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深圳湾公共艺术季”自2019年创办以来,每年举办,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这是我国较早采用“公共艺术季”这个名目且不间断连续举办的大型户外国际公共艺术展览项目,在深圳市南山区政府持续不断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质量和不断扩大影响力,如今的“深圳湾公共艺术季”不仅成为深圳市民每年期待并参与的文化节日,也成了深圳一张明亮的文化名片。由于众多国内外优秀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亮相、深圳湾独特而优越的展示空间和深圳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在我国日益增多甚至是遍地开花的公共艺术展览中,“深圳湾公共艺术季”起到了标杆作用并产生了示范效应。
2023年的“深圳湾公共艺术季”,由于国际著名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的顶流公共艺术作品《大黄鸭》的参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大黄鸭》一个月的展期内,共计吸引了八百多万游客和观众,网上关于“深圳大黄鸭”话题的参与量和浏览量超过了一亿人次。不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闻频道跨年直播节目对展览现场进行了直播,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环球网、光明网、搜狐网、中国经济网、深圳新闻网、雅昌艺术网和香港《文汇报》等众多知名媒体也对展览进行了报道。
前五届“深圳湾公共艺术季”的主题分别是“开放进行时”“智识城市”“深圳潮”“天行健”和“共生态”,这些主题既契合了深圳本土的文化精神,也呼应了当今世界的共同关切。“2024深圳湾公共艺术季”是这一展览项目的第六届,本届展览的主题是“自然活力”(The Vitality of Nature)。按照策展人的思路,这个展览不是要诠释珍爱自然、保护生态这样一种生态文明观念,而是要演绎天地乾坤大、造化本无穷这一贯穿人类文明史的总主题。具体而言,展览将从“自然与生命”“自然与神话”和“自然与科学”三个层面来演绎“自然活力”这一主题。
围绕展览主题和三个分主题,同时考虑到作品与展览场地的协调性和关联性,策展人邀请到[英]托尼·布朗(Tony Brown)、蔡志松、邓乐、郭显君、李承骏、李象群、刘明慧、邱启敬、申红飙、苏新平、吴达新、杨宏伟、禹飞和张树国等14位著名艺术家共14件大型户外装置和雕塑作品参展。为了进一步扩大“深圳湾公共艺术季”的社会影响力,加强民众与公共艺术作品的联系,本届展览有深圳人才公园和深圳大学粤海校区两个展区。
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展览,本策展人从“自然与生命”“自然与神话”和“自然与科学”三个分主题对整个展览及其作品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阐述。
一、 自然与生命
何谓自然?广义而言,自然是指自然界,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包括物质世界及物质宇宙。狭义而言,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生命。英文的Nature来自拉丁文Natura,意即“天地万物之道”(The Course of things, natural character)。尽管人类是自然之子,但人类、人类的活动和制造物通常不被当作自然现象。
在人类已知的宇宙中,只有地球存在生命。科学家认为地球形成于45亿年前,而地球上的生命大约起源于35亿年前。目前科学家们估计地球上生物种类的总数在700万到1500万之间。具体来说,动物种类约有150多万种,植物种类约有50多万种,微生物种类被记载的有20多万种。通过生态保护和调查研究,不断有新的物种被科学家们发现。阳光、温度、空气和水是所有生命存在的条件,而这些因素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地球生物一起共同构成一个运转有序的生态系统。亿万年来,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各个物种相互依存,生生不息。
从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拉斯科洞窟壁画和世界各地的史前岩画可知,动物是人类最早描绘的对象。实际上,动物题材一直伴随着人类艺术史的发展,直到今天。
“自然与生命”是本届深圳湾公共艺术季最重要的部分,策展人挑选了6件与这一分主题相契合的作品。在整个展览中,这一分主题的作品数量的占比最大,这些作品也最能体现总主题“自然活力”的含义。
云是人类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按照科学的定义,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或二者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云是水在空气中的一种存在形态,当云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并合并成较大的水滴,并且当水滴大到空气的浮力无法再托住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从空中降落下来成为雨。
蔡志松 《浮云》 大浮云610×183×190cm 中浮云310×145×136cm 小浮云(2件)125×70×60cm 玻璃钢烤漆 2011
早在2011年,蔡志松就创作了雕塑-装置作品《浮云》,并携该作品参加了当年的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出。按照蔡志松最初的设计,在云朵的内部安放有一块磁铁,而下面的平台也具有磁性,因为同性磁极相互排斥原理使得云朵能够浮在空中。漂浮的云朵内部还装有风铃和茶叶,当有风时,云朵会随风摆动,内部的风铃会响,茶香也随之飘散开来。但是由于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不允许展出漂浮的作品,蔡志松只好将浮云落到地面上,将小块浮云用横杆悬挂在电线杆上,视觉上呈现漂浮的效果。在后来的创作中,该系列融入了现代科技手段,呈现出各种面貌和样式。根据展览场地条件,该系列作品中云朵的多少和尺寸都各有不同,呈现的方式也不断变化,有悬挂的,也有落地的,还有放置在展台上的。无论如何,《浮云》已成为蔡志松的代表作之一。
这次在深圳人才公园展出的《浮云》由大、中、小4个云朵组成,其中大、中云朵各一个,小云朵两个,大中小云朵的尺寸分别是610×183×190厘米、310×145×136厘米和125×70×60厘米。受场地限制,4个白色的云朵被安置在绿色的草地上,白云与绿草相互衬托,也与天上的白云遥相呼应。“浮云”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类寄托思想感情的载体。唐代诗人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这件作品也表达了艺术家的人生观。
海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一种波动现象。通常情况下,海浪是由风产生的波动,其周期为0.5至25秒,波长为几十厘米到几百米,一般波高为几厘米到20米,在罕见的情况下波高可达30米以上。对于以海洋捕鱼和航海贸易为生的人来说,海浪是与他们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据2024年4月22日中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的海洋灾害以风暴潮和海浪灾害为主,伴随赤潮和绿潮等生态灾害。其中,中国近海发生4米及其以上海浪过程28次,5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2600万元,死亡失踪8人。
吴达新 《巨浪》 550×550x600cm 不锈钢 2019
吴达新的《巨浪》(550×550×600厘米)是一件高达6米的大型不锈钢雕塑,塑造的是惊涛拍岸、浪花激荡的瞬间状态;海浪翻卷的曲线具有不可遏制的动势,整个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吴达新曾留学日本,对日本著名浮世绘版画家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作品中的《神奈川冲浪里》印象深刻,这件雕塑作品在造型上多少受到了葛饰北斋那件版画的影响。对于吴达新来说,“巨浪”象征的是大海的浩瀚和强悍,表达的是他内心澎湃的激情。这件作品的创作还源于吴达新祖辈传承下来的对大海的特殊情愫,《巨浪》是他为他的爷爷——一位下南洋回不了家的老人——建造的纪念碑。《巨浪》不仅与本届深圳湾公共艺术的主题相契合,也与其展览场地深圳人才公园这座海滨的环境高度协调,想必会受到观众的喜爱。
马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种类之一,在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时代,马在狩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类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与人类的关系如此密切,马变成了最接近于人类的有灵性的动物。马也是最早进入人类艺术史的动物形象之一,包括阿尔塔米拉和拉斯科洞窟壁画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原始岩画中都刻画了大量马的形象,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无数以马为题材的佳作精品。
苏新平 《影子与马》 517x10x350cm 镀锌板 2024
苏新平出生并成长于内蒙古,马一直是他钟爱的创作题材之一。《影子与马》是苏新平的雕刻新作,与一般雕塑作品不一样的是,在这件作品的创作上,苏新平概括并提炼了马的造型元素,将版画中的印痕概念从二维平面移植到了三维空间。一红一黑、一实一虚两匹马在腹部相互穿透,形成重叠的空间关系;从不同侧面看去,二者又可以形成不同的形体组合,同时又嵌合为一个整体的形象。这两匹似乎象征了世界上所有生命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也诠释了宇宙间无处不在的对立统一法则。实际上,正如有正负两个磁极才能产生电流,阴阳、明暗、虚实、大小、强弱……等无处不在的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才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基本法则。
出生于辽宁沈阳的申红飙本是汉族人,自从22岁作为鲁迅美术学院三年级学生去内蒙古写生就爱上蒙古族人及其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不仅喜欢蒙古族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将草原上的人与动物作为自己全部的创作题材,以致人们将他当成了蒙古族人。他的雕塑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不管是蒙古壮汉,还是牛、马等动物形象,在他手里都变得滚圆健壮,充满活力。对于蒙古族人来说,马是人类之外最值得亲近的生命,与人类相伴而生、同甘共苦,已经达到休戚与共、灵犀相通的程度。在申红飙的雕塑作品中,马是被采用最多的题材。
申红飙 《彦茨噶哈》 390x200x280cm 2024
申红飙的参展作品《彦茨噶哈》(蒙古语意为“嘶鸣”)塑造的是内蒙古草原马王正在嘶鸣的形象,肩颈上分披的又厚又长的鬃毛显示了它的马王身份。作为首领,马王通过嘶鸣对马群传达威望和指令。作品吸收了汉魏时期雕刻夸张体量、强调张力的造型风格,讴歌了一马当先、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王精神。
黑脸琵鹭(拉丁学名Platalea Minor,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是鹈形目鹮科琵琶属动物,中型涉禽,羽毛白色,喙、眼部和脚均为黑色,因其扁平而长的喙与中国古乐器琵琶相似而得名,又名黑琵鹭或黑脸鹭。黑脸琵鹭在春季繁殖于朝鲜半岛北部,冬季飞到我国南方沿海地区越冬,深圳是其冬季重要栖息地之一。每年10月,当黑脸琵鹭纷纷飞抵深圳,深圳爱鸟族都会通报信息、兴奋莫名。由于人口激增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黑脸琵鹭的栖息地越来越少,数量日益减少,已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动物红色名录》,定为濒危保护等级,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刘明慧 李康文 《孵化》 高227cm 不锈钢着色 2024
在“深圳潮——2021第三届深圳湾公共艺术季”和“共生态——2023第五届深圳湾公共艺术季”就分别展出过刘明慧&李康文合作的以黑脸琵鹭为题材雕塑作品《时光》和《时光Ⅱ》,本届展览两位年轻艺术家再度合作推出“黑脸琵鹭系列”第三件作品《孵化》,算得上是这一与深圳本地自然文化密切相关的IP的延续。两位艺术家仍然以卡通化的手法将黑脸琵鹭塑造成活泼可爱的潮玩形象,并且赋予其诙谐幽默的人格特征。一个黑脸琵鹭妈妈刚刚孵化出四个幼鸟,妈妈张开双翅坐在地上,两只雏鸟张开小嘴依偎在妈妈的脚旁,在其身后还有两只刚出壳的雏鸟。人们仿佛能听见幼鸟啾啾的叫声。在两位艺术家看来,孵化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成长;对于深圳这座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年轻城市来说,孵化象征着创新、希望和梦想。
猎豹是食肉目猫科猎豹属哺乳动物,体态矫健,身姿敏捷。想到猎豹,人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快如闪电的奔跑速度。的确,猎豹是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动物,它的时速可以达到115公里。如果让人类短跑世界冠军与猎豹进行百米比赛的话,猎豹可以让这个世界冠军先跑60米,仍能后来居上,率先冲过终线。
在人类艺术史上,苏美尔人是最早在艺术中刻画猎豹的人,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开始在绘画中描绘逼真的猎豹形象。古往今来,艺术家们总是将猎豹当成速度的化身。
禹飞 《速度》 200x400cm 不锈钢丝焊接着色 2021
作为数字雕塑艺术家,禹飞一直穿梭在技术和艺术之间,运用科技的手段去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通过数字软件设计并制作完成的,这一创作手法大大拓展了他的艺术表达的广度。他的参展作品《速度》就是采用惠普公司开发的“标准模板库”(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简称STL)软件建模、用不锈钢丝焊接并涂漆的方式创作的作品,塑造的是一只奔跑的猎豹形象。他选取的是猎豹奔跑过程中收起四肢的瞬间,就像是弹簧压紧的状态,积蓄了巨大的爆发力。可以想见,猎豹的下一个动作就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展示其独特的“延展飞行”姿态。猎豹的力量、速度和优美在这一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 自然与神话
人类在世界上生存需要面临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这三重关系分别对应的是人的三种属性,即动物性、社会性和神性,所谓人性即上述三种属性的总和。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并不是同时产生,而是次第出现的,三者分别对应的是人类文明史的三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关系。事实上,人类正是在不断摆脱自身的动物性,并在与自然的长期较量中完成自身之进化的。更重要的是自然乃人类生命的源泉,人类生存的所有物质资料都来源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对立是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之美术所表现的中心主题。阿尔塔米拉洞窟和拉斯科洞窟等史前壁画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史前岩画,便是这一矛盾关系的形象化再现。
在远古时代,也就是人类文明的早期,世界各个民族都产生了神话,并创造了众多的神祇。神话源自于人类童年对自然力的恐惧,也就是说,人类是慑于大自然的威力而创造了神。为了实现对自然力的控制,人类需要借助于某种神秘的力量。意识到自身力量的有限,人类不仅对日月雷电山川等自然对象产生过敬畏之情,还对各种动物投注过崇拜的目光。神话对各民族的文学艺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人们可以从世界文学史上读到许多神话题材的作品,从世界美术史上看到大量神话形象。作为人类的文化基因之一,神话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它是各种动物的混合体。据宋代罗愿和元朝洪焱祖著《尔雅翼》之《释龙》篇记载: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相传龙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等。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在今天,龙被赋予了神圣、崇高、尊贵、吉祥和繁荣等积极寓意。
作为艺术形象,龙在中国艺术中源远流长。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中就出现了玉龙形象,而三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遗址中的陶片上也有龙的形象。战国时期的帛画中有龙的描绘,但形象较为简化。到了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上龙的形象变得较为完善和成熟,具有明显的角和爪等特征。三国两晋以来,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绘画中,以龙为题材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今天,龙的形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出现在各种文化活动中。龙的形象甚至在当代艺术和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李承骏《康龙》 高400cm 不锈钢着色 2024
李承骏的参展作品《康龙》是一件拟人化和卡通化的大型雕塑,塑造的是一个身披铠甲、昂首挺胸、阔步向前、既时尚又可爱的小龙形象。在它的身上还配有三个具有象征寓意的物件:手持长戈,象征勇气和力量;长戈顶部带有一只蟾蜍,象征财富和好运;腰缠宝葫芦,象征幸福、长寿和繁荣。传统文化题材与现代设计语言的结合,使得这件作品既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寓意,又具有当代潮流文化的审美趣味。2024年是中国农历龙年,《康龙》也是李承骏献给龙年的礼物。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代初期,包括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医疗、动物和植物等许多内容,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是一部上古时期的百科全书。自成书并流传于世之后,《山海经》便成为我国历代文学艺术家的灵感源泉和创作题材。
自2012年起,受《山海经》异兽录启发,邱启敬开始创作《山海经》动物系列雕塑作品。2021年10月17日,在北京金汤长城脚下的全新概念艺术文化聚落,邱启敬举办了《山海经》大型地景装置艺术展,展出了60件巨型神兽雕塑作品,观众第一次看到了如此众多的非现实的远古神奇动物形象。
邱启敬 《羬羊》(Qian Yang) 330x90x300cm 2021
邱启敬的参展作品《羬羊》(Qian Yang)是他的《山海经》动物系列雕塑之一。羬羊是《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野兽,生长于钱来山,它的形状像羊,却长着马的尾巴。据《山海经》称,它的油脂可以滋润干裂的皮肤。艺术家希望能够将《山海经》所记载的异兽进行立体式的还原,用雕塑形式呈现一个创世神话体系的当代文化样本,讲述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李象群 《大圣》 1250cm 玻璃钢着色 2024
今年8月20日,我国杭州游科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单机动作角色扮演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登陆PC和PS5平台。仅仅三天,该游戏全平台销量超过1000万套,打破了中国游戏历史记录。11月18日,据市场研究公司VG Insights发布的数据,该游戏在游戏平台Steam上的销量已突破 2200万份,收入超11亿美元。《黑神话:悟空》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吴承恩所著长篇小说《西游记》为背景,讲述在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之后,孙悟空因背弃佛门引发天庭对其惩罚的故事。在游戏中,玩家将扮演一位“天命人”,为了探寻昔日传说的真相,重新踏上一条充满危险与惊奇的西游之路。
李象群是一位有着扎实写实基本功同时具有当代观念的雕塑家。他总是将自己的艺术置于历史与现实的两级地带,其作品既有对历史文化的回望和反思,也有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和表达。或许是受《黑神话:悟空》游戏热的刺激,李象群专门为本届深圳湾公共艺术季创作了一件名为《大圣》的大型雕塑新作。不同于游戏形象,也不同于既有各类孙悟空艺术形象,他的《大圣》是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角色的独特演绎,以京戏武生亮相反手握棒的姿式显示了孙悟空的英雄气派。这件雕塑作品不仅仅是对孙悟空这一经典文学形象的再造,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艺术家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自然与科学
人们公认,科学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在征服自然的经验中认识到了规律的作用,并在混沌的自然现象中看到了宇宙秩序的表现形式。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2-507)把一切现象都归结为数学的法则,从而为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欧几里得被誉为“几何学之父”,他的《几何原本》至今仍然是世界各国中学生的必学知识。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是人类驾驭自然力量的方法。只有在科学产生之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亦即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才得到提升,人类才真正成了自然的主宰。因此,伟大的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5—406)宣告:“在自然界中即使再大的力量,也没有逾越过人的力量。”
古希腊开创的科学事业经由后世无数科学家的不断推进,至18世纪60年代终于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出现。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大变革,它不仅彻底改变了自然界的面貌,也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以及文化内涵,以致美国经济史家格里高利·克拉克(Gregory Clark)说:“人类历史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就是1800年前后的工业革命;世界只有‘工业革命前’和‘工业革命后’的分别;整个人类文明史只有工业革命这一件事值得研究,其他都是不太重要的细节。”
工业革命将世界带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工业生产方式给人类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而强大的物质基础又给科学研究和进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科学和财富的相互促进给世界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自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探索从宇宙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不断拓展,产生了数不胜数的研究成果。今天,一方面,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技术正在突飞猛进;另一方面,马斯克的星舰正在准备向火星航行,为人类开辟第二家园。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科技巨变、智能革命的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景无限广阔。
围绕本届深圳湾公共艺术季的总主题,策展人特意将“自然与科学”作为展览分主题之一,并挑选了几件符合这个分主题的作品。由于艺术家与科学家分属不同的专业,加之受条件限制,通过户外雕塑和装置方式很难将尖端科学题材转为视觉形象,因此这类公共艺术作品也难以与数字影像作品的视觉效果相提并论,策展人只是想通过这类作品提示人们关注“自然与科学”这一重要课题。
我们从哪里来?这是科学、神学和哲学探究的首要问题。神学告诉我们,上帝创造万物;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认为是生命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不断进化而来的;按照苏联学者奥巴林(A.I.Oparin)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化学进化学说”,生命是由无机物演化而来的。“天体撞击论”认为,由于小行星的撞击,带来了地球上没有的氨基酸,经漫长的演变而形成了地球最初的生命。
张树国 《卢卡》(LUCA) 170x230cm 树脂着色 2024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领导的一项基因研究成果宣称,找到了“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简称LUCA),LUCA是42亿年前已经存在的单细胞生命,并最终形成了三界生命,即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古细菌。张树国的参展作品《卢卡》正是取材于这一最新科学发现成果,他用雕塑形式塑造了这个既简单又复杂、既普通又特殊、既遥远又亲近的原始生命体,表达对这个作为生命源头的单体细胞的敬意,希望激发观众对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唤醒人们对自己和周围生命的敬畏之情。
1985年,英国化学家哈罗德·克罗托(Harold Kroto)和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斯莫利(Richard Smalley)等人发现了碳元素新型晶体形态“富勒烯”(Fullerene),也被称为“巴基球”(Buckyball)。“富勒烯”由60个碳原子组成,形成类似足球的32面体结构,因此也被称为“足球烯”。这种结构使得“富勒烯”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高导电性和记忆性。
托尼·布朗(Tony Brown) 《正反面》(Recto Verso) 直径400cm 2024
多年前,英国艺术家托尼·布朗就对细胞、病毒和碳分子等微观生命体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它们都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并且彼此密切相连,他还试图探究生命的微观世界与宇宙的宏观世界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视觉艺术家,他将科学的好奇心与艺术的表达结合起来,以细胞、病毒和分子为题材,通过电脑3D建模、然后由艺术品工厂制作实体物品手段,创作了一系列雕塑和装置作品。他的参展作品《正反面》(Recto Verso)就是取材于“巴基球”,将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放大成直径4米的庞然大物。在这里,“巴基球”既是分子结构,又是生物细胞,还是宇宙星球,是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合而为一的产物。Recto Verso是法语中的常用语,意为“正面和背面”或“双面”,本人将其译为“正反面”,这一概念既体现了布朗的二元性世界观,也反映了宇宙万物生物的构成及其运行法则。这件作品是专门为本届深圳湾公共艺术季制作的,其含义与展览主题高度契合。
邓乐 《一路风景·深圳湾》 60x60x600cmx7根 镜面不锈钢 马达 2021
邓乐是一位在架上雕塑和公共艺术两个领域都有突出成就的当代艺术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通过城市雕塑创作进入到公共艺术领域,是我国第一批公共艺术实践者之一。他的公共艺术注重作品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主张观众参与并与观众平等对话的价值观。
《一路风景》是邓乐近些年创作的与空间对话的系列作品,这是由不同数量旋转的三面棱柱体组成的机动装置作品,棱柱体由镜面不锈钢制作而成,所有柱体可以全方位地映照出周围环境的形象,而且每个柱体之间也可以相互反射,形成一个以展览场地与周围环境为场域的万花筒景观。这件作品可以建立与观众、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多重对话关系,而且可以随着展览场地的变换而相应改变作品的题目和对话的内容,不断增加和丰富作品的内涵。该系列作品曾先后在成都金府、大同、北京奥运村、南京秦淮河、武汉东湖、北海红树林和成都广汇美术馆等地展出过,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或者说就像是一个容器,该装置作品可以不断替换并容纳新的内容。这次展出的《一路风景·深圳湾》将是一次与面对该作品的观众,与深圳湾的蓝天、碧海和草地,以及与深圳最繁华的中心商务区(CBD)壮观的建筑群的热情对话,这将为该系列作品增添新的篇章。
作为一位优秀的版画家,杨宏伟以其在木口木刻方面的独特创新和突出成就受到艺术界的关注,除此之外,他将马赛克镶嵌画技术移植到版画创作,甚至直接用不同色彩的方形木块拼合成装置作品。这类作品近看就像是一个个色块组成的抽象绘画,远看或通过手机照相机取景器才能看清具体的形象。
杨宏伟 《所见非所见》(色彩图像) 800x480cm 液体装置 2024
杨宏伟 《所见非所见》(黑白图像) 800x480cm 液体装置 2024
杨宏伟参展的《所见非所见》是一件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现场制作完成的大型装置作品,他的工作团队用1500个直径21.4厘米、高22厘米的透明塑料桶,并用水和颜料调成7个色系几十种不同的颜色,在地面上组合成一幅8米×4.8米的巨幅彩色画面。肉眼看上去,这个拼图就是一幅彩色抽象画。如果用苹果手机相机看并拍出照片的话,呈现的是深圳大学5个体育强项——篮球、短跑、体操、高尔夫球和滑冰——的运动员形象;如果用苹果手机相机的黑白模式观看并拍出照片,画面上的人物形象消失,变成了“自立、自律、自强”三个单词,这是深圳大学的校训。这是一件取材于当地人文文化、具有在地性的作品,体现了深圳湾公共艺术季强调与地社会历史文化对话的一贯主张。
这件作品之所以肉眼所见与苹果手机相机彩色或黑白模式呈现的是三种不同的图像,归因于色彩的物理性能之一“灰度”与苹果手机相机数字成像的软件程序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苹果手机成像软件程序是依据色彩的“灰度”来呈现黑白图像的,这是苹果手机照相与普通光学相机和数码相机之间的差别。从创作原理上说,这件作品是手机照相技术的产物,不同手机的照相软件程序是不一样的,这件作品是基于苹果手机相机软件程序来设计创作的。该作品的完整呈现依赖观众的参与,而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必须借助苹果手机这个媒介,苹果手机成为这件作品生效不可缺少的因素。如今手机已经成为人们须臾不能离身的物品,变成了人类一个新的器官,人们甚至完全通过手机来观看世界、了解世界并建立社会关系。这件作品提醒人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肉眼看到的世界与手机看到的世界之间,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呢?
郭显君 《五行山水图》 120x50x50cmx10件 木 油彩 亚克力 2007
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人认定的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和宇宙的五种运动方式,又称“五行”,并由此建立了一套解释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论即“五行理论”。郭显君的参展作品《五行山水图》以东方哲学思想为核心,将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绎为两组10件浮雕山水形象,展现了世界万物既相互依存又彼此排斥的对立统一关系。
公共艺术是一个随着中国社会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暂新文化现象,开放、平等和包容不仅是公共艺术的特性,而且是公共艺术的初衷和目的。让艺术融入生活,让艺术走向大众,是公共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样式,而是一种艺术价值观。公共艺术是开放包容的,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算上本届,深圳湾公共艺术季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从第二届开始,这个项目就邀请国际艺术家参展。长期的坚持和积累,使得“深圳湾公共艺术季”变成了中国公共艺术领域的一个IP,也标志着深圳的公共艺术事业在中国的引领地位。这一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的,因为深圳的经济发展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公共艺术也是深圳人提升精神品格的自发要求。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的最佳证明,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时代中国人创造的世界奇迹。四十多年的时光,深圳造就了一代新人,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了深圳人的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我们希望并且相信,深圳人将继续在开放、包容和创新的观念引导下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自然活力——2024深圳湾公共艺术季”于2024年12月6日下午在深圳人才公园求贤阁举行开幕式。为了深化公共艺术的理论探讨,配合本届深圳湾公共艺术季,展览主办单位还于当日上午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南区致艺楼一楼报告厅举行了“创新视界——湾区公共艺术研讨会”,邀请何桂彦、冀少峰、马钦忠、王春辰、王端廷、杨卫和游江等7位专家将就公共艺术理论、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公共艺术现状和未来发展等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作者简介
王端廷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欧美同学会会员。2015第九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轮值主席。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四次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分别留学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研究院(1997—1998年)和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文学与哲学学院艺术史系(2002—2003年、2010年、2018年)。曾任《中国美术报》(1985—1989年)编辑记者,长期从事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研究和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工作,已出版译著专著20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