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明代园林题材绘画中松竹图式的人文精神——以文徵明园林题材绘画为例

明代文人参与造园的风尚兴起,江南吴中苏州地区富庶的物质条件使城市宅院空前繁荣,提供园居生活享受的建筑比重大为增加,使许多山水庭院演变成为城市私人庭院。造园的需求增加,文人的山水理想在“咫尺山林”的庭院中得以体现,同时推动了文人园林题材绘画的创作,画家、造园家、园主之间彼此影响,形成了以围绕园林为中心的隐逸趣味,并富有超越世俗的人文精神。其中以文徵明的园林题材山水画最为代表。

BJa2HJecIQMYLauQcb2NwYO6DFvJaFVjCQtN7vaI.png

元 倪瓒 狮子林图 局部

园林绘画的肇端,学界公认是唐代王维所绘《辋川图》。两宋时代,则有大量的宫苑园林绘画存世。元明时期,文人画园林已经开始兴起。明洪武十八年(狮子林建于元至正二年),73 岁的倪瓒与赵原合作了《狮子林图》,这是一幅标准的文人园林绘画,画中丛竹掩映,松树罗列,假山奇石,围栏环绕,禅堂僧侣,相较倪瓒其他作品,此作写实意味浓厚。

6tBc6PvnDSDUPVQSipylsslBHZZ9vRGHxbQNkeff.jpg

明 沈周 《东庄册》选 南京博物院藏

明代沈周则为苏州吴宽绘制了《东庄图册》,原本全套有二十四开,后来佚失了三幅。全套以园林的景点为题,一页一景的方式展开,是沈周比较写实的作品,其中涉及建筑的第十四开折桂桥、第二十开续古堂、第二十一开拙修庵,均有竹子的描绘。

沈周之后,园林题材绘画开始逐渐兴盛。以文徵明为代表。

而文徵明在这一类作品中,多以表现文人生活的园林为主要描写对象,并以园林庭院中建筑为题,而松树、竹林成为每幅作品中的标配,并形成特有的作画习惯,笔者称之为“松竹图式”。比如:《深翠轩图》《影翠轩图》《高人名园图》《为槐雨先生作园亭图》《漪兰室图》《拙政园图册》《真赏斋图》等,以轩、园、亭、室、斋等园林建筑命名,画中的建筑有别于全景山水中的建筑,视角更为放大具体,建筑局部在画面所占有的比例增大,建筑内的陈设表现更加细致,人物活动及表情动作都有所表现。有别于全景山水中,建筑点景的完全展现和“远人无目,远树无枝”的特点。画面中的人物,都是以表现文人在园林之中风雅的日常生活为主。

lZMmttRrS46F5hlFfJSPl5qN8RMlndetKWL5oRCh.png

明 文徵明 浒溪草堂图 26.7cm×142.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文徵明松竹图式形成的原因,宏观上看,明代中期吴门地区经济繁荣,商业发达,文化土壤肥沃,书画艺术商品化,加之苏州文人造园的兴起,为园林绘画提供了创作素材。微观上看,即是文徵明个人生活境遇,以及人格理想的精神迹化。身为吴门画派核心人物的文徵明,可以为同时期的文人墨客代言。更重要的是在山水画中,松树、竹子,被拟人化,借此“托物言志”。松树是山水画中最为常见的树木之一。画松,早就成为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题材。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写道:“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自然界中的松树,树形或高大劲挺,或蜷曲古拙,耐寒生命力顽强且树龄长寿,因此常被赋予高士人格风骨。在造园家眼里,松树是园林中最不可或缺的树种。而竹子,更是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亦常“托道于竹”,表达内心所倡导的德行与操守。白居易《养竹记》中写道:“……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子已经成为文人精神的延展和怡情的对象。

8i4rJLv6rKRxTSk3j9qQpwjG4tsenqpTbYJjpW6Z.png

明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文徵明更是善于借松竹“托物寓性”的高手,因此,松竹图式的得以大量运用。“其身与竹化”,“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古代文人要求自我的道德品质能够迹化在作品之中,这是文徵明的自我期许,也可能是雇主的命题期望,久而久之便成为那个时代的风尚。“当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是基于他所处的那个特定的文化背景时,那么,只要真正生活在这种文化背景和传统中的观众,也一定会在同一图式中获得同样的意义。”

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而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文徵明自幼诗文书画兼能,并游学于沈周门下,主张要继承传统,学习古人,又要自抒己意,有诗云:“君能用君法,吾自适吾意。当得吾意时,知否初未择。”可见,文徵明在创作时,并不拘泥古人,更注重自我创作意图的初心。文徵明书画创作一直都以“存古意”为上,并未撇开传统,盲目创新,其园林画中的松竹图式,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自我的心性表达。

学者苏力文认为:“衡山画中的古老的树干,弯曲而盘旋的生机,是画家耄耋之年精神不屈的象征。”从文徵明画松的题画诗中,可窥见其真实内心,诗曰:“万叠高山供道眼,千寻飞瀑净尘心。凭将一曲朱弦韵,小答松风太古音。”由此可见其画松,早已不是简单的物象描摹,更多的注入了其内心对宇宙世界的观想。画意如此,推想其造园植松的初心亦是如此。

P6s0fPdaspAH1R0PXH7YqnurLQkXXna8v6zbYqyJ.png

明 文徵明 山庄客至图 87.5cm×27.3cm 纸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外,文徵明另有诗句云:“诸贤共隐竹林清,酒德相高寄此生。”这是对魏晋名士“竹林七贤”的赞美和仰慕,也是自己无缘仕途,决意隐逸的写照。魏晋名士风雅超脱的人生态度,一直都为历代文人所传颂。竹林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也成为文人、画家、造园家创作的素材。依竹而居的现实园林,就是宋代苏舜钦在苏州建的沧浪亭,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文徵明园林画中大量运用竹林,也是有寄托与好友“共隐竹林”的感情色彩的。从画面角度来看,松竹图式的竹子在画面中形成疏密对比,组成块面,映衬建筑,兼具视线引导等作用,可以说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超越一般意义的对景写生,是严格意义上的绘画创作。

文徵明的松竹图式主要运用在园林题材绘画中。松树、建筑、竹子这些元素,单独呈现其中一种,则图式便不成立。譬如,只留松树,除去建筑和竹林,就成了双松题材的山水画。亦或,只留下竹林,除去建筑和松树,也就成了一幅竹林山水。如果只留下建筑,除去松竹,则就像建筑施工图纸,画意尽失。而建筑的内部空间的扩大,着重描绘文人风雅生活的同时,也把园林复杂的空间性体现出来了,文人雅集、对弈、弹琴、读书、喝茶都有各自的场所,建筑的外部空间也具有现实园林的真实感,这都是图式所展现出的重要人文特征,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展开的。

园林是理想的人居环境,所以一定要体现人的活动,有了人的参与,画意才能表达人文的魅力。文徵明的松竹图式中,建筑被局部放大,室内空间扩大到可以看到更加具体的室内陈设和文人生活状态,甚至人物的表情,这样更加便于表现文人的日常生活。宋代苏东坡有《人生十六件赏心乐事》的诗句,都是描写文人理想的生活状态。文徵明画中人物活动,主要表现为:抚琴、煎茶、对弈、濯足、纳凉、鉴赏、玩鹤、访友、插花、读书、觅句、雅集,等等。其中以茶事居多,“客至汲泉煎茶”,书僮在茶寮吹火煮水,主人在客厅会客,同时“抚琴听者知音”或“对弈雅集赏鉴”,客厅、书房、画室、茶寮、水榭、亭子等这些场所中有几种活动同时进行,将他们串联起来,既体现了园林庭院众多的房间各自功用,也体现当时文人喜好的生活状态。

然而,松竹图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文徵明后期的园林画中,也做过一些微调的尝试,比如双松替换成梧桐树、打破组织顺序等等,或可称之为“松竹图式的变体”。文徵明运用松竹图式,探索园林幽深复杂的空间关系的绘画表现,是图式的最为创新之处。房屋不画鸟瞰式全貌,而是去掉半截屋顶放大局部的视角,把园林本身复杂的空间,以及屋宇的功用、人物的活动一一呈现,甚至有些画作出现了类似观看园林一样的平视视角,这是绘画突破的地方。

JnI4bhgoHwP3d13ILQoCoiczdt1HC8T362vhGs2b.png

明 唐寅 事茗图 31.1cm×105.8cm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在其生活的明代江南一带的文人群体中,有着广泛艺术影响力。他的松竹图式之所以可以大量运用,说明是被士大夫文人广泛认可的。随着文徵明的作品广为流传,其同侪、同辈的文人阶层也深受他这种“图式”的影响。“明四家”中,沈周是文徵明的老师,唐寅是文徵明的同辈,仇英是文徵明的学生,他们之间的艺术主张彼此影响,又各存面貌。故宫博物院藏的这幅唐寅的《事茗图》,就是采用了松竹图式。两棵古松矗立在草堂之前,主人正在书房伏案读书,桌上一旁已备好了茶具,茶寮中书僮正在张罗着煮水,他们都在为客人的到来准备着;而此时墙外溪桥上,一位执杖的文人正携一位手抱古琴的书僮走来,或许他已经看到了屋后种植的竹林和院落内的双松。可以推想,客人将为主人抚琴一曲,彼此诗文的唱和,在松风和竹林之间品茗,画面看似平常生活,表象后则具有更多的人文精神内涵。仇英是明四家中年龄最小者,早年曾得到文徵明的指点。在他的画作中也常看到松竹图式的运用。比如,根据司马光《独乐园》一文,创作的《独乐园图卷》,仇英大量的运用了竹子,图中读书堂、钓鱼庵、竹斋、采药圃、浇花亭等皆通过连绵的竹林进行串联,竹林起到了引导视线,展开空间的作用,而松树掩映建筑,凸显画中人物活动。以《独乐园》为题材的园林绘画作品,文徵明、唐寅也都有不同画法的佳构,这也说明在当时这种园林题材的绘画,是非常受雇主欢迎的。另外,文徵明的学生钱穀也有类似的松竹图式作品。

WvZaPaUyE44VOsEzUnPJuWRf93Ozmh6ptVWqsYWU.png

L3O5L7whumrttGtkDeyZ7lSQgZcAzzGZponWAwId.png

明 文徵明 《拙政园八景》选二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文徵明的松竹图式,不但影响了绘画、造园,甚至影响了当时及其后的文人生活风尚。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在号称“中国古代名士雅致生活的美学指南”一书《长物志》中写道:“松、柏古虽并称,然最高贵者,必以松为首。天目最上,然不易种。取栝子松植堂前广庭,或广台之上,不妨对偶。斋中宜植一株,下用文石为台,或太湖石为栏俱可。”“辟地数亩,尽去杂树,四周石垒令稍高,以石柱朱栏围之,竹下不留纤尘片叶,可席地而坐,或留石台、石凳之属。”松树、竹林成为建造园林的标配。文徵明设计的苏州拙政园,被后人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明末造园家计成,总结吸取前人造园经验,以画意造园,写成了中国最早、最系统的造园著作《园冶》,是文人造园理论的代表作。

在所有的明代画家中,文徵明是最具代表性的理想文人艺术家。用安妮·克莱普(Anne Clapp)的话来说:“文徵明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代表一种集文人、官僚、诗人、艺术家于一身的传统儒家的理想典型,一个在人品和事业上都无可挑剔的人” 。文徵明大量的运用松竹图式创作园林画,不能简单的认定为是一种作画习惯,其实看似平常的画面组织结构中暗藏寓意,正是其纸上苦心经营的结果。明代园林是人为建造的环境,是山水自然的微缩,其核心精神是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和谐,在“崇尚自然”的前提之下,所有的人工痕迹都要求“宛若天成”,因此园林中的一切都是被赋予人格的“自然”,是超越一般世俗自然的。而明代园林题材绘画,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了:人在自然中应该如何生存?这既是那个时代文人、画家的集体艺术自觉,也是那个时代传统文化的进步。

(本文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硕士)

(节选自《艺术品》2019-02 总第86期)

作者:李毅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