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谈书论道 || 邱振中:论草书

图片

邱振中


邱振中当代艺术家书法家诗人艺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馆展览审查委员会委员潘天寿研究会副主任宜春学院书法研究院院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水墨顾问于北京日内瓦奈良中国香港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教育奖艺术奖获第十届上海文学奖诗歌奖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神居何所》《书写与观照》《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与诗集状态





图片

邱振中 行书 南宋·范成大诗二首


图片

邱振中 草书 清·纳兰性德《鹧鸪天》


图片

邱振中 草书 唐·王昌龄《春宫曲》



图片

无言之美

图片


邱振中


中国书法有各种书体,但是草书无疑是最 为充分展现中国书法书写性的书体。
很多人认为《古诗四帖》不是张旭的作品,但有意思的是,所有擅长草书的书家都对这件作品赞赏不已。在他们心中,这件作品到底是不是张旭写的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作品已经成为狂草所取得成就的一个标志。
草书线条的流动性、连续性—也就是我们说的书写性,在这一类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书写中推移速度的变化、线条形状的变化和线条内部运动的变化结合在一起,令人目不暇接。这种自由,这种节奏变化范围的广阔,是其他书体不能相比的。
下面我从“线质”“运动”“空间”这三个方面说一说我对草书的认识。
“线质”指线条的“质地”“质感”,是书法线条最显著的特征,它包括线条的视觉特征以及它们带来的审美感觉。更细致地分析可以说到线条肌理、边廓形状的一切变化,以及对线条质地的复杂感受。
决定一件作品“线质”的主要是运动、力量以及“水墨”的运用。工具、材料无疑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们从属于作者的操运。 


图片

邱振中草书唐·杜牧《赠李秀才是上公孙子》

接下来我说一说“运动”


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些毛笔线条与钢笔线条、西方绘画中的线条—比如刚才看到的两位西方艺术家作品中的线条不同的地方:西方绘画中线条两侧的轮廓(我称之为“边廓”)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两条平行线,也就是说,线条的边廓、形状很少变化;而书法中的线条边廓变化非常丰富。在草书中,很多时候无法划分出一个个独立的点画,作品呈现出一条连绵不断的线,同时这条线边廓的变化十分丰富。这种边廓的变化是书写时复杂的动作导致的结果。这些运动反映在线条边廓和质感的变化上,但运动本身却隐藏在线条的边廓之内。为此,我们在思考有关问题的时候,提出了“内部运动”的概念。
我们用毛笔写字的时候,除了笔在平面上的推移,它在点画的内部还有复杂的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叫作毛笔书写时的“内部运动”。内部运动只是在用毛笔书写时才出现,硬笔书写时一般不存在内部运动。
由于每个人每一次书写都有微妙的差异,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积累,毛笔书写的内部运动积累了无数的形态。换句话说,永不重复的内部运动,导致了毛笔书写内部运动无与伦比的丰富性。
在研究内部运动的时候,可以取一个点画或者一段线,对它的边廓一毫米一毫米地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从这种线条轮廓的变化推测点画书写时的运动方式:怎么控制笔,自然地书写出这一边廓。至于如何通过边廓的变化分析线条的内部运动,我在《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有详细的讨论。
西方追求书写性的绘画中,线条的推移是明显的,其节奏的丰富性和表现力绝不亚于中国书法,但是它的内部运动无法与中国书法相比。1923年出版的康定斯基的《点、线、面》,是视觉艺术形式分析的开山之作,书中对视觉图形的构成元素—点、线、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但是整个著作里没有任何一处提到线条自身的变化和线条内部的运动。原因很简单,整个西方艺术史中,艺术家从来没有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他们为什么没有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有复杂的原因,但就现象而言,中国和西方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可以说,西方的线条仅仅是推移,而中国的线条是内部和外部运动叠加在一起的,所以它的变化更为丰富。中国书法是世界上变化最丰富的徒手线的集合,而在草书中,速度、节奏、质地变化域限的广阔,使它成为世界上一切徒手线中的极致。


图片

邱振中 草书 南宋·范成大 《落鸿》

我们再讲讲草书中空间的问题


在汉字使用中,只要不影响到内容的辨识,字的结构的处理是非常自由的。比如说“大”字,只要让我们看到“大”字的基本结构就可以了,至于一个笔画的长、短、正、斜,都没有关系。但是草书里把这种自由又提高了一个量级:如果按规定结构书写,由于省略、重叠等原因而无法识别时,仍然被承认、被接受。例如怀素《自叙帖》,是大家都熟悉的作品,如果没有释文,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把它通读。草书的简省,使得多一个弯、少一个穿插,便是不同的另一个字,但作者书写时根本不把草书规范放在心上,然而这并没有妨碍它成为一件杰作。在某种程度上,人们默认了艺术家对草法的偏离。这给人们使用草书带来了困难。特别是狂草,根本无法使用在实际生活中。
草书创作中人们处理大小、疏密等各种空间关系时具有完全的自由,不过限制仍然存在:人们对既有的典范结构的记忆。记忆典范结构是书法学习中不可逾越的一环,它成为绝大部分书法作者创作的基础和始终不会消失的隐形模式。这种模式使人们在草书的临摹与创作中遇到了困难。例如对狂草经典作品的临摹。书法史上几乎见不到一件令人满意的狂草临摹作品。因为狂草必须根据周围情势随机处理空间与结构,任一细节都是作者临机应变的产物,作者的自由、所受到的制约、瞬间感觉的应对,都融合在每一细节中,因此狂草的临摹绝不是空间和结构的复制,而只能是充分领悟原作背后的感觉并充分把握作者所使用的技巧后,在某种程度上的运用和发挥—这已经超越了所有对“临摹”一词的定义。简而言之,作者在草书中所被应许的自由,成为临摹者、后来者的陷阱,只有逃过这一关的人们,才可能真正进入草书的状态。


图片

邱振中 草书 唐·杜甫《登兖州城楼》

还可以说说草书的即兴性带来的一些特点


线条的即兴性,使它变成一个活的东西,它只是往前挺进,来不及回头省察,前途也难以预料,只有不顾一切地前行。“生长”成为描述它的唯一有效的词语。作品的空间也就在这种“生长”中不断涌出。
书法创作必须在一次性的挥运中作出每一空间都经得起反复推敲的作品,这是极为困难的事情,但这是一个值得努力的目标。

本文选自邱振中书法中的书写性与图形生成  ---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与当代艺术研究所同名讨论会主旨发言》刊载于《大学书法》2020年第二期


图片



来源:大学书法杂志

图片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转发仅为交流,其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图片

作者:言恭达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