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3-12-24 20:01
艺术媒体如何助力当代艺术生产?当代艺术生产是否有其他更多新可能?
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画刊艺术中心、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画刊》封面计划(2021-2022)”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样本,展览将传播与艺术生产相结合,为中国当代艺术开辟了新的话语空间,展览呈现了艺术杂志与美术馆联动的内容生产新模式,为观众呈现出崭新的艺术视角,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从传播到生产的全新艺术语境
这次展览不仅仅是《画刊》杂志的一次新转变,更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现场和观念的全新疏理。在展览中可以看到系列化艺术家个案研究,为中国当代艺术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研究文本。每个封面计划都是对一个艺术家的深刻解读,为观众呈现了艺术创作的多元面貌。观众在展览中可以感受到传媒与艺术相互交织的力量,为艺术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展厅现场
展览由杂志出发,从纸面进入空间,呈现了一个从传播到艺术生产的全新过程,这种独特的呈现方式不仅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制造了一种新的话语,也为艺术生产提供了一种现场。
同时,还拓展了艺术杂志与美术馆联动内容生产的新可能性。将杂志的封面计划呈现在美术馆的展览空间中,使印刷媒体与视觉艺术得以巧妙结合。观众不再仅仅在纸张上欣赏艺术品,而是能够在展览空间中沉浸式地感受艺术的立体与生动。这种联动方式不仅为艺术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载体,也为观众带来了一个崭新的艺术视角,为审美体验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深度编辑与媒体创新 《画刊》封面计划的独特路径
自2019年至2023年,“《画刊》封面计划”已经持续五年,并成功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和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三届展览。
在这不断生长的过程中,“《画刊》封面计划”一直秉持深度编辑理念、场景推演路径和介入性媒体生产方法。其基石结构包括杂志、展览和书籍,而沟通、激发和协作构成了内容演进的行动规则。
展厅现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计划的深入,“《画刊》封面计划”逐渐加强对编辑与创造差异性、思想与行动复杂性,以及体验与感知多样性的关注。
因此,这个艺术项目的重心在于催生不可预知的“化学反应”,制造无法量化的心灵碰撞。正是这种创造出无法被准确度量的艺术冲击,赋予了封面计划恒久的意义。这不仅是一个展览,更是一个引导观众深思、参与互动的平台,超越了传统艺术呈现的边界。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以及展览自身所呈现的深度和多样性,使《画刊》封面计划成为当代艺术场景中的独特存在。通过其深刻的编辑理念和创新的媒体生产方法,“《画刊》封面计划”展现了当代艺术不断演进的力量,成为激发思考和引导观众体验的引领者。
参展作品介绍
“《画刊》封面计划(2021-2022)”展览,内含两个命题:归零与盲区。归零(2021)指向活法,探讨更新与重启;盲区(2022)聚焦想法,关注迭代与升级。展览上的一切,都围绕命题展开。
《蜜蜂/Bee Bee》
李怒
杂志、铅、铁
48cm×42cm×6cm
2021年
作品《蜜蜂/Bee Bee》是回应“2021《画刊》封面计划”主题“归零”的创作。我取了一本杂志随机翻开,再用铅皮将其完全覆盖包裹,是一个打开却拒绝阅读的状态。有趣的是,当这本翻开的杂志被铅皮依照它形态覆盖包裹后,却呈现出一个相反形态来——它看上去不再是翻开朝上的、而更像是摊开趴下的状态。覆盖杂志左边的铅皮上写有中文“铅”,右边写有英文“lead”。铅的英文“lead”,作动词有“领导”“指挥”等意思。铅版印刷作为传统印刷技术,对于文化的广泛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铅作为一种容易塑形但又容易变形的金属材料,充满矛盾性和戏剧感,同时它还是X射线和Y射线不易穿透的顽固物质。此次创作通过对一本杂志“塑形”的雕塑手段,探讨社会塑形手段对于个体精神状态的影响和干预,并进一步讨论了自我形塑和社会塑形之间的博弈关系。
《一支羽毛和七片叶子》
刘成瑞
图片、诗歌、现成品
尺寸可变
2023年
“一支羽毛”和“七片树叶”是这件作品的主要内容。一支红色的羽毛插在树叶,而另七片树叶是七首诗歌,在同一个现实和诗性语境中,它们共同承担着作为个体和群体的相似寓意。
《可能生活剧场No.1-掩体》
周啸虎
粘土定格动画
片长8分钟(音乐:张梦)
2022年
《可能生活剧场No.1-掩体》,试图制作一个社会生存的庇护所,一个关乎人和世界的“容器”,它可能是物理的,也可能是一种心理掩体。这个想象中的庞然大物存在着各种歧义和悖论,安全的、封闭的、庞大的、压迫的、保护的、控制的,应激反应与应急状态,私人空间与公共秩序,自然抑或人为,自由选择抑或集体无意识……由歧义形成动态关联,唯有不确定性是确定的。
《明天会有好消息》
刘庆元
木刻装置
高1.2m/件(不含货架)
2022年
人类一直在与表现的对象密切交流,大家都是世界图景中的一员;艺术在日常中,在此刻这一情境中发出它们的声音;我们在“此刻”体验到“我在”的价值。
《药-墙》
周先锋
装置(中药药渣)
尺寸可变
2023年
用药渣挤压而成的砖块将某个空间封闭起来,并用遮蔽的行为方式来回应“盲区”这一话题。
《环形之途》
李勇
金属、玻璃瓶
直径4m
2023年
穿过一些年的弯折,不悲伤,不仰望,不挪动花瓶,献给那些靠近和离开的,若无其事和耿耿于怀的。城市和历史的黄昏消失在你的身后,归于颗粒的细微,献给她。
《这个世界在燃烧》
周雯静
纱幔、纸本绘画
纱幔:280cm*270cm / 整体尺寸可变
2021-2023年
世界正在发生着剧变:疾病、自然灾害、爆炸、恐袭、经济萧条……这些原本属于例外状态的事件开始常态化。“归零” 我把它转译为2021年作为后疫情时代人类社会与世界危机的转折点。“这个世界在燃烧”系列作品记录了一段在法国7年的留学、工作的旅程。我以一种记者心态,以个人在大时代背景下所经历的社会事件为蓝本,记录下这些画面与数据,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真实具体的人。而这些社会事件串成了一系列蒙太奇画面,它们看起来现实、荒诞又魔幻。
《100<1》
李邦耀
装置(画布、日记);影像
画布(100cm×130cm)/整体尺寸可变
2023年
"100<1"是我正在进行的为期100天的行为过程项目。
时间:2022年3月1日—6月8日
我每天会从朋友圈里挑选多则消息或评论,将其誊写在一块白色的画布上,誊写的文字在画布上仅保留1小时左右,然后用白色颜料将其整体覆盖,白色画布依旧还是白色画布,第二天再挑选誊写、然后再覆盖;日日如此,直至100天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每天的工作采用影像纪录,来自朋友圈的信息将记载成为文本,保留在记事本中,而画布在100天后什么也没有留下;日复一日画布将呈现覆盖的颜料厚度、重量以及表层如镜面的亮度,物质特质仅是这个过程唯一可见的痕迹。这个过程是对文本的怀疑和考量。文字本是一种信息工具,它为记忆提供某些参考依据。在高速运行的电子时代,信息的文字转瞬即逝,涂抹和篡改变得轻而易举,信息的快速掩埋似乎使事件不曾发生。当书写与删除成为一种常态,记忆的周期迅速缩短,现实往往会呈现虚幻的状态,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失忆或许取代了记忆成为日常;这种现象类似机械流水线工作,重复性的劳作是一个彼此消解的过程,在流水线上没有机器与人,两者之间互为工具的镜像。于是,历史已不复存在,呈现一片空无,唯有机器的轰鸣声刺激着人的听觉感官。
文字是另一种物质存在,使历史仅变成一种质感,它唯一记载了历史的虚无。
《玉面》
李青
图像
尺寸可变
2023年
一组肖像照片被一些吸油面纸所覆盖。人类皮肤上的油脂使吸油面纸变得透明,观众可通过把脸上的油脂抹在吸油面纸上而看到其后的肖像。在这一作品中,吸油面纸成为一种通过人体生理物质诠释人物形象的媒介。
《文明》
石玩玩
行为影像;综合雕塑(水泥、钢板、橡胶、木工板)影像(片长4'55",彩色单屏幕双声道,尺寸可变)
雕塑(34×34×70.6cm)
2021年
艺术家收集了将近100首“不文明的儿歌”,将它们带到大海里的一个无人荒岛里,随着日出与日落,永远的在山海间播放。
《纸约》
杨欣嘉
行为、现成品、影像
尺寸可变
2022-2023年
用7根干的竹竿搭一个架子,纸约悬吊在架子上。地面上围着架子散落着4台电视机,循环播放着农民田间劳作的视频。此次展览不想只呈现《纸约》这件作品本身和实施过程留下的物证,而是尝试通过展览搭建一个现场,呈现我在实施《纸约》期间的整体状态与观察。我在创作手记上写过,接到“盲区·封面计划”的邀请期间正是我频繁穿梭于家乡土地重新观察它的时候,也正因为《纸约》的创作让我第一次自觉的产生了“地方”意识。而视频里农民用古早农耕方式劳作的内容正是这一期间我所采集到的素材,准确讲它们还不是作品,而是时间的记录。展厅里将呈现这样的场景:已经消逝的纸约在高处飘,地面是即将逝去的田间劳作,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更久远的自然时间,这种时间正被消费主义、技术、算法所塑造的加速的当代时间所遮蔽,这个场景正是我对“盲区”概念的进一步思考与揭示。
于瀛
《花》(玉)
布面综合材料
240cm×200cm
2019年
《花》(氤氲交感)
布面综合材料
240cm×200cm
2020年
花的练习和研究(部分,复制)
纸本综合材料
尺寸不等
年份不等
从2016年之后,《花》是我一项持续的绘画日课,如同,插花是我处理材料的日课一样。
《测量盲区》
张增增
装置(不锈钢)
尺寸可变100×100×110cm
2023年
“测量系列”把一些不可见、虚无缥缈、不可测量、不可标准化的东西,恰恰用CAD测量的语言——这种理性严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也可以说是我们工程中使用的“蓝图”语言。经常做公共雕塑和景观的时候最后拍板盖章的蓝图,它就是一个标准化的东西,三维空间中做一个大东西,都要以二维平面上的蓝图为依据。那么我就用“蓝图”语言去重新把无意识留下的这个线条把它给精确复述出来,对着“线团”做精确的测量,精确到它每条线的弧度,每个转折点之间的长度距离,都给他测量并标注数据。那么这个无意识的线团痕迹通过详细的测量标注后就变成了一个很具体的形态了,它是那么的具体和严谨,可以用准确的详细数据去追溯它,从而把无意识的抽象痕迹和我的“盲区”变成了一个具象的可清晰表述的东西。
王风华
《明天会是什么样子NO.35》
布面油画
40cm×30cm
2023年
《明天会是什么样子NO.32》
布面油画
80cm×65cm
2022年
《明天会是什么样子NO.34》
布面油画
81cm×65cm
2022年
《明天会是什么样子NO.33》
布面油画、多层亚克力板
80cm×65cm
2023年
《明天会是什么样子NO.35》
布面油画
40cm×30cm
2023年
《下午三点》
铅笔、绘图纸
20cm×14cm
2018年
2016年,我的工作室搬到终南山下的乡村,并在这里生活。
远离了都市,我的作品主题也开始转变,从以前的表现生活转向了对生命的关注。
在乡下可以更好的感受四季轮回,可以闻到泥土的味道,看到那些乱石中的杂草,从发芽到枯黄,在被碾压或翻挖的土地上,仍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只要一场雨,又会恢复到原始的样子。这让我想到了佛语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即使不被关注、被漠视……而每颗草的存在正如我们现实中的人,不同的是,它比我们更强大,更能应对世界的变化与无常。
草芥无需知道明天的不同,而我们谁又能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呢?
于是,我开始描绘土地与草的样貌,这更像是对自己生命的记录。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获得一种内心的安全与宁静。
《环域》
管怀宾
亚克力丝网印、霓虹灯管
210×210×10cm
2023年
虽然我常年萦思着“乌有园”,也以物质媒介建构着观念与空间的叙事关系;但之前的封面计划没有以作品的形式,沿用装置与影像惯常的语言逻辑或者更多物质性隐喻,而尽可能以非物质形态来加以呈现。我在过往的100多件影像、装置作品的图片中找到一些并不具备完整信息的局部,铺陈一块数字化图像的底色,并以虚拟的霓虹灯管方式设计了一个双层的“60”的动态轨迹。《环域》基本上保持原先的视觉,只是用了真实的灯管,这其实是一个被过往与未知所挤压扁平的时空切片。一方面,向我出生的1960年代致敬,庆幸那个年代以来的种种经由。另一方面,尽管这白蓝双层的霓虹灯管屏蔽着岁月雕刻的细节,却折射着物质背后某种个体与时代的微妙的关系以及图像数据所拥有的温度。借此缅怀过往那些激荡心灵的时刻,也是希望在可能的起点上再立一面镜子。
《皮肤》
梁绍基
半透纱喷印、亚克力、木框
180×270×60cm
2023年
“0”不断变幻着,生成无穷的意蕴。我则视“0”为一个蚕茧——生命与时间的始与终,涅槃轮回生生不息的物演史、哲学史、美学史,一蚕一世界,一蚕一宇宙。
《构筑物》
胡佳艺
影像
尺寸可变
2023年
《卷轴》
汤国
铅板
30cm×4cm×4件
60cm×6cm×7件
2021年
作品《卷轴》重约20公斤,由铅而制,不可展开悬挂。“卷轴”内为“空白”,是摒弃沉重的陈腐来开启未知。呈现空白内容是摆脱束缚后开悟的一个节点,是向光明地带前行的自我修正。
“空白”是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学习、自我启蒙、自我净化、自我开悟、自我鼓励、自我顿悟和修行过程中的驿站,是搁置或拾得间的未知地带……
《正品艺术》
周姜杉
混合材质
尺寸可变
2023年
《正品艺术》是一个由1000 个非同质化物品所组成的正品艺术作品合集。作品由艺术家周姜杉受“《画刊》封面计划”之邀所创作。艺木家邀请《画刊》 杂志读者通过快递与他以一件物品兑换一件附有正品证书的正品艺术作品。
《有机元》
郑达
装置(透明显示系统、有机液体、电子综合材料、无线互联系统)
18cm×18cm×31cm
2021年
AI数据装置《有机元I》是“肉身机器”的延伸数据装置,它是由肉身机器生成的“数据培养皿” ,这个系列将由5组透明屏幕装置组成。透明屏及其匹配的电子元件浸泡并运行于透明液体中,透明屏让承载画面的界面变成透明的数据层以及信息层,并将二维的实体界面扩充成多维空间,屏幕的显示内容是实时播放AI数据生成的画面。
生产透明屏装置内容的数据基于肉身机器,艺术家通过传感器对自我量化, 超越肉体感知的局限,提高“感知”阈值,同时也是不断自我“进化”的过程,它将关心自我的原则转化为一种机器劳动形式,同时也转化为一种自身的审美对象。
《马国权》
马海蛟
影像
尺寸可变
2021年
影像时长 3 ⼩时 10 分钟,当时封⾯计划的作品,即是在创作《马国权 2021》时完成的,影⽚最后⼀组镜头,也记录了马国权家搬离家具的空房间场景。
《今日-晴》
张琪凯
影像
尺寸可变
2021年
《今日-晴》中那扇窗“所映射的封闭空间,对内外双向而言,恰巧形成了一个盲区,而视觉的盲区反而会刺激精神层面的驰骋与穿越”。
《一个传说故事的嬗变》
张文超
装置
尺寸可变
2021年
作品是一部故事演化程序的生成过程,追溯了一个传说故事在时间中由无数人的想象而层累的过程,基于史学著作《孟姜女故事研究》中近3000年历史演变中的文学文本及相关图像数据集,作品开发一个故事演化的“自动生成程序”,程序将不间断地生成这个“故事原型”从春秋时期开始直到今天的无限种可能,甚至演变出它在未来的面貌。孟姜女故事传说的迷人之处在于想象的层累过程,而这种层累被今天的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无限加速了!就像将几千年历史中的所有故事的可能性都压缩在同一个极短的时间里发生。同时,加速的副作用即整体的现实都趋于虚构和文学化,所有用来描述世界的文本、信息、图像皆成为无限戏剧的片段。
《维纳斯的诞生》
韩娅娟
游戏艺术
尺寸可变
2021年
作品虚构了一个发生在人类和其它生命形态边界严重崩塌时期的故事。人工智能用算法专门为那些不能很好适应新环境的人类提供了最优解决方案: 一系列监非督性心理建设学习的模拟器。主动接受训练的人很大几率可克服新环境引起的不适如:自恋,妄想或情绪不稳定,从而更好地转化为人工智能与人类世界交互时的高级代理(agent)。场景#维纳斯的诞生2.1.1 是这套非监督学习最具代表性的体验之一, 其游戏玩法是让人类用第一人称视角,在一个由“它者”模拟的无限空间里思考人类中心主义建构的第一人称反真实性叙事。游戏唯一的机制是:人类越想往前走,就越往后退。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