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 传统绘画学术研讨会【第二场】●
主持人 | 黄小峰
评议人 | 谷卿
主讲人 | 秦晓磊 廖媛雨 姜永帅 陆蓓容 赵琰哲
主持人:黄小峰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评议人:谷卿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
●
秦晓磊
图像、文字与实景:沈周《东庄图》再思
秦晓磊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内容提要:
作为吴宽家族产业的东庄,在李东阳所作《东庄记》、沈周所绘《东庄图》等文图的宣扬下,跻身于明中期苏州名园之列,被记录在《(正德)姑苏志》中。围绕东庄,吴宽家族营建的实景、文官们的歌咏文字、沈周绘制的图像间形成复杂交错的关系。讲演从梳理实景、文字、图像三者间关系入手,将《东庄图》置于吴宽塑造、传播故园东庄之文化意涵这一原初制作情境和观看情境中进行观察,重新思考《东庄图》图像意含的传达与构建,以及不同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
廖媛雨
沈周作品的图文叙事互动——以其夜境题材为例
廖媛雨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内容提要:
讲演借助跨媒介的叙事学理论讨沈周在诗画内容上的图文互动。沈周“撷取”诗文中与夜境叙事相关联的“物象”与“事象”,并将之转化为具有记录事件功能的叙事图像,引导观者感受其所见、所历、所感、所思,并体会不同的夜境。他的诗文绘画用与个人密切相关的主体化叙事方式进行呈现,使得其作品中与传统意象密切相关的类型化的图式、事件与意蕴有了极强的个性特征,和更为丰富、多样、生动的艺术特性,由此实现了艺术创生。
●
姜永帅
题跋与风格的互证:双胞本沈周《秋轩晤旧图》真伪考
姜永帅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内容提要:
上海博物馆藏沈周《秋轩晤旧图》轴与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文物博物馆所藏沈周《山水图》轴画面高度相似,是学界所谓的“双胞本”。拙文从题跋内容、书法风格、印记以及绘画面风格等方面对二者进行考辨,并认为“上博本”应为真迹,其上所题诗文也为《沈周诗集》的一首遗珠。“瑞典本”应为摹本,其年代下限不迟于1694年。
●
陆蓓容
吴门画派与《琵琶行》
陆蓓容 上海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内容提要:
讲演探讨吴门画派对《琵琶行》诗歌主题绘画的表现方式,分析其成因及艺术效果,并尝试说明诗意绘画的本质。白居易的原作是以“我”为叙述主体的,读者代入的也是“我”,也就是贬官之人的命运体验。但绘画无法呈现“我”,在处理诗歌主题故事时,必须把诗歌里的人物全部处理为“他”,而人称视角的转换,改变了观众与事件间的心理距离,改变了微小的情节,调整了故事本来的情感基调。
●
赵琰哲
阅读、纪游与绘画——以明代《桃源图》为中心
赵琰哲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研究员
内容提要:
明代中晚期特别在嘉靖、万历年间,《桃源图》题材画作曾在江南地区大量涌现,可谓盛行一时。《陶渊明集》在嘉靖、万历年间的广泛刊刻与传播,为江南文人提供了阅读《桃花源记》的便利条件,并直接影响到《桃源图》题材绘画的创作。在此基础上,画家在图绘《桃源图》时选择山洞、渔人、水泽田地等几个视觉要素给予重点表现,一方面取自《桃花源记》文本又有所发挥,另一方面与江南水乡特有的风物实景相一致,二者暗合于“桃花源”隐居避世的内涵。
作者:王丽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