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后来人,草书、白文印
在儒家浸润的两千余年中,中华文化深受其影响,儒家的为人处世判断标准,影响着人们对善与美的判断标准。孔子的思想是实用主义的,是面对现实问题,解决现实困难的学问。在仁与礼的核心贯串下,将日常面对的各种问题,在与弟子的日常交谈中娓娓道来,他个人的执着奋进也在言语间不经意流露出向上的追求。
无论是逝者如斯夫的感叹,还是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自信,都是对天地与人心的感召与追求,饱含儒家的入世心态与昂扬气概,与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正大气质互激相长。这种既符合人的本性追求,又符合统治需求的善与美的精神意识,自然得到全体社会的正面响应,不断发扬光大。
信的美、义的美、勇的美、阳刚的美、壮观的美,正大的美,都是思维道德判断的美,是思想精神认同与期待满足时产生的感性美体验。因此你要说它兼顾了感性与超感性、生命与道德的双重性质,也是没有错的,只是没有讲清楚它们是如何兼顾而并存的根源。
气,流动、鼓荡、沟通贯串、精神流溢、无所不在。在古人的认知当中,天地与人皆因气的呼吸吐纳,得以生养孕育,是道与灵性的载体,是化生万物的无。这一创造性认知,不仅为中华文艺精神带来了灵动与变幻,让静态的书法、绘画、建筑艺术呈现出动态美,还让艺术语言之外意境留白,成为中华艺术于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荀子: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将天人合一归于天地皆为人所用,其美自然是因为其合用,典型羊大为美的价值判断方式。
董仲舒: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进一步将天地拟人化、主观化,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天人同构思接大道,让中华艺术与审美无论在面对世间的人与事,还是在面对天地的景与物时,都能饱含情感与深思,比之其它文明的艺术更加多情又深远。
《高士咏·玄晏先生》
唐·吴筠
士安逾弱冠,落魄未修饰。
一朝因感激,志学忘寝食。
著书穷天人,辞聘守玄默。
薄葬信昭俭,可为将来则。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