他的作品中不免出现少许的忧郁和孤独,同时衍生出原始的精神内核及生命意味的恒久远古状态的思绪来。

  此追求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核里无时不在,《庄子・知此游》中指出:“敬之而不喜,悔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大和者为然”,而“大和”者的特点即是天人合一,在审美情境上则为空明澄净和超越功利性的行为。而伴随这心境的冲动下亦有敏感的美感效应实现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只有心灵的“和”才能捕捉到对象的精神之美的“一”。沉迷于物我两无的意境中弥漫出理想主义的精神气'息。在创作实践中他清醒地认识到:对山水、人物等客观物象的神化应停留在与生命力原创力的结合上,把自己对生命的考证与自然空间的万象结构成宁静、真挚、默契、和谐的对问上。如其代表作《我回来了》看似普通牧民回村到家的一声大喊:“我回

  来了”的情节,却被他以画面的形式凝固了。既反映了西北高原民风淳朴的表面意象,又深邃地体现了万物生灵对温暖精神空间的强烈渴望。此情节既是自我生命在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体验,又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精神还乡”的演示。其他作品《风雨牧羊归》、《太行晌午》都是在追寻这种激情的理性之魂上喷发出的精神结晶体。进一步观察我还发现他在解析自然山水人文意义的同时,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下不免又有绵长的忧郁和冷静的思考。在苦思冥想中隐含着一种孤高和清傲的冷峻企盼。作品《春风何时渡玉门》、《羊年大雪图》等与社会属性的密切关系令人神殇不已,演绎了人间无数悲剧的苍凉及无奈。他给我们营造的气氛不是魏晋时文人隐逸遁迹山林的闲逸情绪,而是由山水风物交织在一起的对万物苍生命运见证和关注的情结。如此他的画面符号集合便承载了更深更广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和现实精神。

  对山水和风物做精神的拷问,作为一种还乡或凝望方式无疑是一种永恒的歌咏和吟唱。其价值是对文化和精神的进一步理解和探问,是使我们的精神永远凌驾于现实之上、心灵与意志达到自由之境的根本。正是在一次次的拷问中孟宪琪先生走出了物象表面象征意义的空洞追求,转而深化为纯洁的独语境况和理想化的精神空间,在万籁俱静的天地里他独自静静地守候和享用着精神家园的琼浆玉液……

苍天黄土厚 万古月依然 1991年作

 

晌午 1991年作

  艺术禀赋的形成多来源于遗传基因的潜质萌芽,孟宪琪先生艺术思维的细胞内核多缘于他作为中国大思想家孟子后裔的天然潜能,他从不愿意向人说这些,但孟氏家谱中确凿无疑地记载了他是中国的亚圣人孟轲的七十二代子孙的文字和事实。

  商品经济大潮中有人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从书斋画室走向市场投身于滚滚红尘之中。画家怎样选择生存方式?孟宪琪先生做出了自己的回答――“甘于寂寞”,在静寂中建造自己的精神乐园。于是,他不仅有一个蒸蒸日上的创业天地,还有了一个静观自得感悟自然的静谧乐园,在澄澈明净之中去展现人格的力量。他始终注意调整创作心态,内心平静使他能够从容地完成每一件作品。其作品始终凝聚着一种恬淡的沉静和情深意重的生命勇气,让欣赏者感受到山水的清音与大自然恒久的关爱从而摆脱尘世的纷扰走向心灵的涅檗。

  毫无疑问,孟宪琪先生是一位有个性、有悟性的人本主义画家。他的画不同于当下的媚俗和追俗之作,他有个人的情感和追求。每幅画面都是他对鲜活生命的呐喊和鼓呼,是对精神家园的追忆和守望。透过他的画,我们看到了一个心灵恬静、酷爱家园、关注现实、体验民生的精神家园探寻者的形象。他对精神境界与自然之美特有的表现力在作品中以诗化的语言传达出的令人心动的情绪化诗意氛围,加之作为现代人的胸襟和气魄,使他吸纳和提炼出了具有永恒魅力的精神绘画语言。因而,他的作品传达出的古拙、清新、简约、深沉、独语自白式的精神感慨和结构中以诗性为线索的情感。他的作品凝结点可概括为意境是氛围、诗心是

  焦点。引导和感染着我们像所有的理想主义者一样,虔诚地回忆和追逐那久违了的远古回音,呼唤精神家园的重新构建……

作者系《世界艺术》杂志社主编

作者:徐亮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