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对于收藏,瓷器与书画,在国内当属最大的两类收藏类目。也是水最深的两大类目。不仅今人仿古,古人亦仿古。老杨站在瓷器书画收藏的门口,久久徘徊,不敢深入。多年之前,有幸得到意见残器,让老陈激动万分。
红釉难烧,因为古瓷红釉以铜原料作为着色剂,而烧出红色釉,必须要用13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而且对于烧成的气氛要求很严。在明代早期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才正真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红釉的烧造技术就失传了。历经了400余年,到了清代康熙晚期,郞窑才又成功的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也就我们现在先看到的郞窑红。
鲜红这种釉,在古代一直是既名贵又难烧的。红色为贵色,古代的大红袍一般只有官居极品的贵人才能服用。一方面是自古以来的太阳崇拜,再者,红色在自然界非常少见,古代绘画染色所需的染料,一般多为朱砂这种名贵矿物。朱砂自身就属于宝石类,大块的朱砂非常罕见,用来画画,染色或油漆,则有朱门酒肉臭一说。古代的大红朱漆成本比普通大漆高得多,一般也不是普通人家可以享用的。
古代的红瓷文物,分为高温釉铜红和低温釉铁红两大类。高温铜红难烧,氧化铜的含量必须控制好比例,必须研磨得极细。烧成的温度很高,不比青花瓷器的有个比较宽的温度范围都可以烧成,红釉的温度范围在1300度正负20度之间,古代极难把握和控制。温度稍微高一点,红色就烧飞了。温度低了,红色就烧不出来,还有烧窑的气氛必须控制好,否则就发绿。
在古代没有精密仪器和高科技手段成分分析的时候,这些苛刻的条件极难于同时满足,所以自古就有千窑一宝红釉瓷的说法。清代发明了郎窑红瓷之后,景德镇又有,“想要穷烧郎红”的说法。在上世纪90年代景德镇引进煤气窑之前使用传统的镇窑烧红釉瓷,还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任务。所谓九秋风露越窑开,七死八活九翻身,对于红釉这种瓷来说是非常适合的。也就是说九月天高气爽,空气湿度和压力颇为舒适的时候这种红釉瓷才更容易烧成。
现代制作铜红釉,是把紫铜放在火上煅烧,刮取煅烧后的氧化铜粉末入釉,氧化铜的比例在铜红釉里含量只有百分之几,属于微量元素。氧化铜如果研磨不够细,则发色不鲜艳。很容易出现苔点绿这种瑕疵。最上等的铜红釉,是没有绿色苔点那种早期釉里红瓷器无法避免的瑕疵的。这也是为什么发明红釉代替釉里红的原因。
最近有很多藏品咨询我关于郎窑红瓷器的鉴定。因本身老陈我是一位业内资深古玩经纪人,专修考古专业。经常穿梭于各大拍卖行和博物馆,曾亲自策划过许多大型拍卖活动和博物馆主题展览研究。目前老陈任职于香港福羲国际拍卖行,负责于市场藏品征集一职若你手上有珍品瓷器困于出手,想找正规平台参加拍卖,有缘者可与老陈联络壹捌伍,伍玖贰叁,贰贰壹捌其它勿扰!由于本身对古玩的喜爱,老陈曾与业界多位教授实践探讨过郎窑红鉴定中的问题,特作此文,下面给大家分享几点自身常用的知识面,请认真阅读!
1:灯草边郎窑红釉的脱口":一般口沿及颈、肩部位釉层较薄,特别口沿地方釉层更薄,所以红色挂不住,再加上釉汁厚,釉流走了露出了白色底,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同时釉面呈玻璃光泽,有时有开片现象。
2:垂足郎窑红器身“垂足”,因为铜的胶体粒子比重大,比其它物质向下流动性大,所以红色下沉,红色有浅淡慢慢变深,愈往下部红色越浓艳,到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到瓶底甚至有带黑红之感。
3:二层台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严格控制在底足的边沿让其嘎然而止,不会出现粘釉的缺陷,因而有“郎不流”的说法。但是""郎不流""也不尽然,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
4:开片康熙郎红因烧制不计成本,釉水肥厚,在配料时,还配以玛瑙,因此,烧出的结果是表面具有极强的玻璃质感。高温烧制下,形成自然开片,开片不均匀,呈中至大开片。开片不明显,隐于釉层下,与高温铜结合完美。在40倍放大镜下,显示在有少量的气泡。
5:底足郎窑红底足内呈透明的米黄色或浅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底,也有少数为本色红釉底。注意郎窑红绝无白地,也无款识。这是因为装窑时要用垫饼垫底,将坯件和闸体分开,以免釉层流动时将闸体粘住使瓷器报废,因此圈足内壁被封住,使这个部位的烧成气氛和坯件上端不一样。所以圈足里面的釉不是明亮的红釉,而大多呈米黄色或浅绿等色。
由于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珍贵,物罕而价昂,因此后世仿造者比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几乎可以乱真。但仿品是无法摆脱它的时代特征的,与真品是不同的。其仿品特点如下:一是釉面多出现白色星点;二是上半部釉色与下半部釉色反差较大,不协调;三是胎质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过轻或过重;五是器型没有康熙时的典雅端庄;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艺不一样。只要细心观察对照,仿品和真品还是可以区分的。
若问笔者何处寻,细看文中第七段落!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