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 | 在青瓷的源头 陶瓷艺术在国际视野中溯源与回归

7月12日,上虞博物馆与清华大学艺博联合举办的“无问西东:国际当代陶艺作品展”在“世界瓷源”绍兴上虞博物馆开幕,作为清华艺博陶艺收藏作品首次整体离开北京的外展,展览集合来自国际58位艺术家的70组件作品,呈现陶艺从实用脱离走向了更广阔的多元创作,也不断提醒人们,审美不是始终不变的,所有的思维都会产生另外的表达方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9920db15d6016462f4353f014bae88b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769f5fb3856e645bf4444ad87d9c78c7.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e72b377e8dc113634a8cf83e5c88c97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22749939ca1daaaf82968ec103c4db8c.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41135410ca3a7ae9be45de5305d14a77.png

参加展览开幕式的嘉宾有:原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云耀;绍兴市上虞区委常委、副区长、曹娥江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朱江桥;上虞区文广旅游局局长王银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会主任、本次展览策展人白明;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会秘书长远宏;景德镇陶瓷大学现代陶艺研究所所长黄焕义;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黄胜;上虞区文广旅游局副局长郑杰峰;上虞区文广旅游局副局长阮秀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员葛秀支,以及清华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与西安美术学院师生代表和职业陶艺家百余人参加开幕式,同时参加此次开幕式的还有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驻地艺术家代表与全体工作人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30fd6ca1fe1ceb539d9e3b81e685c1ab.png

上虞

为什么是上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会主任白明担任策展人,他在策展前言中详细叙述了本次展览的缘起。

上虞是中国青瓷的源头,为世界贡献了伟大的青瓷技艺和围绕着与青瓷相关的生活与文化氛围所诞生的魏晋风度,近年来在此发掘了许多重要的青瓷遗址。2015年,由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共建的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落成,成为国内首个专门服务于中外陶艺家和艺术家自由创作与交流的公益性学术机构,由白明主持中心工作,每年邀请中外知名艺术家入驻研究创作。 至今共迎来22个国家和地区的83位陶瓷艺术家的入驻创作,收藏艺术作品1800余件,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最年轻团体会员。

在白明看来,在上虞青诞生的新作品,表面上与传统陶瓷在形态上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但反差中看到另一种伟大:陶艺家无不是将视觉与深情投入对泥土与火的理解,并将这两种充满能量、与人类文明史紧密相关的物质材料如何在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驾驭下融为一体。2018年和2023年,先后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大道成器-国际当代陶艺作品展”和“凝固的韵律:国际当代陶艺作品展”都是上虞青艺术作品的集体展示,前者让世人看到了上虞青为丰富世界现当代陶艺所做的贡献,后者则成为上虞青艺术品入藏清华艺博的契机。

近些年,清华艺博通过以展带藏的方式,收藏了众多国际优秀陶艺作品,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同时也引出了重要话题:作为陶瓷艺术大国的中国,艺术家如何用另外一种方式重新看待泥土,看待火、陶瓷工艺以及人与陶瓷之间的关系。

本次展品都来自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藏当代陶艺,其中有一半展品出自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bf5ef6c3f3e9735751ad9f7270539c93.png

开幕式上,上虞区文广旅游局局长王银苗在致辞中指出,上虞是中国陶瓷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汉代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成为重要课题。此次展览正是对这一课题的积极探索和研究。通过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陶艺作品,我们希望能够为上虞的陶瓷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东西方陶艺的交流与碰撞,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艺术无国界、文化交流无边界。

白明则表示,此次展览与博物馆中的古代青瓷展不同的地方在于,可以看到陶瓷的流转。陶瓷经过2000年的代代相传走到今天,艺术家们依然在用泥与火表达着自身所在的时代。从瓷源到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上虞古老的陶瓷传统已经融入到世界陶瓷的文明史中,并以新的面貌启程。此次展览的核心意义在于,致敬与回望陶瓷的源头,不断创造以给时代提供新的审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5d573c6bbbb0759f30d9981685aa285a.jpg

白明在展览现场为嘉宾导览

无问西东

“陶瓷作为人类文明的璀璨瑰宝之一,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不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精神的象征。在全球化的今天,陶艺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丰富内涵和无限可能。”中国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秘书长远宏表示,本次展览作为学术性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陶艺展,以“无问西东”为主题是希望打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让世界各地的陶艺家陶艺爱好者在这里找到共鸣,共同领略陶艺的魅力。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家的心血结晶,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展览结构清晰,共分为两大单元:

“异曲同韵”单元囊括了来自14个国家的27件作品。这些作品中有脱离了使用功能的作品,仍然具备传统陶艺的器型,从中能明显感受到陶艺家基于传统所做的努力与尝试;另一方面,一些从写实到具象转化的作品,展示了陶艺家如何将手中的泥土作为自我表达的媒介,如同使用油彩、水墨一样,经过火的再次锻造后,形成风格迥异、细节迷人的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f4b919a740704668447ccbfdcd262609.png

韩国艺术家李泽守带来的作品《重生》(景德镇系列)是古代老瓷片和现代陶艺的结合,每只碗的碗底都用他在中国景德镇收集的被挖出来的老瓷片制成,表现的是艺术家对那些被扔掉的和遭废弃的材料的思考:同样作为文化遗产,为什么有的被送到博物馆保存展示,那些文化价值不高的则被扔掉和废弃,究竟由谁来决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8397a6cc7b72fcc148df30556663b5fa.png

日本艺术家岸映子从40岁开始陶艺创作,她的作品先是受到中国磁州窑的启发,后转向类似中国唐代绞胎的创作形式,后来在不断的观察和钻研中创造了“彩石镶嵌”的工艺技法,涉及多达13种不同的颜料与粉彩。同时,岸映子把日本传统舞蹈、建筑等题材融入创作,作品种类和形态非常丰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b5da4d86c9e4fca49a02cefcbf508f87.jpg

西班牙艺术家华金·詹切在上虞青陶艺中心驻地创作期间,根据中国汉砖的线刻纹路创作了“Opus Spicatum系列”和“上虞系列”。他专注于“装饰”,以抽象的线条为主进行纯粹性的视觉探讨,透过凝视,线条的韵律显出典雅的现代感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5eda246ada131411af1faf68fd67bf64.png

艺术家白明的作品《大成若缺》系列取意于道家,抱朴守真、大成若缺,终将大道成器。从最初的综合材料陶艺作品到后来的水墨、油画作品再到大漆与装置,白明一直持续着中国文人内省式的生活与创作。他的雅致、诗意和细腻还体现在对材料——景德镇瓷土——的选择中,他还将这种中国文化意象与精神带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552558dc654543272a85f772b815cfc2.jpg

艺术家黄胜是以陶瓷材料做雕塑的优秀当代陶艺家之一。他的作品粗犷大气,有大朴若拙、大智若愚之感,他以青瓷的釉色和粗粝的岩石般肌理,创作了系列优秀作品。他将人文情怀融于自然山水之中,将人对自然、山水的敬畏和想象融入到作品之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3e4cf0ce652fd20d43efb582d38dc76c.jpg

吴昊宇是近年来中国当代陶艺领域中比较出色的青年艺术家。他的代表性作品“新石器”系列将具有文化载体意义的纸与陶瓷结合在一起,从而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以当代的形式表达出来,传统和当代在作品中相互纠缠、冲突,又合二为一。纯白的纸与粗犷的石料结合在一起,生出一种凌厉、抽象的线条,充满张力,彼此独立,又相互交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6c4cd956c1b46e78b90ddffef47cc490.jpg

左为《石语者之 61》

艺术家王京成的作品《石语者之 61》是一件高温陶土作品,可以看到汉代雕塑与石刻对艺术家的影响。石为土之骨,山为石之魂。仁者乐山,合于理义,不为浮华,是谓大朴。艺术家试图使用审美朴素的艺术语言,采取至简的“I”形制,传递大道石者之精气神。

“多元互鉴”单元呈现了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31位陶艺家作品。当在相同水准下进行各自探索成为当下陶艺的国际趋势,陶艺家们摒弃了传统包袱,创作越发随心所欲。一方面,风格鲜明多样的抽象作品表示陶艺家们放弃了具象的塑造,更加大胆地尝试陶艺创作过程中的各种技术、工艺、原料与烧制方法,凸显出中外陶艺家对“陶瓷”这个传统媒介的当代表达;另一方面,作为陶艺经过现代艺术的历练逐渐向当代演变的结果,陶瓷装置类作品展示了陶艺家们如何使用脆弱、易碎的陶瓷营造强大的场域化视觉效果,在情感、观念和视觉艺术氛围等整体表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67417f5c21ff5fe4684c6676e236d69e.png

左为《陶瓷玩偶和发明》,右为《母与子 之二》

美籍华人艺术家陈国辉带来的作品《母与子 之二》。“母与子”系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现的是一个关于家庭和自我成长的故事。这件展出作品体量较大,纹理表面粗糙,以此来反映帕金森病对他母亲身体的伤害。造型模糊了具体的人物模样,由两个体量相当的正负形结构彼此支撑,这种微妙的平衡也很好地契合了主题。

法国艺术家帕特里克的艺术是“无用”“游戏”的演绎。一方面,他的作品是用废弃物创作的拼贴绘画与现成品装置,如海边浮木、废旧布匹、塑料、废弃的电话亭与废弃的风车机翼等;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像是大男孩想象力的游戏,点线面、肌理拼贴、颜色挥洒、正形负形、物象抽象好似都是他酣畅淋漓的即兴游戏。《陶瓷玩偶和发明》是他在上虞青创作的“小玩具”拼贴系列,用一块泥片可以做出包括小玩具、小工具或者是海洋生物的任何形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0abe9c76bba663e876c2404f2480bf79.jpg

艺术家左正尧创作于1999年的《流水账》展示了90年代当代陶艺与其他当代艺术门类对于现成品处理方式的不同。左正尧以单位报销票据为灵感,从生活习俗切入,以超大尺寸表现了当时广州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流水账,因繁荣带来的忙碌、紧张、兴奋、无聊和无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fe96d9af4cc744a68f7bb9eba20166ad.jpg

朱国东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如何将陶艺转换为一种当代艺术的方式,他以自然界的石头和类似于建筑材料的砖块作为主要造型元素,由此引申出自己的创作构想。他采用最为常见的注浆成型工艺,利用陶瓷成型工艺的特点,寻找新的视觉形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f6ff835d12dede77d6f5567970c2d9c0.png

黄焕义的作品《网包系列》是以发泡陶瓷和金属为媒介、以网包为造型的实验陶艺作品。该作品充分挖掘与释放了发泡陶瓷“膨胀”的物性特征,这改观与颠覆了普通陶瓷的“收缩”之质。在发泡陶瓷“膨胀之力”与金属骨骼“规训之力”的对抗与冲突中,特种陶瓷的物性语言得以淋漓尽致地彰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5c0d4d8bb1a3bfd41c82fbe1708099cf.png

艺术家沈厉的《烈日之下》是其在自我认知中不断寻求突破的产物。作品通过运用现代陶艺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烧成技法,将中国传统意象元素——山石、瓷片,现代工业元素——缆线、管道、角铁、沥青板块、建筑废料、铝质板材,自然有机元素——卵、石、大地、土壤等一起再造、并置、重构,于现当代语境中呈现别样的时代景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4b272791f0f40439f9b2771a18dc7fe2.jpg

​正如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黄胜所说,这次展览既是传统的回望也是国际的交流。这些展品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现代特色,展现了陶艺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国际视野

此外,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在年龄上呈现出了显著的跨度,涵盖了从60后到00后的多个代际,充分展现了不同代际艺术家在关注焦点与表达方式上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当代陶艺的特点是个体创作,是情感诉求的结晶,也表达了时代和人的独特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9d1767da23000725b3eef74032a1b2fc.jpg

90艺术家余梦彤的作品《盈亏之隙》以贝壳为载体。贝壳原本意味着一个带有自我知觉的内空间,而通过它闭合的缝隙,艺术家将这种内在翻转,使外空间被包裹。这不仅是一种空间的转换,更如同人的自我知觉,比如处于爱的状态,谁不是将柔软敏感、易受伤害的内在翻转给所爱之人,包裹起自己所有的坚硬和粗粝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7/854196354decf546ff19dc2cbc8085ae.jpg

同为90后,魏韫浓带来的作品《扶桑》来自其“巫神”系列。该系列延续了艺术家对“物之永恒”的探讨,但同时也是对完美理型世界的一种挣脱和反思。作品沿用了“永恒”系列的基本形式语言,试图通过空间组合的方式完成一种人为的象征性叙事。一个个于旋转中诞生的白瓷形态,与水晶球、化石、瓷土矿、共同生长于一棵青铜树之上,营造出如《山海经》一般的、充满巫术与神话的氛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7/7b18c54acbc4ed04e221694d5795db5a.png

右侧作品为来自00后艺术家杨英莲的陶瓷装置《药包》

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助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员葛秀支在此前已经有多次国际陶瓷艺术展策划、组织经验。她表示,在当代陶艺中,中国身份和国际视野是中国当代陶艺发展中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中国当代陶艺在不断地寻求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自我发展,同时也在积极地与世界各国的陶艺艺术家进行交流和合作。而陶艺作为艺术的本体语言,如何使得作品结合当代生活与体验,同时有深厚的中国气质和文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互融互通,陶艺家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创作同质化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开幕式当天,策展人与参展艺术家举行了研讨会,就当代陶艺的国际交流、上虞青的驻地项目与文化的传统与当代转化等议题展开讨论。开幕式后策展人白明教授做了专题导览,诉说陶瓷艺术的魅力与历史源流。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0月31日。

作者:江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